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社會制度下,如何達到真正的自由?
這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A.如果說大部分人工作只是為了餬口沒有意義,那麼工作時間應該越短越好而現行社會制度的存在就是為了奴役其他人,應該工作一小時就能產生1年的所得收入
理論上在科技進步和自動化的狀態下是可以達成的,荷蘭、瑞士等國家
已經達成每天工作4小時一週工作3~4天就能有台幣10萬元以上的收入
B.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能夠減少工作時間,創造更高的每小時工資率。前提是市場必須是完全自由競爭的,不受到政府和央行干預,那麼科技就會突飛猛近
並且企業把大部分利潤用來進行研發R&D和資本支出,可以提高未來的現金流產生速度
C房租是一種不需要勞動就能取得的收入,扼殺了實體經濟和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製造了土地貴族和階級
如果房價不跌,大多數晚出生的人注定成為農奴
1.其實歐洲中世紀也是這樣,羅馬王政時期剛開始的時候農民生存狀態很不錯,過一陣子貴族和共和國元老院和土地貴族就開始兼併土地,而大部分的羅馬公民和奴隸就在這樣的狀態下將收入的糧食交給他們,羅馬公民也從自由農民淪落成佃農,久而久之羅馬帝國的生產力就衰退了,最終導致羅馬帝國解體。最終凱薩起來推翻元老院,帝國陷入內戰。
2.在歐洲中古世紀黑暗時代土地貴族依靠壟斷土地這種經濟地租類的收入是世世代代搞著財富世襲,最終打壓了生產力的提高,這個狀況如果沒有黑死病和地裡大發現是不可能被打破的,農奴只能將90%的收入都交給他們
3.在現代德國早就認識到房地產會扼殺實體經濟的生產力,最後倒吸乾實體經濟的資金,而且創造債務泡沫,所以德國政府不讓房價上漲,最終的結果是德國的製造業競爭力比其他歐盟國家高,而賺取了大量外匯儲備和財富,而其他國家如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國因房地產泡沫欠下大量的債務。
4.1949年的國民黨在大陸就是因為這樣而被共產黨搞土地革命而推翻,到了台灣以後認識到不搞土地改革政權就無法維持下去,所以兩蔣時代推動耕者有其田和375減租。
5.但是現代房地產早以取代土地變成另一種財富世襲的工具和經濟地租類收入和資產,一些人想依靠房地產搞世世代代的財富世襲,只要買幾棟房子找幾個傻瓜住進去收房租,30%的薪資所得都必須要給房東就像古代農奴那樣,房子自然然會養你一輩子,一但大多數人認識到這個真相以後,房地產價格又漲得更高了,房地產現在正發揮著古代的封建時代土地貴族剝削農奴一樣的作用,如果房價不跌注定會讓許多家勢出生不好沒有繼承到房地產的人世世代代的貧窮,而房地產土地貴族的財富可以透過房地產永遠世襲,房子自然會養他一備子可以不需要工作。
6.假設房價所得比漲到30倍絕大多數人存100年的錢也買不起房,那麼繼承到房地產的人可以依靠房客來養他一倍子,只要找個撒瓜住進去30%的薪水都交給他變成房租,有3棟房子就可以世世代代完全不用工作了,而沒房的人因為無法透過繼承土地房產,最終的下場就是房價所得比30倍工作100年也無法獲得自由就跟中古世紀的農奴一樣的經濟架構,只是土地換成了房地產,農奴換成了房地產奴,佃租換成了房租。
7.房地產和土地本身不能真實創造財富,他是一種經濟地租類收入的虛擬財富,所有財富都來源於生產力的提高,經濟成長本質上就是勞動生產率的成長,美國在20世紀以前有60%的人口在農田裡工作但是現在只有1%是農民,因為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400倍,人類才能轉移到工業和服務業的社會中,生產力的提高真正改變了實體經濟,地租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開發貧濟土地的邊際價格和最富裕的土地租金是相等的。這就是邊際價格決定了地租價格。這篇文章不錯
房地產飆漲是扼殺台灣經濟的主因![]()
![]()
![]()
台灣各種成長較明顯的物價項目中,房租在2000年以後,已經停滯成長,顯示提供租屋市場的投資人成長速度等於或小於承租者的需求,但是房地產的供給數量仍然熱絡,意味著包租公和包租婆的人數逐漸在增加。
