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小学的中国历史教育是怎样的?

如教材的版本、立场,政府的干预,教师的自由度,学生的认知,以及家长是否认同等方面。
关注者
148
被浏览
147,487

14 个回答

因為回歸後課程改動太大,所以我指提供我的經驗,希望大家可從另一角度了解香港的教育制度。

中史要中學後才會有學。由三皇五帝到清末民初。

教材使用上,由學校開會決定書單,學校可自己選用不同出版社的教科書,但教材必然符合教育局的課程大鋼。

立場方面是

漢本位為主。

政府的干预,

政府會由教育局定出課程大鋼。在殖民地年代是輕提近代史,尤其是不會提及國共雙方的功過。

教师的自由度,

教師在上課是可以任意表述。

例如教我英文的老師就一直以「大逃亡」來表述「長征」

学生的认知,

學生只需要能回答考試重點使可。

以及家长是否认同等方面

如不認同,家長可以隨意轉校。但以中史教育以非政治化為主,所以很少有認同問題。

我是九三至九九年讀的小學。讀小學時是沒有

在小學六年裡前三年讀基督教團體辦學的小學,後三年讀道教辦學團體辦學的小學。

記憶中小學課程中有。(中文(廣東話、繁體字)、英文、數學、社會、科學、健康教育、公民教育、基督故事、音樂、美術、體育。外加星期六的課外活動。我當年選了童軍。^^)

中學三年讀佛教辦學團體辦的中學。

記憶中課程有:(中、英、數、生物、物理、化學、音樂,美術,體育、電腦、佛學、中史、西史、地理、設計與工藝、普通話、圖書館學習、常識、經濟及公共事務。)

我猜题主问这问题的原意可能在于比较香港与内地之间中史教育的不同,很可惜是我从小在香港长大,对内地中国历史教育的模式并不熟悉,以下我就我的经验来描述一下,可能会有失偏颇,题主参考参考就好。

小学

小学有一门科目叫「常识」,顾名思义就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基础知识以及公民教育吧,比如七大洲、国徽国旗什么的。我印象中,当中有一课题就是描述中国历史的,但非常简略,简略到基可忽略不计,只能提供一个非常粗浅的印象。这是我小时候的情况(当时已回归),不知道如今如何了,但随着近年香港国民教育的争议越来越多,估计中国历史在课程所占的位置只会越来越大。

初中

近日有部分人士倡议将初中中史列为必修,以应对新高中文凭试中国历史科考生减少;教育局在此重申,现时在全港提供主流课程的448间学校,中史是初中必修的,也就是说,初中课程一定包含教授中史,而且当中绝大多数都是按王朝顺序施教(即独立中史课程),而有55间学校在初中采用以中史为主轴连系中、世两科历史的课程模式,或在综合人文课程中以主题模式施教,以鼓励学生理解历史的多方面发展。

引自香港教育局网站。

虽说中史为香港初中必修课程,但就我个人所见,它并不如地理、西方历史般受师生的重视。至少在我初中时,中史科的资源就比其他科目要少很多,(当然也有可能是出于学校原来的定位就是英文学校)。教师多为中文科老师,也见过有学校找毫不相干的英语或家政老师来教的,而教师自由度高,基乎没有限制,可随意高谈阔论。 (虽然大多数老师只是随便读读书上的内容就算了……)而学生方面,除非高中选修中国历史,不然多数考完试了,升上高中以后就把内容忘得一干二净。我见过有学生问汉朝以后是不是唐朝的,还说汉唐汉唐嘛,汉以后不是唐是啥……好吧。

课本会涵盖到近代史上的一些敏感话题,但多数只以一句轻轻带过,而用字亦十分谨慎。这就不举例了。

另外,初中的教材较重描述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然后作一些简单的分析,比如原因啊影响啊之类。几千年历史中,重大的一些事件都会有所涵盖,这与高中不同。

古代史约莫占课程五分三,剩下的都是现代史。

高中

后来又看了看,发现修读中国历史、中国文学的人近年急剧下降,未知会否与新学制有关;相关科目的试卷难度下降,可能是为了吸引更多学生修读。

高中的教材与初中不同的是,每个朝代它只抽取一些重点讨论,比如西汉只谈汉武帝,南北朝只谈胡汉融合与士族。没有必要不会仔细再讨论楚汉相争是如何如何的汉高祖啊文景又是如何如何的。

汉本位思想,上面答案也有提到的。例子比如孝武帝汉化的课题,我当时的课本评价正面居多,道丰富中华文化云云,被老师批评「狭隘的大中华文化思想」……

教师自由度依旧高,近代史与古代史各占课程一半。

事实上,在香港这么一个国际化金融城市中,中国历史,或是其他文科在理商面前抬不起头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亦因为这样,所以关注的人不多,家长学生也不怎在意课本里面观点如何如何,因为这科目的影响微乎其微。

大概就是这些吧……想到什么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