「中秋节」的来历是什么?各地有哪些风俗活动?

相关内容: 中秋于你的意义何在? 同样是月圆之夜,为什么农历八月十五被定为「中秋节」?在历史上,有哪些和「中秋节」相关的传说或故事?本问题将作为 「知…
关注者
17
被浏览
45,851

11 个回答

✒︎「中秋节」的来历/起源


据史书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期,有“谕尚书镇牛膝,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期,已经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主要的节日之一。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8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2个月,故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8月节、8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又俗称“月节、月夕”。


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故而又称【团圆节】,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所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




✒︎「中秋节」的各地风俗


1、国内风俗


适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中秋之夜,意味着家人团聚,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仍保有赏月、吃月饼、饮酒,甚至还有玩火把、吃“糖轱辘”馍等具有“仪式感”的习俗。


接下来,我们一起盘点我国「中秋节」习俗:


➢ 祭月


中秋节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即中秋当晚祭拜月神 。

设 大 香 案 ,摆 上 月 饼 、西 瓜 、苹 果 、红 枣 、李 子 、葡 萄 等 祭 品


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 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

在 家 的 ,在 外 地 的 ,都 要 算 在 一 起 ,不 能 切 多 也 不 能 切 少 ,大 小 要 一 样 。

➢ 赏月


赏月,始魏晋时期,但那时未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以 赏月为中心的活动正式定于中秋节。但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 更 多 的 是 感 物 伤 怀 ,常 以 阴 晴 圆 缺 ,喻 人 情 事 态 ,即 使 中 秋 之 夜 , 明 月 的 清 光 也 掩 饰 不 住 宋 人 的 伤 感 。

➢ 吃月饼


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寓意团圆美好。


反映了人们 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 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于 是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抗元。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派 人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一齐 响 应 起 义 。


很 快 ,起 义 成 功 了 ,朱 元 璋 高 兴 得 连 忙 传 下 口 谕 , 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 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

➢ 玩兔儿爷


中秋节玩兔儿爷起源于一个传说:


有一年, 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 么药也不见好。


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 十分难过,就派玉兔到人间为百姓消灾治病。玉兔就 骑上马 、鹿 ,或 女 骑 上 狮 子 、老 虎 ,走 遍 了 北 京 城 内 外 , 治好了很多人。


后来虽然玉兔回到了月宫,但她那美好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了北京人的心中。于是,人们用 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 ,也 有 身 着 各 种 做 工 人 的 衣 服 的 ,千 姿 百 态 , 非 常 可 爱 。每 到 农 历 八 月 十 五 那 一 天 ,家 家 都 要 供 奉 她 , 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 吉 祥 和 幸 福 。人 们 还 亲 切 地 称 她 为“ 兔 儿 爷 ”“、 兔 奶 奶 ”。

➢ 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 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 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 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 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 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 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 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代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 盛 。明 朱 廷 焕《 增 补 武 林 旧 事 》和 宋 吴 自 牧《 梦 粱 录 》 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 饮 桂 花 酒


八月桂花香,中秋之际正是桂花飘香的时候。 每 逢 中 秋 之 夜 ,人 们 仰 望 月 中 丹 桂 ,闻 着 阵 阵 桂 香 , 喝 一 杯 桂 花 蜜 酒 ,欢 庆 合 家 甜 甜 蜜 蜜 ,欢 聚 一 堂 , 已成为佳节的一种美的享受。


桂花酒的历史好比 中 秋 节 一 样 悠 久 ,早 在 屈 原 的《 九 歌 》中 ,就 有“ 援 骥 斗兮 酌 桂 浆”、“奠 桂 兮 椒 浆”之说。到了清 代, 中秋节饮桂花酒变成既定习俗。据清代潘荣陛着 的 《 帝 京 岁 时 记 胜 》 记 载 , 八 月 中 秋 ,“ 时 品 ” 饮 “ 桂 花 酒 ”。


但 现 在 ,人 们 多 是 拿 红 酒 代 替 了。

➢ 偷葱 偷菜


在 古 人 的 心 目 中 ,月 亮 主 阴 ,皎 洁 明 亮 ,又 有 美 丽 的 嫦 娥 、 伶俐的玉兔,因此人们又常常把美丽的少女比喻为月亮,成为 仅亚于鲜花的第二个喻物。拜月和吃过月饼之后,未婚少女就 要到别人家的菜园子里偷葱偷菜。