和其它投資項目相比,租金收入和產業價值,都是相對穩定,所以面對不景氣的時候,市場對於房地產的投資會不斷增加,中小企業經營者就很容易把整個生意賣掉或者倒閉,將資產拿去購買房地產然後出租的念頭,這時房地產是安全的投資項目,所以經濟越停滯,反而房地產投資越有吸引力,若付你薪水的人,自己靠經營也賺不了多少錢,他自然不會提供你好的工作,員工難以有收入成長。
假設實際經濟產業投資利潤10%,房地產升值也是10%,大多數人會打算購買房地產出租,勝過於自己去創業,透過人生辛苦勞動力換來的血汗錢,大部份人還是會保守投資房地產,房地產是一個循環死結,景氣越低迷,房地產相對就越安全,但是當大家把越多的產業收起來專心做房地產,經濟就會更加停滯不前,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因為房地產價格下跌會影響所有持有人,或者貸款購入房地產人,導致連鎖性的資產下跌。 房地產對於提升經濟成長力實際上是灌水效果,如果民間和社會的購買力跟不上房地產的漲幅,而房地產價格還在上升,那麼房地產飆漲這個成本,就會吸乾整個社會,排擠民間內需消費,因為所有產業幾乎都需要土地,房價增高會導致企業擴廠成本增加,企業壓縮僱員需求,勞工平均收入減少降低消費,企業銷售量降低,企業利潤降低,企業把錢投向房地產,然後房價升高,惡性循環。
房地產價格的上漲,企業的工廠場和辦公室,全部都要被迫提高租金,就算該產業不需要大量土地或辦公室,但是因為企業聘用的員工也要交房租,所有的工資和服務成本最終也要被迫上調,租金上漲代表你做任何事都要被剝了幾層皮,另外,人民的消費被排擠,產業還可以向國外市場擴張,但是生產成本被推高,那麼出口商品就連國外市場都失去競爭力,因為房地產的成本增加,最終還是會反映在商品製造過程中,傷害企業在海外市場的兢爭力,所以房地價格上漲是因而不是果,這一個逐漸放大的循環。
台灣在2000年以後,不論是個人或是家庭,可支配所得都是停滯的,而房地產上漲和原物料上漲所產生的消費支出增加,最終人民就是啃老本,反映在儲蓄上就是慢慢的減少。 20多年來,台灣人民的經常性支出佔經常性平均薪資比例逐漸提升,從38%提升到68%,消費者物價指數以2006年為基期,1985年到2011年從70%上升到106%,但經常性支出卻從5000元增加到約25000,膨脹約5倍,關鍵在於消費者物價指數的統計並不夠全面性,因為房價會從根本造成通貨膨脹,但是卻沒有列入計算,否則台灣的物價指數會更高,央行總裁彭淮南曾建議將「房價」納入「物價」控管,進行實地調查瞭解和物價督導會報,希望將房價「透明化」列入重要物價管理,杜絕炒樓歪風,房地產業上漲持續侵蝕其他行業的營運利潤,經常性薪資無法提升,日常生活所需的成本卻逐漸增加,透支人民的儲蓄,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美國、日本、西班牙和愛爾蘭等歐洲高比例債務國,在經濟進入衰退的同時,共同點都是伴隨著房地產泡沫,甚至是2012年的中國和南韓,也有類似的徵兆,也可以說,房地產泡沫會侵蝕國內有競爭力的產業,排擠民間消費,讓這些國家慢慢地走向衰退,台灣近年來的經濟難以大躍進,主因非常可能就是來自於房地產泡沫。
※ 引述《xuan49235781 (xuan)》之銘言> 首先要取消貨幣,並立法嚴禁一切交易行為 > 資源方面,讓所有人都能同時享有相同(最好)的資源 > 工作方面,讓一切生產都由機器人進行,人類只需要負責藝術及創新性質的工作 > 土地方面,全部土地重新整理,全人類集中在相同地方生活,平均分配空間,如有人口增加則往外擴張 > 為了達成以上目的,需先減少人類本身的人口,建議從對藝術及創新性質的工作沒有貢獻的人開始減少 > 如果真的做到了,那麼全世界就都會變得很無聊
在沒有貨幣的狀況下社會無法實現分工,經濟會退化到石器時代去
以物易物的交換是低效率的,如果一個農夫生產了牛奶,牛奶幾天不賣掉就會壞掉
但是如果有了貨幣農夫可以把牛奶賣掉換成貨幣,等將來需要的時候再拿貨幣換回他需要的東西,例如蔬菜,而在沒有貨幣的社會理無法實現這樣的交換東西會腐爛,而且也沒辦法馬上找到人交換,如果有人要牛奶,但是生產蔬菜的人需要鞋子,農夫需要的是蔬菜不是鞋子,那麼他無法在短時間內找到第三個中間者把鞋子在換成蔬菜,有了貨幣一切就方便多了農夫直接把牛奶賣掉再拿錢去買就可以。價格本身是市場經過平行處理的分散式經濟計算而得到的。
什麼是錢?
