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绿芽」在哪里?

2023 年,中国经济前三季度「成绩单」显示,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 5.2%,工业、服务业、消费、投资等总体呈现恢复向好势头,更多「绿芽」正…
关注者
520
被浏览
353,958

284 个回答

在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除此,没有别的出路!

在最近的咨询中,有小伙伴问我:

2023年5月,任*平发文说经济已进入恢复周期,但你说还在衰退周期的前半段,为什么?

现在是2023年都快结束了,我依然认为是在衰退周期的前半段,只是位置往后稍挪了一下,仍旧没有越过中间点:

这个判断基于两个逻辑:

1)债务危机并未落地;

2)新周期的信号还没出现。

一样样聊,先说债务问题,它通常只有两个解决途径——要么还;要么赖。

比如阿根廷的外债,要么砸锅卖铁还债,要么两手一摊破产不还,代价是名声臭大街,从此别想再正常做生意。这种“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逻辑很好理解,难的是宏观债务中的内债部分。

很多人以为内债可以印钱还债,这种说法非常不专业,因为印钱也要发债,仍是在累积债务。

这一点不少人都已经搞懂了,这正难懂的地方在于——直接还债,也不是内债的解决之道。甚至对银行来说,还债反而是缩表。

比如房奴们扎堆提前还贷,银行开心么?如临大敌好吧。

银行想的是,优质欠款人欠得越多越好,劣质欠款人(城投、开发商)赶紧还钱。

所以内债的解决,并不是简单的欠债还钱,而是要尽可能地提高优质债务,减少劣质债务。

什么叫优质债务?就是那些可以创造收入增长的债务。

举个例子,杨白劳一开始给周扒皮种地,每年挣100块大洋,后来借钱买了块地自己种,收入增长到120块/年。

他的负债每年创造了20块的收入增在,只要年付利息低于20块,那他的负债就是良性的。因为他的杠杆率呈下降趋势,信用空间会慢慢恢复。

这个结论非常重要,是判断债务问题是否软着陆的关键,从宏观视角看,用扩张负债增加投资的方式来驱动增长,最需要考虑的是——能不能产生收入?收入的增长能不能覆盖利息?

但你说关公像、水司楼那样的东西,能创造什么收入?

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劣质债务累积得太多。

从宏观债务的构成看,分为居民负债、企业负债和zf负债

1)居民负债需要用大家的工资偿还;

2)企业负债不是老板的,而是公司的,要靠公司收益偿还,恒大负债2.5万亿,并不影响许老板当富家翁。

但公司收益,是建立在消费活跃的基础上的,居民不消费,企业就还不了债。

工资不涨,拿头消费?所以企业负债是由工薪收入间接偿还的。

3)zf负债依靠cz收入提供信用支撑,cz收入建立在企业有收益、居民有能力加杠杆买房上。

说一千道一万,不还是要提高工薪收入么?不然企业哪有钱交税,居民哪有钱买房?

有人就问了,工薪收入要从哪里看?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参考维度,就是失业率。因为失业率高的时候,你不干有的是人干,收入怎么可能会涨呢?

所以只要不瞎,现在基本可以断定工薪收入是负增长的,虽然利率也在降,但利息支出依然是正的,于是结论很明确——债务问题并没有被解决,依然是悬在头顶上的大雷!

你看现在的城投债,你还敢投么?某些房企,虽说也在白名单上,但你敢买它的期房么?

你不敢,就说明你对它们之后的发展感到不确定。

这种感觉,就是风险尚未出清

风险不出清,恢复从何谈起呢?

再说第二个话题——经济变好不是等来的,如果制造问题的病灶仍在,继续走路径依赖,难道不是制造更大的问题么?

就好比一个人,胡吃海塞,吃出了胃癌,现在吃不动了,你既不做手术,也不纠正他的行为,反而是给它提供更多的食材,还用吃播刺激他,调动他的胃口,让他继续吃……然后说他身体会变好,这不是胡说八道么?

虽说经济是波动发展的,但并不说什么都不需要改变,它就自发往前,更贴合实际的情况,是当经济向下运动到谷底,政策面会被迫进行结构性的改革,然后经济才会掉头向上。

推荐一篇经济学家吴敬琏于10年前写的旧文,名字叫《*国的两种前途》,文中他提到几个关键时间点:

一是1978,这一年确立了市场化方向;

二是1992,这一年做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顶层设计;

三是2003,这一年也很关键,可能很多人可能不知道,2001年的时候,上海、北京、深圳这样的超一线城市,楼市也低迷得不行,还发生过买房送户口的事。后来加入WTO,外部需求缓解了内部的过剩产能,从此走上了靠出口拉动增长的道路。

吴老师的文章写于2013,当年的经济大环境也不好,欧洲在闹债务危机,反映到我们这边,就是外部需求锐减,于是就有了后来我们低首付、低利率、棚改货币化等一系列的房地产刺激大招,紧接着的,就是快速扩张的城投和基建——经济增长又从出口主导,转向了投资主导。

现在是2023年,增长低迷,失业严峻,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和投资都已经被用到极致——出口为外部需求所限;投资被债务规模和边际收益所限。

突破口只剩消费。

但消费(内循环)存在堵点,这是前阵子大会上被官方定调的。

堵点是什么,又是怎么来的?

经济由出口导向变为投资导向,再变为消费导向,这种递进式的发展模式本身没问题,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是这么发达起来的。

以日本为例,他们一开始也是靠使劲压榨国内的廉价劳动力,赚取外汇,才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积累了资本之后,就投资工业,然后搞基建和城市化,再之后又是一轮又一轮地把金融资本转为固定资产。现

在很多人回忆起日本的泡沫时代,都是揶揄心态,但仔细翻翻当时的资料,你会发现当年的日本其实是全民共富的——当时的大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用高福利抢走,出国买买的,也都是很普通的日本大妈……

也就是说,日本之所以能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挺入发达国家行列,是因为他们在由出口经济转向投资经济的时候,切实提高了工资收入。当经济形势要求他们切换为消费经济的时候,因为居民手中有钱,切换过程相当丝滑。

而且居民又反过来“用脚投票”,促进了产业升级。

所以我们的堵点在哪?就在于搞投资经济的时候,工薪阶层的福利建设并没有跟上来。

想想看为什么这两年M2那么高,通胀却起不来?因为钱印得再多也流不下来,不管是信贷宽松,还是积极cz,钱都很难流到普通居民手上,不是在金融系统空转,就是流到了少数人的账户。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鹅城要修一公园,然后一堆裙带围了上来,招标金额是10亿,分包8亿,转包6亿……层层克扣之后,到达材料商和农民工手里的,恐怕2亿都不到。

所以什么时候经济会变好?至少要看到货币流向的结构性变化,否则都是在恶化杠杆。

以上,只有切实提高整体打工人的收入和福利,才能既做到有效化债,又彻底疏通投资导向转为消费导向的堵点,这才是新周期会启动的关键信号!

——————

更新下,评论区有人让我提供解决方案。

强人所难了兄弟。

知乎上这么多人,都在说给低收入群体直接发钱,落实劳动法,八小时工作制,提高最低工资,征收房地产税,遗产税,资本离境税……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你硬说没办法,不是手里握着手机还到处找手机“我手机呢?你看见没?”

咱一平头百姓,只能关心到自己的财富和幸福啊,能做的,最多就是在泥沙聚下的大环境中,尽可能识别新周期启动的信号,以作为我是否要加大杠杆扩大投资的判断依据。

其他的,讲真,我真管不到。

期待科技发展拉一把,硬是不愿意在分配问题,或者说制度性改革方面走哪怕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