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台北——早在一艘中國無人飛艇飄過美國上空,吸引全世界的注意力之前,台灣對北京所追求的目標可能就已經有所體驗,那就是將看起來如此老式、笨重的氣球,變成21世紀軍事大國神出鬼沒的工具。
在過去兩年裡,台北和台灣其他地方的民眾已至少數次看到並拍下飄在高空的白色神秘球體。但在當時,很少有人對它們想太多,就連官員也是如此。現在,台灣官員們正在設法搞清楚,那些氣球是否屬於中國不斷壯大的空中偵察飛行器隊伍的一部分,由中國派來對其宣稱擁有主權的自治島嶼台灣收集信息。
自從美國發現並擊落了在其領空飄行數日的中國氣球後,這些曾在台灣上空出現的東西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中國政府對擊落氣球提出了抗議,稱它是一艘進行科學研究的民用飛艇。但美國官員說,該氣球是中國全球監視努力的一部分,目的是搜集有關各國軍事能力的情報。
專家說,中國的偵察飛艇很可能由戰略支援部隊操作,這是一支成立時間相對較短、通常進行祕密行動的部隊,負責執行電子偵察和網上任務。台北國防安全研究院的分析師蘇紫雲說,這支部隊起源於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推動人民解放軍現代化的努力,包括增強使用從太空衛星到深海船隻等工具搜集情報的能力。
「氣球應該是被理解為它的electronic spying system(電子情報搜集系統)一部分,」蘇紫雲在接受採訪時說。他還表示,就連氣球能收集到的有關濕度和氣流的數據,也可能在軍事上有用。如果中國發射導彈,「這些大氣的資料可以提高它的準確度。」
美國官員說,這個中國氣球是針對各國軍事能力的全球監視努力的一部分。
美國官員說,這個中國氣球是針對各國軍事能力的全球監視努力的一部分。 Tyler Thompson/U.S. Navy, via 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通過查閱中國軍方發表的研究論文、報紙上刊登的文章以及申請的專利,可以了解到中國政府對使用氣球的興趣和所追求目標的範圍之廣。
中國軍事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讓氣球更耐用、更易操縱,同時更難被發現、更難追蹤的新材料和新技術。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研究人員也一直在測試將氣球作為空中武器發射平台的潛力。
廣告
即使在這個以前鮮為人知的軍事創新角落,中國也看到了巨大的利害關係。中國軍事研究人員警告,敵對政府——尤其是美國,可能會在這個領域有打敗中國的強項。他們尤其擔心佔據所謂臨近空間的主導地位問題,即距地面20公里到100公里、人類尚未開發的大氣層。
「臨近空間也已經成為現代戰爭的一個新戰場,」中國軍隊的官方報紙《解放軍報》2018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寫道。該文祝賀中國在2017年成功試飛了一個氣球,將一隻活體小烏龜帶入了臨近空間。去年,中國進行了基於高空氣球的探空火箭發射試驗,用氣球將火箭帶到20公里到40公里的高空。
中國軍隊與其他國家的軍隊一樣,想「嘗試所有的選擇」,季北慈(Bates Gill)說,他最近發表了一份題為《敢於戰鬥:中國在習近平領導下的全球野心》的研究報告。
「我的感覺是,這些日子裡,中國人民解放軍相當無節制,」在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擔任中國分析中心執行主任的季北慈說。「不是『西大荒』過去那種存在問題的無節制,而是進行試驗和挑戰極限意義上的無節制。」
這種大膽妄為也許可以解釋最近從美國和台灣上空飛過的氣球,它們並不是完全沒有引起注意。2021年9月,台灣台北的居民們憂心忡忡地給氣象官員打電話,詢問在高空中出現的一個淺色小點是什麼東西。
台灣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查看了一張小白點的特寫照片後讓人們放心:它只是個氣球。大氣球後來在2021年底又出現過兩次,並且在去年3月出現過。去年年初還看到過四組較小的氣球。
台灣中央氣象局提供的一張攝於2021年9月的照片,位於天空中央的微弱白點是氣球。