錢是一種儲藏價值的工具,和交換的媒介
有了錢社會才能實現生產分工和交換
在原始社會用以物易物的方法來交易的社會分工效率不高,隨著生產性的分工越來越細化,生產牛奶的可以專心生產牛奶,生產糧食的生產糧食,鐵匠就專門負責的生產工具,他們只需要把所生產的的東西拿到市場上去賣或換取通貨,早期社會使用貝殼、木棒或是銅、鐵等來當作交易通貨,然後交換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因為有了貨幣整個社會得以實現分工越來越細化所以生產效率不斷提高。
錢和通貨是不一樣的,而錢是一種能夠長期儲藏價值的通貨。
格林斯潘在位時不敢提金本位,當他退休後良心發現卻開始支持金本位前Fed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大腦中的數據庫除了儲量豐富,包羅萬象,還有一個獨到之處就是涵蓋了海量的歷史信息。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各行各業都經歷著不斷的發展和變化,各種數據也隨著經濟體系的演變而形成動態的數據流路徑。
「格氏模型」的理論框架和模型體系並不是靜止和孤立的,而是帶有相當程度的可自我演變和可自我學習的特性。
當他獲得了數學工具的支持之後,對經濟運作規律的把握獲得了本質性的提高。
在沃爾夫茲教授的課程中,格林斯潘第一次接受了用數理統計的方法,把經濟結構之間的變量進行構建的全新理念。在接觸現在被稱為經濟計量學的理論之前,格林斯潘已經裝備了自行研發的初級「格氏模型」,形成對整體經濟發展狀況和動態趨勢的完整而成熟的分析思路,只不過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清晰的理論體系,並缺乏數學工具進行準確表述。
格林斯潘乍一聽到沃爾夫茲教授的經濟計量學概念,頓覺眼前豁然開朗,如獲至寶,並預感自己在此領域中一定能脫穎而出。「格氏模型」已經具備了超級數據庫,存儲著從礦山、冶金、鋼鐵、鐵路運輸、汽車工業到輕重工業各行各業全面而翔實的歷史數據,一旦這些數據被導入經濟計量學數學模型,立刻能夠輸出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預測。由於格林斯潘掌握的數據來源於生產實踐第一線,而且有著跨度極大的年代積累,所以「格氏模型」的數學模板和他大腦中的超級數據庫相結合所產生的結果,要遠比基於純理論的經濟學模型更加準確和切合實際。
給大家補充一個知識:
美聯儲裡面的經濟學家除了凱因斯學派以外還有芝加哥經濟學派 貨幣學派等
而貨幣學派如代表人物如 佛裡德曼等人也支持印鈔票
貨幣學派一開始反對凱因斯學派印鈔通膨會剝削人民購買力,後來又改變這麼支持印鈔票的原因是因為PT=MV
MV=PT又稱「費雪貨幣方程式」政府印鈔票滿足貨幣需求可以改變貨幣流通速度V 而V是受到信心影響的
計量經濟學 的靈魂人物如歐文-費雪 用自己做的線性計量經濟學數學模型去預測市場做股票投資最後賠了一屁股
因為經濟就像生命一樣是歷史長期演化出來的,我之前也有提過米賽斯計算駁論
最後證明經濟計算是不可能的,經濟就像天氣模型,你不可能預測1年後的氣溫是幾度,但是1年後的氣候會有春夏秋冬是可以預測的
因為流體力學的方程式都是一些非線性函數會產生蝴蝶效應
還有一種非線性計量經濟學,但是這種計算連超級電腦都模擬不出來
還有就算模擬出來的卻對初始條件非常依賴性和敏感,因為非線性方程式都是這樣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觀點就是 經濟本身和生命現象是一樣的,是演化出來的一種複雜的非線性的系統
海耶克也主張可以用數學模型 但是前提和公設必須謹慎的使用
計畫經濟失敗的真正原因,米賽斯計算難題
許多人不不清楚蘇聯解體的深層原因,只知道是因為計畫經濟,但是不懂計畫經濟為什麼會失敗?
