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拆78年的中正橋,改用「新舊共存」:新橋給車走、舊橋給行人與自行車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不拆78年的中正橋,改用「新舊共存」:新橋給車走、舊橋給行人與自行車

不拆78年的中正橋,改用「新舊共存」:新橋給車走、舊橋給行人與自行車
Photo Credit:Taipei Zhongzheng Bridge CC BY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化局決議將中正橋「恢復成日治時期原貌」,即「原址旁建新橋」,舊橋會改善美化及設置人行樓梯、自行車牽引道,連接兩側高灘。

已有78年歷史的台北市最老橋樑「中正橋」,先前因傳出不符現代標準打算拆除,後來文化局決定用「新舊共存」的方式保存,近來文化局決定,這「新舊共存」的方式將是:將中正橋將一分為二,成為「人、自行車走的日治時期舊橋」,加上「車走的新橋」,此方案已獲市長柯文哲同意拍板。

ETtoday報導,連接台北市中正區和新北市永和區的「中正橋」,興建於西元1937年,前身是「川端橋」,在日據時代與台北橋、光復橋(昭和橋)、中山橋(明治橋)合稱「台北城4大名橋」,但現在僅剩中正橋還在,另外3座都已被拆除。

先前傳出因為耐震係數和防洪高度不符現有標準,北市府一度打算拆除改建,但文化局召開文資審議後,3月17日宣布把中正橋登錄為歷史建築,後續將採「新舊共存」的方式保存。

新橋開車、舊橋給行人與自行車

自由報導,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表示,今年三月,中正橋在文資審議大會上登錄為北市歷史建築,會議上,新工處提出有安全疑慮,後續留存方式,以六月份的idea TAIPEI工作營,邀集專業學者、帶領市民做創意發想,新工處也全程參與討論、評選,蒐集五小組、共32項民間創意提案。

後來依據可執行性、創意性及優先性等標準,委員會評選出市民的創意,決意將中正橋「恢復成日治時期原貌」,即「原址旁建新橋」,舊橋會改善美化及設置人行樓梯、自行車牽引道,連接兩側高灘,也已經過文資委員審議同意。

工務局副局長兼新工處代理處長黃治峯表示,原來的拆除經費是20億,但這次決定的「新舊共存」方案經費約23億,預計2019年底可完成。

中正橋傳下陷?新工處:視覺錯覺

蘇迪勒颱風橫掃台灣,新店溪暴漲,網路上流傳中正橋出現下陷的情形,聯合報導,北市新工處長黃治峯表示,照片中中正橋視覺呈現出下陷,其實是視覺錯覺,颱風關係導致溪水上漲,加上中正橋設計是彎曲的,從拍照某個角度,就會有下陷的感覺,目前中正橋都是正常通行,民眾不必過度恐慌。

中央社報導,新工處表示,為確實掌握中正橋結構安全狀況,新工處早已於民國93年起針對中正橋架設傾斜計、沉陷計及河床沖刷等橋梁監測儀器長期觀測。

新工處說,經檢視蘇迪勒颱風來襲期間,各監測數值都在正常範圍內並無異常。

中正橋的由來

根據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中正橋原名川端橋,該橋的由來有一說法是:當年,台灣畫家楊三郎的父親楊仲佐非常會種花,而菊花正好是日本的國花,所以昭和年間,日本皇太子來台灣時很喜愛到永和看菊花。不過,那時從台北過來永和只能渡船過來,楊仲佐故意把皇太子的坐椅調的傾斜一邊,結果太子坐起來覺得不舒服且危險,所以楊先生就趕緊趁這個機會建議太子在這邊蓋一座橋,因此日本政府才決定在這裡蓋這座川端橋。

不過,當初的橋是木造的,只要遇到漲潮,很容易就沖垮了,被沖掉的木頭連帶的沖毀光復橋及台北橋,中和庄副村長游火金因而提議蓋一座水泥橋較堅固點,這之中也是一波三折,總預算原本有22萬,但是後來送到日本高層那邊,一直沒有結果,日本以經費不夠為由而拒絕。不過,後來終於撥款25萬左右蓋川端橋,川端橋才於1937年通車,如此一來橋就不會被沖垮,也不會影響到光復橋及台北橋。

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