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怎麼辦?有哪些症狀、喝什麼、如何預防?中暑急救5步驟|天下雜誌

中暑怎麼辦?有哪些症狀、喝什麼、如何預防?中暑急救5步驟

日頭炎炎,熱傷害患者數創新高,氣溫居高不下,中暑有什麼症狀?如何預防?遇到自己或身旁的人中暑該怎麼辦?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差在哪?帶您一次看。

中暑-中暑症狀-中暑急救-熱痙攣-熱衰竭-預防中暑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其他

今年上半年熱傷害人次創下5年新高。其中,台中市就有158人次因熱傷害就醫,高居全台之冠。六都升溫之首台北,升溫幅度不僅高於全球,更是亞洲第二。我們的城市為什麼這麼熱?台北盆地的五大「熱區」三大「涼區」在哪裡?

近30年內臺灣的平均氣溫以每10年上升0.18°C的速度在增加,夏季高溫屢創紀錄,高溫更從以前的35、36°C到現在的38、39°C。天氣熱到不行,怎麼預防中暑,和中暑後如何急救尤為重要。

為什麼會中暑?

長時間待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或穿著衣物緊繃、不透氣,造成人體無法正常散熱,在室外、室內都可能發生。

中暑是熱傷害的一種,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等,熱中暑為其中最嚴重,若不緊急處理或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死亡率超過30%。

熱傷害的種類&症狀

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水腫、熱昏厥、熱衰竭、熱中暑等,嚴重程度依序加重,若在出現症狀時不及時治療、緩解,就可能導致中重度的熱傷害發生。

廣告
種類 常見症狀 成因
熱痙攣
  • 溫度正常或輕度上升
  • 流汗
  • 肢體肌肉呈現抽筋現象
身體大量流失鹽分,造成電解質不平衡。
熱暈厥
  • 體溫大多正常
  • 短暫失去意識
血液跑到周邊血管和四肢,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
熱衰竭
  • 溫度正常或微幅升高
  • 頭暈、頭痛
  • 噁心、嘔吐
  • 大量出汗、皮膚濕冷
  • 無力倦怠、臉色蒼白
  • 心跳加快
  • 姿態性低血壓
大量出汗嚴重脫水,導致水份與鹽份缺乏所引起的血液循環衰竭。
熱中暑
  • 體溫超過40度
  • 神經系統異常:行為異常、幻覺、意識模糊不清、精神混亂
  • 呼吸困難
  • 激動、焦慮
  • 昏迷、抽搐
  • 可能會無汗
中樞神經系統失調,包括體溫調節功能失常,加劇體溫升高,使細胞產生急性反應。

熱痙攣

在高濕熱環境下長時間活動時,補充過多開水而非電解質溶液(運動飲料),促使體液喪失和電解質流失,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導致身體不自主骨骼肌收縮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可能持續1~3分鐘,容易發生於大腿、小腿與手臂

熱暈厥

常見在炎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站立(如軍隊訓練、學校朝會等),由於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血液會在體內重新分配,使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順的血液,跑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和四肢,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發生暫時性暈厥,與中暑不同的是患者的體溫大多是正常的。

熱衰竭

流汗過多並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患者的核心體溫會上升,但通常不會高於40度,嚴重時可能會失去知覺,變成中暑。

廣告

熱中暑

為最嚴重的熱傷害,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度,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等致命併發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

中暑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和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

  • 傳統性中暑: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多發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
  • 勞動型中暑: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例如:國軍、勞工、農夫與運動員。

檢測是否中暑

若自己或身邊民眾出現以下症狀,代表可能中暑了,請停止當下活動,求救或撥打119儘快送醫處理,避免硬撐錯過黃金急救時間。

廣告
  1. 頭昏、頭痛
  2. 虛弱、口乾
  3. 肌肉痛、肌肉痙攣
  4. 嘔吐
  5. 反應變慢、渾身虛弱不對勁
  6. 皮膚燙、體溫高
  7. 失去意識超過1分鐘

中暑急救5步驟

當出現熱傷害、中暑症狀時,牢記「蔭涼」、「脫衣」、「散熱」、「喝水」、「送醫」五個步驟,將患者的熱傷害程度降到最小,切記不要使用酒精、退燒藥,讓錯誤的迷思耽誤患者就醫。

步驟一:蔭涼

將患者從高熱的環境中移至蔭涼通風處。

把患者移動到蔭涼通風處,使其不要繼續待在發生熱傷害的地點,可以選擇樹下、附近店家、騎樓下等有遮蔽物的安全且蔭涼地,請勿圍觀並與患者保持距離,避免形成人牆導致不通風。