以下是我這幾天研究的心得,計畫經濟失敗的原因其實是一個非線性的數學難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也爭論過類似的話題。
經濟計算問題
社會主義計算爭論
計畫經濟模式碰上的困境是因為米賽斯計算難題,也就是經濟計算問題Socialistcalculation debate,有時候稱作經濟計算爭論,例如蘇聯時代有政府官員要以計畫經濟生產一頂皮帽子,發現要完美的實現計畫經濟需要處理高達2000個參數,而且這2000個參數隨時都在改變,那麼因為混沌現象和蝴蝶效應的關係,人類很難完成計算,而市場經濟以價格機制來解決這個計算難題,由無數的市場參予者來共同制訂價格,市場經濟本身是網路化的分散式平行處理系統,簡單來說計畫經濟官員想要以理性戰勝大自然演化出來的系統,混沌理論和蝴蝶效應導致計算的複雜性大增,而大自然是使用人腦神經網路來處理這些事情,人腦本身是一種基於神經元聯結所組成的網路,而且市場中越多人參與計算,大規模平行計算的效率就越高,勝過計畫經濟和政府官員的計算,政府官員的精神和時間是有限的,不會知道什麼人愛吃什麼口味的東西和諸如偏好和文化空間等等這些東西,在蘇聯時引進過IBM-360大型計算機,而計畫經濟官員把所有參數輸入大型計算機中計算,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S_EVM
以上是那時的計畫經濟所使用的大型電腦的處理方法
![]()
但是計畫經濟總是出現不能完美執行,這就和天氣預報出現的蝴蝶效應是相同的,雖然也有許多蘇聯科學家和數學家例如列昂尼德·維塔利耶維奇·坎托羅維奇(俄語:ЛеонидВитальевич Канторович發明了線型規劃模型還得了1975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或者是藍格發明的藍格模式,但是大自然並不能約化成一條線性函數來模擬,根據蝴蝶效應大自然是非線性的例如天氣預報中的流體力學這樣的公式就是非線性的,計算複雜度理論指出計算時間會是指數時間,而不可能在比宇宙時間還要短的時間內計算完成,馮依諾曼架構型計算機無法解決米賽斯計算難題,所以計劃經濟失敗了,除非量子電腦被發明。
我覺得以下幾句話說得很有道理
讓我們遠離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和對貨幣的使用的每一步也讓我們遠離了理性的經濟學。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社會主義共同體的經濟計算
如果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投射到拉普拉斯科學幻想——一種思想能同時記錄自然和社會的整個進程,能度量他們的動向,能預測他們相互間的反應——這樣的思想,當然,可以先驗的制定詳盡的完美無缺的經濟計劃,從小麥英畝數開始到馬甲的最後一個鈕子。官僚機構常常在他們的處置過程中想像這種想法;那就是為什麼他們對市場和蘇聯民主的控制感到非常容易。但事實上,官僚機構對他們精神資源的估計明顯有錯誤……經濟中數不清的鮮活的參與者,國家和私人,集體和個人,必須提供他們的需求和他們相對實力的信息,不僅通過計劃委員們的統計測定,而且是直接通過供求的壓力。
——列夫·托洛茨基,《危險中的蘇聯經濟》
所謂計劃經濟,即經濟無視市場動態供需變化的存在,由國家統一制定生產和發展計劃。
負 責制定五年計劃的就是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Госплан,全稱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комитет по планированию)。該委員會根據蘇共的命令來決定經濟個環節發展的比例和速度,每個月通過和各地工業部門的書面報告總結掌握經濟發展動態,然後再向下面的每一個工廠、車間、集體農莊傳達中央的生產指令。
從1960年代起開始計劃經濟委員會開始使用被赫魯曉夫稱為「共產主義機器」的大型計算機ЭВМ進行信息處理。
國 家計劃委員會下設國家物資和技術設備供應委員會(Госснаб,全稱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комитет по материаль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му снабжению) ,這一個負責分配所有物資的機構:針線,釘子,板材,磚頭,肥皂,金屬,小麥種子,運輸車輛,拖拉機,發動機,化工原料,每一輛汽車需要的汽油...都由 中央統一控制限量供應。
