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春節變「催婚節」 年輕人怎迎戰? | 透視中國 | 中國 | 世界新聞網

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當春節變「催婚節」 年輕人怎迎戰?

在公園的「相親角」懸掛子女擇偶條件,也是父母們催婚的方式之一。圖為家長在觀看徵婚信息。(新華社資料照片)
在公園的「相親角」懸掛子女擇偶條件,也是父母們催婚的方式之一。圖為家長在觀看徵婚信息。(新華社資料照片)

又到了家家戶戶忙催婚的春節。今(2023)年防疫政策優化後,三年沒返鄉的年輕人這次沒理由再「閃躲」,大都只能乖乖的回家「迎戰」。只是,累積三年的催婚壓力一次宣洩,面對長輩催婚方式花樣迭出,不少適婚青年絞盡腦汁思索反催婚妙招,雙方各有說不出的無奈。

三年沒返鄉 長輩花樣迭出

對已在北京工作五年的陳先生來說,家長催婚是每次回老家過年的「保留節目」。「前兩年擔心疫情沒回家過年,家裡人催婚還有點鞭長莫及。今年回家後,父母不僅自己催,還發動各路親戚輪番上陣,尤其喜歡拉來已婚的同輩人,讓其在飯桌上『言傳身教』,『結婚優點多多』的意思很明顯」。

和陳先生一樣「遭遇」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中國新聞社報導,「每逢佳節被催婚」,春節更是催婚「旺季」。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後的兔年春節,許多年輕人開心返鄉同時,也多了面對面被催婚的焦慮。春節期間催婚話題因此多次登上社交媒體熱搜榜,不少網民共鳴留言「回家幾天就被催婚幾天」,「以前過年朋友圈都是抱怨親戚問成績,現在過年都是煩惱長輩催婚」。

單身舅舅在過年期間被六個外甥圍著催婚,喊著「不要紅包,要舅媽」,讓舅舅煩到乾脆把...
單身舅舅在過年期間被六個外甥圍著催婚,喊著「不要紅包,要舅媽」,讓舅舅煩到乾脆把衣服套在頭上。(取材自紅星新聞)

20歲就相親 平均年齡下降

近年來,中國初婚人數連年下降。「中國統計年鑑2022」顯示,2021年中國初婚(第一次結婚)人數1157.8萬人,比2020年減少70.8萬人。在年齡上,據「中國人口普查年鑑2020」,2020年中國平均初婚年齡為28.67歲,比2010年的24.89歲推遲近4歲。

也許也是因為這緣故,被催婚的年齡層也隨著父母盼子女覓得好歸宿的焦急而下降,首批「00」後去(2022)年剛步入職場,也同時進入了婚戀市場。世紀佳緣最新發布的中國男女婚戀觀報告指出,「相親平均年齡」正在逐漸降低,「00」後人群第一次相親平均年齡在20歲左右,而「90」後在24歲左右。

許多中國適婚年齡青年都有相親的經驗。示意圖。(取材自36氪)
許多中國適婚年齡青年都有相親的經驗。示意圖。(取材自36氪)

出生於2001年的吳夢(化名)收到家中希望她過年回去相親的信息。「身邊單身的朋友越來越少,如果能有人介紹合適的對象,也未嘗不可。」在她看來,親戚朋友介紹的人選通常較穩妥,尤其在家庭條件、工作收入、人品等「硬件」上大概率不會出問題。

此外,有媒體發布報告顯示,在相親方式上,身為「數字原住民」的一代,各類互聯網社交平台和劇本殺等受到年輕人歡迎的社交活動,也是「00後」們相親選擇的渠道。還有一部分「00後」認為,愛情本身是場大冒險,不妨趁著年輕的機會去勇敢體驗,碰撞出精采的火花。看來「00後」面對相親有著自己的一套應對態度。

湖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特邀專家彭澤說,全球結婚率普遍呈持續下降趨勢,適婚人群的低結婚率與父母對子女的高結婚期待形成明顯對比。父母對子女婚戀的期待,源於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活經驗與文化信念,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婚戀觀,促使父母對子女的婚戀有了較高期望。「這與當代青年實際情況是有所差異的,因此催婚就成為當前熱門話題」。

城市生活不易 家長難理解

面對重重催婚,陳先生表示,在大城市工作生活壓力不小,結婚成家還需買房,然而家長能提供的幫助有限。「我明白家長初衷肯定是為子女好,但結婚後生活工作都不可避免受到影響,家長可能無法完全理解現在年輕人面臨的壓力,我想晚兩年再考慮結婚」。