如果在中秋之夜偷得别家菜 园子中的葱或者其它的蔬菜,就表示她将来会嫁给一个如意郎 君 。 俗 语 说 ,“ 偷 着 葱 , 嫁 好 郎 ; 偷 着 菜 , 嫁 好 婿 。 ” 说的就是这个习俗。

2、 越南: 中秋节习俗


随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临近,商家之间展开的“月饼大战”、“玩具大战”使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尤显浓烈。与中国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


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 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的渴望。


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


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 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嬉闹。

3、日本:中秋节吃江米团子


在 日 本 ,农 历 八 月 十 五 中 秋 节 被 称 为“ 十 五 夜 ”或“ 中 秋 名月”。


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在日语里称为“月 见”。日本的赏月习俗来源于中国,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 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习惯,被称为“观月宴”。


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 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 庆祝活动。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习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


--以上分享,参考资料:

1、《中国历史百科 》
2、月圆中秋[J]. 中国西部. 2017(09)
3、国外的中秋节[J]. 杨时. 老同志之友. 2017(19)
4、趣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J]. 刘凡. 中国工会财会. 2009(12)

☀︎ 最后,祝各位知友,中秋佳节快乐!☀︎


@知识库

感谢 @知识库 的邀请。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在宋朝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元旦齐名,在民间广泛盛行。

秋季为农历七、八、九三个月,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所以被称为中秋节。古人也有仲秋节的叫法,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仲就是排行第二的意思,仲秋即七、八、九三个月中的第二个月,所以仲秋节就相当于八月节,现在南方仍有一些地方叫中秋节为八月节,北方更喜说八月十五。另外,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亮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端正月,“端正月”的说法来自唐代。又因其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的节俗活动,故又称团圆节、女儿节。“团圆节”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又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日团圆节也。”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到秋天就该收获了,人们在这个季节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描绘。

《年节习俗考全图》插图,此书作者及刊印时间不详,引言:“中国以农立国,复以孝道闻于世,所以对于岁时年节恒不出“敬祖”、“酬神”、“娱乐”三种意义。兹本此意义,搜集有关题材十项分梳于左,藉作参考。”

关于中秋的由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说是起源于我国古代为庆祝秋季丰收对土地神的祭祀活动,一说是源于对月亮神的崇拜。这两种说法各有道理,都和中秋的部分习俗有关系,也有互为助因的可能:

第一种说法是因为,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季节对农业有很大影响。因此古人往往敬拜土地神以求风调雨顺,年年好景。《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中说:“古人在播种的时候,就祀土地神祈求丰收,而在收成时也祀土地神报告丰收,答谢神祗的护佑。前者叫作‘春祈’,后者叫作‘秋报’。八月十五是稻子成熟的季节,这一天各家拜的也是土地,很可能中秋节,就是‘秋报’的遗俗,经过后人踵事增华而渐渐盛大起来。”围绕着秋报的一系列活动逐渐演变成了现在中秋节的风俗。

第二种说法认为源于古代祭月拜月的习俗,上古时代的月神信仰在殷、周时代似乎出现了两种发展方向,一是在民间自然发展演变,一是上升为天子礼天的礼制组成部分。《山海经》、《淮南子》、《楚辞》里都有关于月亮的神话,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故事脍炙人口,周代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和冬至祭天的习俗,据《礼记》载:“天子秋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说的是天子在春天早上祭拜太阳,在秋天晚上祭拜月亮。周礼是因俗制礼,天子礼月显然是建立在华夏月神信仰的基础之上,在皇家看来,祭月重在礼敬夜明之神,并以示悌。这里的祭祀在秋分日有月无月、月圆月缺并不重要,秋分是阴气向上长的时刻,避开此时而追求圆月之祭,是对月神的不诚不敬。所以,哪怕是秋分日下雨了,也是要祭祀拜月的。古代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天坛、月坛、地坛,分设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后来,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并在民间有了大幅度的普及。中秋赏月活动约开始于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在晋代,就有谢尚镇守牛渚,中秋夜与左右属僚驾舟泛江,赏月吟诗的记载。此时,民间对月神的崇拜仍然在缓慢发展,而统治阶层重在向月示敬,游赏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所以,直到南北朝时,以“祭月和游赏”为标志的中秋节仍未在华夏大地上全面成形。后来是隋唐时代的繁荣,使祭月呈现礼退俗进的趋势,赏月之风和民间流传的祭月风俗逐渐合流,由于民间信仰表达的相对灵活性,人们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在秋分日祭月。所以,最接近秋分点的一个满月日,就成了这一秋月祭赏之节最佳的选择,而这一天就是夏历的八月十五,也因为这天是秋天的最中间一天,所以人们逐渐将这天称作“中秋节”。