這種設計的初衷是根據馬克思的計劃經濟理論為了防止市場經濟的惡性競爭和資源浪費,同時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全面控制鞏固政 權。國家通過詳細的計算指定出計劃,如今年需要多少雙皮鞋,然後把生產任務下達到下面,由下面進行生產,就造國家命令指定的數量,然後由國家統購統銷,這樣避免了商人之間惡性競爭導致物價飛漲,或者大家都炒某一種賺錢的商品但是又賣不出去導致的泡沫經濟。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卻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首先國家無法真實確定每一種商品每年需要多少,其次國家財政有限,而蘇聯國策又是指定軍事和重工業優先發展,就導致沒有那麼多的資金提供給輕工業。
舉 個例子,一個皮鞋廠,國家說今年它需要生產500雙皮鞋,然而把製造500雙皮鞋所需的資金和原料統一供應委員會分配給這間工廠,工廠裡面的工人的工作和收入是穩定的。造出來的皮鞋無論是否能夠賣得出去,還是會供不應求,工人都只需要、也只能生產500雙。因為即使是造多了,一方面國家也不收購(而私人販 售屬於市場經濟是被法律禁止的),另一方面國家給的原料和資金就那麼多,想要多生產也造不了。
逐漸逐漸就導致工人生產動力下降,大家幹活都懶懶散 散磨洋工——因為無論是否認真幹活,幹多幹少,大家工資都是一樣的。只要完成了生產指標就可以給國家交差。由於計劃經濟的體制,工人做多做少,工資都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工人沒有掙錢的動力,因為不僅努力苦幹和偷懶打混得來的錢是一樣的,而且,即時掙了錢,也買不到東西,於是人們喪失了努力工作生產的動 力,其造成的結果,就是生產積極性的進一步下降和商品的進一步短缺。
工廠完不成國家指定的額度,有些人就開始通過虛假匯報和賄賂上級隱瞞時期。導致國家單純看數字統計以為經濟形勢很好,事實上很多都是未完成的假數字。
此 外,人的需求是在不斷變化的。比如一個小鎮裡面有500人,國家下令製造了500雙皮鞋,理論上看起來好像是可以人手一雙,但是要想到:皮鞋會穿壞,會弄丟。大家每次買鞋不會只買一雙...這樣很快今年的500雙就沒有了,但是還有很多人想買鞋也有錢,卻無法買到皮鞋。這樣一來就導致了一方面國民收入穩定但是商店裡面卻經常物資短缺。
於是國家又想出來另外一個辦法:憑票限量銷售。在購物的時候,除了錢以外,還需要「票」,買鞋要鞋票,買糧食要糧票,買肉要肉票等等。每個人每年每月會獲得定量的各種商品的票。只有擁有票才可以購買。沒有票即使是有錢,商店也不賣給你。
然後不同等級的國民獲得的票的數量和品質不同。比如蘇共高官可以獲得黑貂皮帽票,持有這個就可以購買黑貂皮的帽子,而普通蘇共黨員只能獲得狗皮帽票,憑著這個只能買狗皮的帽子。
當 時的烏克蘭第一書記(烏克蘭最高地方黨最高領導)克拉夫丘克(ЛеондМакарович Кравчук)回憶說,在1980年代中期那個時候,掙錢的唯一目的,就是放在家裡面放著——因為拿著錢根本買不到商品。在那個時候,烏克蘭在銀行內總 計有1200億盧布左右的國民存款—只能存著,而無處可花。
即使是國家的部長級官員,想要在節假日買點糖果蛋糕,白蘭地,啤酒之類的,都是問題。
普通民眾想要買一雙皮鞋,一件外套,沒有經過事先預約、長時間的等待和排隊是不可能的。因為商品要優先供應達官貴人和特權階級之後才給民眾。
聯準會想要以人為的方式干預自然利率,結果也是相同的
海耶克認為投資只能應該來自於儲蓄,而不能來自於央行的印鈔
經濟學理論說,利率就是貨幣的價格,貨幣本身和其他商品一樣有一個均衡價格
當貨幣這種商品的供給增加貨幣本身的價格(利率)就降低,反之則升高
當央行+銀行信貸人為扭曲了自然利率 結果就是資產價格高漲
目前的房價不是以看不見的手供需決定,扭曲利率市場 推高資產價格的房價
是央行降低利率 或是降低準備金率
那麼商業銀行受到壓力也在放錢
不放錢銀行他就要承受成本上升 ,因為客戶存款對銀行來說是一種負債,銀行系統不斷放錢實際上掏空了真實儲蓄
"真實儲蓄"不是用印鈔的可以印出來的
以下是個人對"錢"的一點理解,
什麼是錢?
