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內外受困 一因素明年望可令沽壓消退|財經評論

中概股內外受困 一因素明年望可令沽壓消退|財經評論

撰文:姚卓然
出版:更新:

中概股今年飽受風吹雨打,既由中國加強「反壟斷」開始,到教培行業被整個掀起,中概股及後又成中美磨心,股價更是一跌不起,美資更是恐慌地沽貨,但如按高盛估計,美資大概需時66日便沽清港股,相信2個月後(即到明年2月左右)中概股沽壓便會因而消退。

中國加大防範資本無序擴張,嚴打企業壟斷行為。中國科企由「內卷」,到阿里巴巴(9988)因「二選一」壟斷行為被罰182億元人民幣。雖然打破了科企之間的技術壁壘,但市場對科技股的投資氣氛亦受打壓。連共同富裕政策,科企巨頭更要回饋社會,阿里和騰訊(0700)紛紛表示將今年增潤的盈利投入發展新業務,變相令今年業績表現不濟。故此,市場下調科技股盈利前景和估值,大部分科技股股價均自年初高位「腰斬」。

又到7月,教育股遭洗倉式減持,再一次令股市大跌。中央對教育行業整治力度超乎市場預期。中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於7月24日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下稱「雙減」),提到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即不再發出新牌照及要定為非營利性質。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因此,市埸解讀為學科類培訓的上市公司的生意模式徹底地崩壞了,逾萬億市值的龐大行業一天內被大幅割價出售。

及後,又因中國數據安全法、互聯網廣告等監管,導致滴滴(美:DIDI)等一眾剛在美上市的應用程式需要下架。滴滴更啟動從紐交所退市工作,並準備在香港上市的工作。中國股票因而被政策風險而打殘,市場及外資更下調對港股展望,甚至有投資者更指「中國是不可投資」的言論。

高盛中國首席策略分析師劉勁津及其團隊估計,美國機構投資者持有約7,000億美元中資股(包括A股、港股及ADR)。如果要完全沽貨,美資需時2日、88日、54日分別沽清A股、港股和ADR。(路透社)

美資持有7000億美元中概股 平均沽清約66日

與此同時,中概股內外交困。美國證交會(SEC)12月2日公布落實《外國公司問責法》修正案,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必須證明自己不受政府實體擁有、控制或影響,並須披露政府實體所擁有的股權比例,和董事黨派背景等。新規定並要求外國企業連續3年接受美國會計審查,否則可能被除牌,且增加要求披露是否採用VIE(可變利益實體)架構,導致中概股再爆發小股災。中概股雖則並非因基本面上而受拖累,而是政治和基金操作因素所衍生的結果,但亦導政股價重傷。

如果中概股真的要退市,對中概股股價甚受打壓。高盛中國首席策略分析師劉勁津及其團隊估計,美國機構投資者持有約7,000億美元中資股(包括A股、港股及ADR)。如果要完全沽貨,美資需時2日、88日、54日分別沽清A股、港股和ADR。不過,劉勁津團隊認為,即使在美上市的中概股ADR被退市,美資投資者仍可透過持有港股來投資中國市場。「約有61%的美國投資者在港股部署投資中國市場,而以阿里巴巴為例,首二十大的機構投資者共同持有21%的阿里股份,屬大部份投資者均會部署的股份。」

在絕處之中,總有逢生的機會。劉勁津又估計,以騰訊、阿里、美團(3690)比較,發現出有5%的阿里市值、即約兩成的於美國投資阿里的基金不可以在美國地區以外投資中概股。這意味美國政府將中國市場排除於五分一的美國投資者之外。然而,劉勁津指出,「即使美國人有機會不可能直接交易港股,但買入相關中概股的ETF卻愈發火熱,如中國海外互聯網ETF(KWEB)和MSCI相關指數ETF,而美國上市的中國ETF則可授權去投資至港股」。由此可見,美國投資者又未完全被割絕投資中國市場,但其難度的確增加了,渠道也變得迂迴了。

一個完整的市場,不但需要有優質的企業,市場參與者同樣重要。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政策的衝擊、共同富裕、中美角力、以及投資者如何重新定價等,均是中概股日後會面對的事。如按高盛估計美資大概需時66日便沽清港股,相信2個月後(即到明年2月左右)中概股沽壓便會因而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