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數碼電台廣播失敗告終? - 香港經濟日報 - 理財 - 博客 - D170331

為何數碼電台廣播失敗告終?

博客 10:44 2017/03/31

分享:

分享:

不知道大家還會否聽收音機?在互聯網的年代下,聽收音機一如閱讀印刷版的報紙一樣,相當old age。不過,薑餅人盡管愛上網但仍然每天買報紙和聽電台,可見兩者其實並不衝突的。既然如此,香港的數碼電台廣播為何會在這個市場上以失敗告終?失後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在星期二下午,新聞傳來一段消息說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決定停止香港的數碼聲音廣播服務,並於最快6個月內,終止香港電台的數碼聲音廣播服務。今次政府的決定是在三家私營的數碼電台經營商,即dbc,鳳凰優悅及新城先後向當局交回牌照後,政府索性一刀切中止這個聲音廣播平台,就連重新發牌也不再考慮。

數碼廣播電台可算是現有模擬電台廣播的升級版,現在我們家中所聽的主流電台即商台,港台及新城,都是以模擬制式傳送,只能以單向方式來傳達聲音,數碼電台廣播則基本上是多媒體廣播,容許聲音,視像及文字的廣播,某程度上,數碼電台的功能與小型電視沒太大分別。

電台即時性功能不見得會被網絡取替

雖然不少人認為在互聯網及智能手機的興趣是導致數碼廣播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問題是否就這麼簡單呢?薑餅人看來是未必的。皆因以市場來算的話,香港七百萬人口的市場怎會容不下多兩三家電台廣播呢?而電台廣播的最重要社會功能,就是其免費及即時性,例如駕駛者來說電台是接收交通消息的最快途徑,而不是手機。所有重大的意外事故,例如港鐵上月的火災也是電台新聞即時報道先於電視。這樣可見,電台的即時性功能不見得會被網絡取替。更重要的是,使用大氣電波收聽電台節目是免費的,而用手機上網也要付數據費用才行。

事實上,當五年前鄭經翰主持的dbc開始推出時,適逢為上屆特首選舉,透過大班早上的talk show曾短暫引起港人的注意。但政府的政策,對數碼電台而言卻是愛理不理,一來現有的模擬廣播繼續,令用家們沒有誘因去購買數碼收音機,二來政府不像推動數碼電視一樣來推動數碼電台廣播,現有的電台沒有壓力也沒有必要去推資在新數碼平台上,因此,商台繼續以881和903兩條中文頻道在傳統FM平台廣播,官營的香港電台也沒有為政策身先士卒將最受歡迎的香港電台第一台及第二台轉到數碼平台,結果,加上後來dbc出現股東爭拗,  數碼電台廣播之風未能吹起。

政府對電台廣播政策十分保守

事實上,政府對電台廣播政策十分保守,相信是由於在回歸前興起的早晨及黃昏時政評論節目,令整個社會皆對公共事務有更深入的認識及表達立場有關,而此一風氣至2003年七一大遊行後,各媒體相繼「作出安排」後才告一段落。而由於數碼電台能够提供的頻道更多,又具備多媒體功能,若然政府全力將電台過度至數碼平台,勢必令電台成為一個有聲有畫的發言平台,這對政府而言絕非一件好事,也順理成章地限制數碼電台的發展,避免電台再次成為社會群眾力量的一部份。這也許是政府收緊言論平台的重要工作之一。

除了將數碼電台的平台撤下之外,去年亞洲電視熄機後,模擬電視改由香港電台提供,而新的免費電視台ViuTV也只能透過數碼電視平台廣播,也導致政府直接控制的大氣電波的空大間增,包括香港電台模擬聲音廣播的七條頻道 港台電視數碼平台的3條及模擬平台的2條頻道。這樣做政府是在傳達一個什麼的訊息呢? 

當然,大家現在可能認為互聯網能够取代傳統的大氣電波,接觸更多不同受眾,但始終互聯網並非完全免費,也不是全面覆蓋所有地區。大氣電波與互聯網根本是互補多於被取替。政府寧願讓大氣電波閒置,也不願開放平台供更多人發聲,讓多元聲音只存在於網絡世界上。這真的是一個市場的決策,還是有什麼原因,就讓大家思考一下。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薑餅人

欄名 : 電玩透視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