錢是一種儲藏價值的工具,和交換的媒介
有了錢社會才能實現生產分工和交換
在原始社會用以物易物的方法來交易的社會分工效率不高,隨著生產性的分工越來越細化,生產牛奶的可以專心生產牛奶,生產糧食的生產糧食,鐵匠就專門負責的生產工具,他們只需要把所生產的的東西拿到市場上去賣或換取通貨,早期社會使用貝殼、木棒或是銅、鐵等來當作交易通貨,然後交換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因為有了貨幣整個社會得以實現分工越來越細化所以生產效率不斷提高。
錢和通貨是不一樣的,而錢是一種能夠長期儲藏價值的通貨。
什麼是投資和儲蓄?
投資就是付出一定的代價改進生產性的效率,這就是投資,例如原始社會要打獵每天能夠生產10頭野豬,如果有一把更好的打獵工具如弓箭或是矛能夠把產量提高等每天12頭野豬,為了提高打獵的效率就不需不斷改進投資工具,但是為了改進生產資料和工具必須先存下10天的糧食存下50頭野豬(每天5頭野豬),然後獵人就可以專心的改良更好的工具,這10天的糧食50頭野豬就是儲蓄,儲蓄是最原始的投資的資本來源。
而勞動生產率就是12/10=每天生產野豬20%效率的提高
而投資報酬率就是產出的增加*時間/投入成本
12-10頭野豬*365天/50頭野豬=1460%
原來每天能夠打獵生產10頭野豬,因為以50頭野豬的代價投資改進工具和生產資料,以後每天能夠打獵生產12頭野豬。一年後不投資和投資的差別在於,多生產了2頭*365天=730頭野豬,而那為了改進野豬需要10天不眠不休打造新工具這段時間獵人不能去打獵這50頭野豬的代價就是資本性支出。
以下是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他對投資的看法很類似上面這樣只是描述不同
巴菲特2016致股東信讀後感2—生產力提升的善與惡
財富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會有經濟成長率?
財富來源於生產,而投資能夠改進生產的效率不斷提高生產工具的品質和數量,
貨幣的價值是怎麼決定的,怎麼會有通貨膨脹?
貨幣的價值就是 商品和服務的數量/貨幣的數量
更準確的說 貨幣價值=商品和服務的數量*貨幣流通速度/貨幣數量
會有通貨膨脹是因為貨幣供應數量增加或者是商品和服務得數量減少了,或者是因為儲蓄率的變化的而貨幣流通速度減少了。
在現代的銀行系統下不可能會有人把大量現金放在家裡因此消費率或投資的減少也可能導致通貨膨脹。
這其實就是費雪方程式
利息的功用是什麼,利息是如何決定的?
利息就是貨幣的價格,貨幣本身也和其他商品和服務一樣,而使用者這種服務的價格就是利息,利息越高貨幣的使用成本越高反之就越低,當貨幣這種商品供給增加需求不變則利率減少,反之貨幣的供給比需求少利率就降低。
利率其實是一種負熵流,而人類的天性總是追求利潤的,資金的流動會往利息高的地方,這就是國際熱錢,就像熱力學第二定律一樣熵總是增加,而大自然的水總是往低處流,這是一種點吸引子,有4種吸引子。分別是點吸引子、週期吸引子、極限環吸引子、混沌吸引子。而在1971年以前的美聯儲人為壓低利率這是一種週期吸引子,美聯儲人為導致了景氣循環和景氣擴張和收縮。而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的美聯儲其實就成了極限環吸引子,如果未來到了負利率時代美聯儲就成了混沌吸引子。
價格是怎麼決定的?
供給和需求
更準確的說價格是流量決定的並不是存量決定的
例如一個社區有1000棟房地產,每個月有10棟的房屋交易量就為這個社區的99%房地產定價了,
長期、中期、短期經濟成長率是怎麼產生的?