《年节习俗考全图》中的中秋节部分

讲一个冷知识:蟾蜍崇拜

汉族的月亮神话是很优美的,带有很浓的浪漫抒情色彩。这客观上是由于月亮虽然没有太阳那样大的能量贡献给人类,但也不像太阳那样热辣辣的,在酷暑、少雨时加重旱情;它总是恬淡的、柔和的,在黑夜里给人照明,并以朦胧润泽的外表引发人们美好绮丽的想象。在人们代代相承的神话和传说中,月亮是一个清冷但晶莹剔透的宫殿(即“月宫”),那团隐约可见的黑影则是一棵桂树,树下的一点黑影则是一只蟾蜍,而蟾蜍是一个苗条美丽、长袖飘飘的仙女嫦娥的化身。对这个故事的记录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归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西汉时期的《淮南子·览冥训》里记载得更详细些:“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妲(heng)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妲娥就是嫦娥。那个曾射落九个太阳、从早灾中解救人类的后羿向西王母讨来不死之药,嫦娥偷服了药,就轻飘飘地飞升到月宫,变成蟾蜍,就是月精。这就是古书中记载的嫦娥奔月神话。上古的人认为月神是蟾蜍,这个故事解释蟾蜍是怎么到了天上的:它是嫦娥升天变的。在古代神话里,人兽一体或人兽互变是常见的情节(典型如西王母的形象演变)。也可以说,蟾蜍与嫦娥是一体的关系,也等于说嫦娥是月精。不过,在早期人们的心目中,月精的样子主要还是蟾蜍。《淮南子·精神训》中说:“日中有踆(cun)乌,而月中有蟾蜍。”上古的人认为太阳里有踆乌即三足乌,是这三只脚的乌鸦每天驮着太阳巡行;而月亮里有蟾蜍。现代出土的许多汉代文物上绘有乌鸦和蟾蜍的图画。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帛画


古埃及和古印度都曾经有过显著的青蛙崇拜。在中国文明史的新石器时代,蛙文化略晚于鱼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在一些出土文物上有很多蛙纹。青蛙肚子很大,生殖能力极强,所以青蛙崇拜也是一种生殖崇拜。在古人观念中,蟾蜍还是一种长寿神物。据《太平御览》“虫部”记载,蟾蜍是寿命达三千岁的动物。在文字上“蛙”的古字与“始”字相通。青蛙曾被敬奉为氏族图腾,人的祖先。“蛙”又与女娲的“娲”同音。女娲在神话中是造人的祖先。有人认为女娲是把青蛙加以人格化而构想出来的女神,或许有一定道理。所以,说月精是蛤蟆在古代是合情合理的事。蛤蟆在古人观念中是一种生殖力很强的母性动物神,跟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属阴性是合拍的。现在还有用“蟾宫”来代指月亮的,就是月精是蟾蜍的神话的遗迹。在汉代及其以前,月精被说成是蟾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帛画中,月亮上边就画着一只伏在地上的大蛤蟆,而没有画兔子,就是蟾蜍神话的证明。

与月精蟾蜍这个意向相关的传统中秋习俗还有一个“蟾宫折桂”,蟾宫就是月宫,《晋书·却诜传》记:武帝于东堂接见贤良士人,问士子却诜说:“卿自以为何如?”却诜对道:“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一枝,昆山之片玉。”入唐以后,科举取士兴盛,人们以中举登科为“折桂”。由于传说月宫有株大桂树,吴刚酿桂花酒,人们以“蟾宫折桂”称谓科举及第,大概还兼喻科举得中犹如蟾宫折桂之不易:“只要吴刚老爹修桂树的玉斧砍下一枝半枝,肯赐给我们爷,我们爷就可以中举,名叫‘蟾宫折桂’。”(《孽海花》第五回);民间也有称“攀蟾折桂”:“论此人文艺高强,稳情取攀蟾折桂,那其间天下名扬。”(《闹钟道》楔子);或者“月中折桂”:“但愿此去,名标金榜,折取月中桂。”(《张协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