專家指出,不同於三、四線城市熟人社會,大城市工作節奏快、社交圈窄、生活成本高,以及年輕人如今選擇伴侶愈加謹慎,「脫單」成為不少人的共同難題。同時,很多人通過自身努力在家庭之外實現了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自給自足,加上包容的社會觀念和日益完善的保障體系,在不少年輕人眼中,婚姻成了選擇題,而不是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

面對婚戀觀念的代際差異,北京兩高律師事務所律師、婚姻家事法律專家張荊建議子女不要讓催婚話題成為雷區,「一點就著」。在外的子女可以想辦法讓父母了解自己目前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縮減兩代人之間對彼此生活狀態的認知鴻溝。婚姻歸根結底是年輕人自己過日子,選擇合適的終身伴侶才是正確的婚姻觀。

今年25歲的徐女士自大學畢業正式工作之後,家人就陸續給她介紹對象,她在過年期間的催婚壓力也是最大的。後來經過溝通,父母就很少催婚。

徐女士的媽媽說,她只是覺得孩子到了適婚年齡可以考慮結婚,而不是硬催,盡量站在女兒的角度多考慮。「不是每條魚都在一個海裡,只要孩子幸福,結婚或單身都沒關係,尊重孩子的想法,前提是她過得充實自在,心靈不孤單。」徐媽媽說。

被催婚10年…35歲的她與單身和解

被催婚十年的陸可(化名)不是堅持不婚,而是一直沒有遇到合適的對象。對今年35歲的陸可來說,應付長輩催婚這件「小事兒」已經「得心應手」,讓她感到壓力的是,在持續被催婚的過程中,她也面臨自我懷疑、自我審視的焦慮。如今,她選擇與單身和解,「別幻想愛情了,趕緊搞事業吧。」

24歲 被逼開始相親

「我們家就是典型的:『上學的時候不能談戀愛,畢業必須要結婚』。」澎湃新聞報導,陸可在南京讀大學二年級時談了一個男朋友,但家人嫌男方家在吉林太遠又家庭條件不好,後來和男友談一年多就散了。陸可23歲大學畢業後兩度考研沒上,目前在南京保險行業任職,已做到小主管職位,月收入有1萬多(人民幣,下同)。

「從24歲我媽就開始給我介紹相親對象,說女生過了26就不好找了。」陸可說,她沒考上研,父母就更著急了,母親開始動員身邊親友給她介紹對象,她曾過年回家一星期就見了五個男生。到了26歲,她覺得這條路行不通,因為會留在縣城老家不出去闖蕩的男性,一般都比較聽父母話,每天微信聊天都是「吃飯了嗎?睡覺了嗎?」之類的,「真的是聊不來」。

但陸可的母親沒放棄,只要陸可每次回家,好說歹說都要勸她見兩個相親對象,對方所在地也擴散到周邊四五十公里遠的市縣。也有她覺得還不錯的,「但人家看不上我,我們這邊女生在婚戀市場最吃香的是教師,保險行業他們感覺不是很穩定」,陸可說。

28歲 嚴重自我否定

對於結婚,陸可最焦慮的時候是在28歲到30歲之間,當時身邊很多朋友、同學都結婚或有小孩了,感覺自己是個異類,覺得自己像是「剩女」,有時候會出現很嚴重的自我否定,審視自己是不是長得不太漂亮,身高比較矮,又有點胖,是不是應該降低擇偶標準,「這些其實是一種對自己的『打壓』」,她說,自己也因此焦慮到沒心情工作。

30歲 不再幻想愛情

「到了30歲的時候,我才算是躺平了,覺得都30了,別幻想愛情了,趕緊搞事業吧。」陸可這幾年回家的次數也越來越少。直到這兩年,陸可算是真正和自己和解了,因為接觸的男生也不少,有相親的也有自己遇見的,但真的都不合適,甚至有些厭男。

陸可覺得和不合適的人結婚更加是噩夢。「現在一個人也挺好的,自己賺錢自己花,想去哪裡就去,很自在自由」。但她也坦承,唯一覺得比較難受的就是想要一個孩子,看朋友家的孩子特別可愛,還是很羨慕的。

今年過年,陸可的姑姑還在嘗試給她介紹對象。堂弟說可能是「女權主義」,又引起了大家的關心,開始紛紛勸導她。長輩是在表達自己的憂慮,就聽著吧,但「我真不是『女權主義』,就是沒遇到合適的」。

有些年輕人不排斥相親,但仍未找到合適對象。圖為呼和浩特一場相親會,參與者微笑溝通...
有些年輕人不排斥相親,但仍未找到合適對象。圖為呼和浩特一場相親會,參與者微笑溝通,尋覓自己的另一半。(中新社資料照片)

北京 疫情 保險

上一則

春節後離婚潮 安徽民政局大排長龍 僅2對新人結婚

下一則

浙江致信外企招商 稱將「超大力度」吸引全球投資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