長期經濟成長率主要是由於不斷提高資本支出和科學技術研發的投入而成長的
因為不斷改量生產性資料和機器設備的品質和數量,因而增加了經濟產出,例如兩次工業革命。
中期經濟成長率主要是由於人口紅利還沒有用完但是人口紅利很快會耗近極限
短期經濟成長率主要是開發中國家學習現成以開發國家迅速轉移的上百年技術和經驗,因此相當高速的經濟成長10%以上很難長期維持,最多也就是20~30年。
貧富差距為什麼會惡化?
當帝國處於擴張時期,或者是科技高速發展時期例如18世紀和20世紀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富人階級獲得較高的資產累積和現金流收入,窮人獲得較少的現金流收入,經濟處於增量時代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都因此獲得財富存量或流量的增加,但是當經濟停止成長人口紅利耗盡、科技發展減速、資本支出減低這時候如果富人的資產和現金流收入還在增加,那麼近入了存量時代,那麼富人新增加的現金流和資產就會擠壓到窮的的收入,例如在經濟發展時期富人獲得30%的資本現金流收入,而窮人獲得70%的工資勞動收入,但是當經濟成長放緩或者整體社會富人的現金流收入的成長高於窮人的工資成長收入時候,整個體系的財富就發生「財富轉移」,富人的新增財富是從窮人那裡獲得的,否則在財富總量不變的前提下財富不會憑空增加,主要原因是富人透過買資產獲得不需勞動就能獲得的現金流收入(房地產、股票、債券及金融資產等),而窮人透過工資來獲取工資收入。當進入了存量時代聽濟發展停止的時候,富人繼續累積資本就會造成現金流越來越多,擠壓到窮人的工資收入水平。如果發生惡性循環經濟成長會還變成負值,例如高房價和高物價擠壓了窮人的消費水平,從經濟學上來講邊際消費傾向MPC會降低。
為什麼債務貨幣體系不可持續發展最終一定會崩潰?
因為債務會產生利息,而債務貨幣體系的貨幣是由債券當作抵押資產創造出來的貨幣,而債券是一種用未來的錢抵押創造出來的信用,本身並非是土地和黃金是一種真實的資產,債券有價值是建立在未來能否準時履約的信用基礎之上的,一旦發生債務違約那麼IOU債券就沒有任何價值,因為債券有利息而會不斷擴張,當債券到期日時被償還就會導致貨幣的消失,因為債務貨幣體系裡的貨幣是透過債券抵押創造出的通貨,因此為了不讓貨幣消失就必須借更多新的債務以償還利息+本金,也就是借新債還舊債,債滾債而不斷增加債務整個體系才能維持下去,否則整個系統會發生通貨緊縮而崩潰,但是當還債的利息收入>現金流收入也就是國家的財政收入的時候,債務一定會發生違約,這在數學和邏輯上不可違逆。
為什麼以一國的主權貨幣當作國際貿易結算和外匯儲備貨幣不可持續?
1960年代經濟學家特裡芬提出過特裡芬伯論,當美元為國際結算貨幣的時候,世界各國因為經濟發展和貿易的需要增加美元的需求量,因此美元會升值,而美元升值會導致美國出口衰退和製造業的外移,這會導致出口產品的競爭力衰退,當美元升值到達一個美國國內忍耐的臨界值,美元就會貶值而讓出口增加,因此這又和作為國際儲備和貿易結算貨幣相矛盾,國際儲備貨幣因該要能夠長期保存價值,而且一但美元供應量增加,美國債務也會增加,因為1971年後美國結束金本位,美元是一種債務貨幣體系,美元貨幣是由美國國債為抵押品創造出來的債務貨幣,當美元供應增加也必須增加國債的供應量,而國債公映增加最終會導致利息支出超過>美國政府的財政稅收,因此駔中必然發生美國國債債務違約,而國債市一種信用資產,IOU是用未來的錢抵押創造的信用資產,當債務不能履約就沒有任何價值,美國政府會破產,而整個債務貨幣體系因此會崩塌下來,這在邏輯上不可違逆。
※ 引述《mymamyma (雨情)》之銘言 > 每過一陣子 > 就有狗屁不通的經濟文出現 >
> > 台灣經濟惡化跟房地產沒有半毛錢關係 > 說經濟衰退是房價造成的 > 完全是倒因為果 > 一堆狗屁~ > 以上~
工匠精神-瑞士
1.在1990年代以前 外匯儲備中的100%是黃金
也是金本位中稱到最後的一個倒下的國家 目前7%是黃金
人口800萬的小國有著6500億美金的外匯儲備