步驟二:脫衣

鬆脫衣物、足部稍微抬高、平躺休息,若有嘔吐現象則側躺保持呼吸道暢通。

廣告

患者的衣物不夠透氣或過於緊繃,可能導致熱傷害發生,需鬆脫衣物,使患者平躺休息,若出現熱痙攣等抽筋情形,應適度將患者抽筋肌肉拉長伸展,並且持續觀察患者的狀態是否有好轉的情形。

步驟三:散熱

全身皮膚噴灑水,通風(扇風)促進排汗,將冰袋(毛巾包覆冰塊或冰涼飲料罐)放置於頸部、腋窩和鼠蹊部 。

對於中重度的熱傷害,尤其是嚴重的中暑,快速散熱降溫至39℃以下,對患者至關重要。其方法包括:

  1. 將身體泡在冷水中 ,經由冷水傳導與對流降溫,目前認為是最有效最快的降溫方法。
  2. 在無法泡冷水的狀況下,脫去衣服後,在身體上潑冷水,再用風扇吹或搧風,讓空氣移動產生風,促進蒸發以加強蒸發散熱。
  3. 可置冰袋於手臂、腋窩、頸、膝等表皮血流豐富處,以加強散熱。
廣告

步驟四:喝水

意識清醒者可給予稀釋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或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患者意識不清時,不可給予飲水。

需患者意識清楚才能進行此步驟,避免患者無法自行吞嚥水而產生其他危險。提供患者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或是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對於熱痙攣或熱衰竭等病況,皆建議給予補充等張或高張液體,使患者體內的電解質與水分可趨於平衡。

步驟五:送醫

儘快送醫處理(可撥打 119 或自行送醫)。

如果患者已失去意識或是劇烈痙攣,應執行「叫叫CABD」等步驟(檢查意識、求救、壓胸、暢通呼吸道、檢查呼吸、電擊),應該讓患者呈側臥頭向後仰,並確認呼吸道暢通,盡快送醫治療,在等待救護車的同時應重複做前面四個步驟,送醫途中仍應持續降溫

即使患者在急救過程中醒來,也應抬送醫院,嚴禁讓患者自立行走,更不能讓患者逞強離開。

喝什麼緩解?

如若出現熱痙攣、熱衰竭狀況,建議補充稀釋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或是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平衡體內電解質,不可飲用含酒精或咖啡因飲品。

黃金救命3小時

根據研究統計數據發現,若中暑患者發燒超過40°C且失去意識後,未能在3小時內將病人核心體溫降溫至39°C以下,死亡率將會大幅提高。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握「三快原則」:快速發現、快速降溫、快速送醫,盡可能地為患者爭取更多時間以獲得更專業的醫療救護處理。

夏季預防中暑的方法

保持涼爽

  • 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
  • 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停泊的汽車內。
  • 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
  • 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
  • 雇主應加強通風設施或採用空氣調節器,隔離工作場所的高溫設施及提供散熱裝置。

補充水分

  • 應隨時補充水分,養成每天至少2000 c.c.白開水的習慣 。
  • 戶外工作者或運動建議每小時補充2至4杯( 1 杯為240 c.c.)白開水。
  • 多攝取蔬果。
  • 避免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會造成身體流失更多水分。

提高警覺

  •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
  • 嬰幼童及長者等高危族群,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 並使用防曬用品。
  • 避免室內溫度過高造成身體不適,注意天氣預報,選擇氣溫較低的日期安排戶外活動。

戶外活動5大裝備

  • 寬邊帽、陽傘
  • 太陽眼鏡
  • 涼爽透氣衣物
  • 防曬用品
  • 水瓶

6大高危險族群

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容易因高溫而造成熱傷害。

  1. 嬰幼童
  2. 65歲以上的長者
  3. 慢性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等)
  4. 服用藥物者
  5.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
  6. 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

待在室內、不曬太陽也會中暑嗎?

在高溫環境下容易受到熱傷害,那不出門不就沒事了嗎?但事實並非如此,若室內環境未保持良好通風,或是在悶熱的環境中進行長時間運動、工作,即便不在室外,也有可能會有熱傷害的發生,因此,適時補充水分無論在室內室外都相當重要。

在炎熱的天氣下,將小孩獨留在車上相當危險,車輛停止時如同一個密閉的烤箱。高溫豔陽照射下,車內氣溫每10分鐘大約會上升5度,經過長時間的照射,車內溫度甚至有可能會高達攝氏60度以上,在如此高溫的車廂中待個5~10分鐘都會讓健康的人無法忍受,更別說是小孩了,多一分留意,就能避免憾事發生。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

(整理:陳芊吟)

相關熱門主題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以市民為本出發,打造智慧桃園城市|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