台灣中央氣象局提供的一張攝於2021年9月的照片,位於天空中央的微弱白點是氣球。 Central Weather Bureau Taiwan
2021年9月拍到的同一個氣球的詳細照片,圖片由台灣中央氣象局提供。
2021年9月拍到的同一個氣球的詳細照片,圖片由台灣中央氣象局提供。 Central Weather Bureau Taiwan
「在當時的話,我覺得我們台灣並沒有特別在意這種,」鄭明典在接受採訪時說。
現在,一些較小的國家——尤其是那些被美國稱為盟友和夥伴的國家——面臨這種新的潛在監視威脅,但它們的選擇可能有限。
廣告
擊落氣球對許多國家的空軍來說可能既困難又代價太高,已經退役的台灣空軍副司令員張延廷說。他30多年前擔任噴氣機飛行員時,曾接受飛行任務,查看三個疑似來自中國的氣球。他最後的決定是氣球不構成威脅,而且也很難將它們打下來。
「很難,氣球沒有雷達的反射,」他在接受採訪時說。「你看這是美國,你看它大費周章派F22——最好的戰機,用最先進、最新的飛彈去打你,看到沒有?有點大炮打小鳥。」
需要明確的是,中國數字情報收集系統的核心仍然由專門用於情報和監視的260多顆衛星組成。但據美國官員說,這些氣球可能提供一些衛星沒有的優勢,因為氣球能停留在某個區域的上空,拍下更清晰的圖像。由於討論的是敏感問題,這些官員要求不具名。
中國軍方很清楚這些優勢所在。在當代戰場上,「保持持續的空中監視成為一項緊迫任務,」《解放軍報》2021年的一篇報導這樣寫道。該文還說,僅靠衛星和飛機,「難以實現全時段全範圍內的空中定點預警監視。」
如果中國的戰略支援部隊對最近在美國上空的氣球飛行負有責任的話,這隻部隊存在的時間相對較短,而且是由以前獨立的部份組合起來的這點,也許有助於解釋執行任務前似乎沒有考慮過它可能造成的麻煩,曾對這支部隊進行過研究的季北慈說。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是習近平2015年對軍隊進行大規模重組後建立的,吸收了來自空軍、海軍和陸軍的部分。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出席在北京舉行的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成立大會,攝於2015年。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出席在北京舉行的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成立大會,攝於2015年。 Li Gang/Xinhua, via Alamy
季北慈說,中國軍隊與政府文職部門之間的內部溝通不暢,甚至中國人民解放軍內部與戰略支援部隊的溝通也不暢,這也許是導致氣球事件發生的原因。
「這是中國政府內部右手不知道左手在做什麼的一個典型例子,」他說。
廣告
最近對中國氣球項目的關注可能會讓中國軍方在一段時間內暫停部署新氣球。但相關研究很可能繼續向前推進。
軍事科學家,尤其是中國國防科技大學的那些科學家,一直在研究讓氣球更靈活、更持久的新材料、新設計和導航工具。 他們已為有關創新申請了專利,比如「基於可行域約束的無人飛行器三維航跡自適應跟蹤方法」。中國軍方報紙上的文章顯示,軍方一直在關注美國、法國、以色列等國家的氣球研發。
國防科技大學的一名講師去年在《解放軍報》上寫道,中國可以嘗試研發能避開大氣湍流層、進入氣流更穩定的高層大氣的智能平流層浮空器,讓它們在小型發動機的幫助下實現長時間飛行或駐留。
《解放軍報》去年發表的另一文章說,「眾多優長」讓「氣球似乎正迎來發展的春天」。
中國的研究人員還在探討用臨近空間的高空氣球攜帶和向地面發射導彈的問題。臨近空間的導彈更難被發現。
2018年,中國國家廣播電台報導說,研究人員做了一個氣球平台實驗,他們說該平台可把高超聲速武器帶上天,高超聲速指的是飛行速度可達音速的幾倍。但中國在報導本國軍事進展時往往有誇大。這篇報導指出,實驗使用的是縮比模型。中國其他軍用氣球的能力是否真像報導的那樣厲害,是值得商榷的。
廣告
技術短點也許有助於解釋中國氣球為什麼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即將飛往北京之前,不合時宜地在美國上空出現。布林肯已取消了行程。
「這可能是個糟糕的時間選擇,」台灣的軍事研究員蘇紫雲說。「雖然控制氣球的飛行方向已變得相對容易,但控制它們的速度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