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潛在回港名單一覽!港交所或成最大贏家
share_log

中概股潜在回港名单一览!港交所或成最大赢家

中概股潛在回港名單一覽!港交所或成最大贏家

富途资讯 ·  2020/01/03 15:00  · 熱門

昨天的一則消息,催得港交所午後短線拉昇、收漲近3%;今日午盤再漲超2%。

不得不説,港交所去年公佈的幾則大新聞都很給力,宛若年前衝擊KPI,促使該股三個月來漲了20%。

而繼收購倫交所失敗、阿里港股上市之後,港交所又把「魔爪」伸向了知名中概股們。

彭博稱,港交所據悉與網易、攜程就二次上市進行洽談。知情人士説,港交所工作人員已與兩家在美國上市的公司進行了二次上市的後續談判;這些討論正處於初期階段且隨時可能更改。

值得一提的是,港交所此前曾表示,內地企業關於二次上市的諮詢出現了大幅增長。

對於港交所來説,中概股的迴歸無疑是送錢創收;而對於大公司來説,阿里港股20%的漲幅,也令人眼紅不已。

中概股蠢蠢欲動、港交所摩拳擦掌。

那麼到底誰最有希望迴歸?

01.png

據港交所2018年修改的二次上市規則,二次上市的公司必須在紐交所或倫交所等英、美市場上市並至少兩年保持良好合規記錄,且市值不少於400億港元,或市值不少於100億港元及最近一年度收益至少10億港元。

而根據機構統計,以本週二的市值計算,目前在美股上市的將近200家內地公司中大約有30家符合標準。其中於紐交所或納斯達克上市且市值達到400億元規模的中概股,包括互聯網巨頭京東、百度等,還有視聽網站Bilibili、電商唯品會等。

而符合市值在100億元到400億元的15家公司中則包括金融科技公司泛華金融,醫藥股泰邦生物等。

01.png

能迴歸的公司不少,但曾經他們選擇了美國上市,現在又為何要回來呢?

我們常説過去國內融資環境有限、企業募資難;而美國寬鬆的上市標準以及易獲高估值的方式,讓公司能募到更多的錢。相比之下,中國內地證券交易所早前要求申請上市的公司必須連續三年獲得盈利,這樣的標準對於企業來説實在是太難了。

然而,現時的情況是一切都不同了,中國的監管機構已放寬對中國科技公司的所有權和盈利能力的規定。同時,香港的監管機構也採取相應措施,當中包括準許同股不同權,讓若干股東每股股份享有比其他股東更多的投票權。

2020010301923039e990989e889.jpg

圖片來源:PIXABAY

繼阿里巴巴迴歸港股之後,市場憧憬有更多中概股到香港第二上市,早前港交所市場主管姚嘉仁也在採訪中確認,近期中概股到香港第二上市的查詢明顯增加,而百度也在領英上放出香港投資者關係相關的職位。針對中概股的迴歸意願,市場人士表示,美股市場監管趨嚴以及估值是兩大重要的考慮因素。

此外,阿里港股的成功上市,以及平均每個交易日成交金額逾30億元的盛況(相當於"股王"騰訊同期約一半)也吸引了投資者及中概股相關公司的關注。

對不少公司而言,於紐約和中國上市是雙贏的做法。公司不僅能獲得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的額外增長資本,也能令兩地的估值上升。

鍾絳虹 | 圖片來源:卓佳官網

「新股女王」鍾絳虹表示,第二上市新規有利香港吸引一批已在美國上市的強勢公司可以落户香港,這些公司為內地投資者熟悉,可能帶動多些資金流入本港市場。她認為,過去在港第二上市公司多是外國公司,本地投資者或感"不夠親切",且更難吸引內地投資者,加上過往推出的香港預託證券(HDR)模式更難吸引買賣,成為一個在香港"水土不服"的產品。相反換成中概股的話,若股民對於公司業務及盈利有信心,加上是內地投資者熟悉品牌,她認為大有機會成功。

羅兵鹹永道香港企業客户主管合夥人黃煒邦預期,今年陸續會有更多中概股迴歸,以募集資金、增加股份流通量。他提到,由於以往本港並不容許「同股不同權」架構企業上市,故企業只能選擇赴美國上市。自港交所一八年改革上市規則,隨着有關上市公司愈來愈多,市場對新經濟企業的估值及業務的熟悉及參與度已愈來愈高,將帶動更多新經濟企業在港上市。

01.png不過,有多大的機遇自然有相應的風險。

鍾絳虹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一般新股發行若勢頭良好,就會吸引同類公司,估計今明兩年仍有公司以同類方式在港上市。不過她指出,即使中概股市值符合條件,亦未必會實時仿效阿里巴巴,一是因為來港上市籌備需時,二是因為企業對外部環境問題發展謹慎。

而羅兵鹹永道指出,雖然環球地緣政治及經濟環境仍存不穩定性,例如英國脱歐、利率走勢及中美貿易摩擦等因素,不過受惠上市條例改革成功,對今年香港上市集資活動前景保持審慎樂觀。

不論中概股最後到底回不回來,或許港交所都是「最大的贏家」。

富途資訊參考IPO早知道、港股通AiH及智通財經相關信源。

編輯/Grace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