2.瑞士房價所得比只有3-4倍,房屋自有率只有30%,存下50%所得6年就能全現金買房,沒有人在那裡炒房地產,用租的比買得更便宜,投資實體經濟和製造業利潤比房地產更高
3.大賣場打工等低階員工薪資高達3000瑞士法郎 高所得者也不過6000瑞士法郎差距是兩倍而以,在台灣你打工族要有10萬以上收入幾乎是不可能的
4.瑞士貧富差距很低
法郎和美金約1:1匯率,貧富差距非常低吉尼係數隻有0.28,美國高達0.46
5.製造業勞動生產率異常發達,小時工資率全世界最高
6. 人均GDP是8萬美元(國際匯率) 購買力平價人均GDP (PPP)約6萬美元
7.瑞士是資本主義國家,不算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活力並沒有受到政府干預而降低
8.大企業雖然有,但是中小企業也很多創新能力很強
littlelin319 wrote:
好文章⋯⋯⋯推!觀...(恕刪)
哈布斯堡王朝就是依靠土地和房地產搞財富世襲的
從西元1000年開始直到18世紀 總共依靠土地繼承和通婚兼併土地這種方式搞了800年的財富世襲
如果沒有以市價開徵房產稅,房價就會不斷上漲
最終所有中產階級和藍領等都會退化成農奴制度下的社會結構
以後社會會變成不勞而獲和無藥可救的制度性貪婪,
你如果出生在農奴家庭一輩子都是農奴,
如果有100棟房子的土地貴族和另一個有200棟房子的土地貴族通婚和兼併土地,
他們的後代就有300棟房子,在這樣的社會中企業家精神和創新都將被打壓 ,
你成功與否只跟你的出生和家勢背景有關
社會勞動生產力降低和退化到封建時代
並且土地貴族不斷用他們的金錢來擴大政治影響力,
最終會產生類似歐洲古代的哈布斯堡王朝一樣的結果
人類好不容易才從這種經濟的惡性循環中走出來,政府可以拿房產稅來辦教育和做公共建設
維持機會平等有利於全社會,機會平等不代表齊頭式的絕對平等,
而是每個人能夠依造公平競爭的環境而有不同的結果,
例如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和司法獨立平等選舉權的平等並非是土地貴族才有投票權,
媒體和自然資源石油和天然氣還有土地等不應該被少數家族壟斷
不應該不勞而獲,而是政府應該開徵能夠不勞而獲的經濟地租類資產的稅,
利用這種「經濟地租類資產永恆的現金流」來推動國家發展,但是降低企業稅
這樣資金就會流入資本資出和科技研發R&D等資本投資,長期來看將會提高國民所得
1.個人的貪婪有利於企業家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的提高,
例如賈伯斯和比爾蓋茲這類富豪對人類是有益的
2.但是社會制度不平等而破壞機會平等則不一樣,制度性貪婪會腐化整個社會
例如哈布斯堡王朝
3.機會平等是什麼?
機會平等不是齊頭式的絕對平等,
機會平等是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機會成本取得土地,每個人都有投票權而非土地貴族所有
每個人都在司法面前平等而司法應該是獨立的,石油和天然氣等經濟地租類商品收入應該歸政府和社會所有
而不是被少數家族壟斷,媒體也不應該被少數人控制
在歷史上有一個千古不變的真理,那就是豪強大戶很少納稅,當今世界也不例外。富人們不僅擁有壓倒性優勢的資產與收入,更重要的是這些資產與收入只承擔很低的稅負,這使得富人們的財富膨脹得更快,制定分配規則的權力更具支配性。
徵稅權是所有政府最重要的權力之一,也是一個社會進行自我平衡的關鍵手段。稅負不公平,財富分配就會失衡,貧富分化就是必然結果。一個社會出現制度性貪婪的重要標誌,就是稅收制度的均衡性被打破,從而造成不可逆轉的兩極分化,這是古往今來一切帝國與王朝盛衰興亡的轉捩點。
最近有一新聞值得深思
為什麼中國一家汽車「玻璃大王」製造業寧可到美國投資,而不願在勞動成本更低的中國設廠
因為整個生產成本並不是只有勞動力低廉,而是四大生產要素土地價格這一項中國比美國更高
因為中國的房地產和土地成本太高了,據然比美國還要高
前陣子IT科技大廠華為也從深峻撤出原因是那裡房地產價格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