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人均薪酬普遍下降,有高管 3 年降薪 90%,有公司人均年薪降超 30 万元,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券商一直稳居金融业薪酬金字塔的塔尖,无论是在小红书上“凡尔赛”吐槽交税太多的券商女员工,还是被妻子晒出8.25万元月均收入证明上热搜的交易员,无不彰显…
关注者
290
被浏览
247,128

109 个回答

各位还是年轻了。。。

我入行第一份工作就在券商研究所,而且是遇到了熊市。

和08年牛市比大家的收入缩水了30到40%。连我这种新人,起薪都下降了20%。

至于高管,我接触不到,不过几十个月奖金变成几个月奖金,下降极大是肯定的。

按照更老的员工说,叫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我入行赶上了不开张年份,而熬过那段时间,14年收入又坐火箭上去了。

那会儿就很多人谈论金融行业薪酬问题了,论调和今天一样一样的。

这么说吧,10年前券商首席就1~200万,新财富头牌都有500万了,考虑到通货膨胀,那不比今天夸张?

后来咋样了呢?

没怎么样,这个市场就是这样,行情好市场热,金融机构收入相当健康,这个时候什么薪酬高之类的就没人谈论了。舆论对高收入也就不怎么针对了,毕竟你业绩在这。

进入熊市了,收入端不好,任何成本项都有可能被拎出来说事儿。而金融企业员工工资因为好理解,就更会成为众矢之的。

现在市场怎么样呢?

当然不好。

大家去看券商银行之类的上市企业,业绩就是不行,那这个时候还拿这么高工资就看着扎眼了对吧。

多年来行业一直就这么运行,本轮周期降薪的幅度并没有超出预期。

什么炫富的交易员老婆,什么社会上对金融行业员工精英论的抨击,导致了这次降薪——是市场不好,同时导致了:

⭕券商降薪;

⭕大家对炫富更加反感;

⭕上面认为金融员工不干事儿。

只不过,当行情好起来以后,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全世界都这样,有发展有业绩,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发展迟缓,各种问题全来了。

毕竟草台班子。

当然了,历史会重复,但不会简单重复。

这次过后,市场如果好起来,金融从业者收入增加可能变得更为“隐蔽”。

做个类比的话,很多垄断国企收入也很高,早年间也受过很多批评。后面表面工资也降,但其他隐形收入都起来了。

钱聚集的地方,金融行业相对来说总不是那个最差的。

虽然现在流量角度说,金融行业在网民眼里已经变成了拿钱不办事儿,以后要被打倒的夕阳行业;

但是从周期性行业角度说,现在能进入这些行业是好机会。

总比未来哪天又全民挤破脑袋去金融行业,卷进去遇到熊市遭遇职业危机强。

我尽可能收敛一点讲,免得这篇又被吃掉……

这两年大家对券商过于关注了,关注的原因在于觉得券商“德不配位”,什么新财富评选乌烟瘴气的拉票啊,什么小红书家属的炫富啊,以及天天在各种公众号上传来传去的花边新闻,股票行情好的时候大家也就捏着鼻子忍了,股票行情一差股民的愤怒便再也压不住,扯着骂券商黑了他们的钱去花天酒地。

但是一条一条来看的话,先说积攒已久的花边新闻,现在金融男金融女的风评早就跌入谷底了,各路名媛都是在小红书上教大家远离投行男,投行男基本沦落为精致利己只想找白富美实现阶级上升的凤凰男、抠门算计出差酒店摆拍塑造高大上人设能报销才请客的普信low男,金融女的大众形象还不如金融男,虚荣拜金不择手段,快跟那啥画等号了。我不否认行业内确实有一些害群之马,但是大多数都是正常的上班族好吗?而且男女关系那点事儿,哪个行业干净了呢?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埋头苦干的科研人员、脚踏实地的实业工厂,哪个玩得不比金融业花?我现在每天听到的这些行业的瓜比我听到的金融行业的瓜多得多,多到有机会我可以开个专栏连载了,一定比这几年听到的金融花边更劲爆更没下限。至于炫富,晒晒工资条大众就受不了了,好歹这工资是实打实交了重重个税的合法收入,成都街拍的石油领导、深圳的北极鲶鱼、江西的周公子什么时候low到靠工资单炫富了?他们的财产好不好去查一下缴没缴税?

再说最直接的股市低迷,证券业这么多年了,监管力度明显越来越严格,但是历史上那些监管不严格的时间里,难道没有股市疯狂涨的时候?现在大力监管以后,股市难道就应声上涨了?中国的股市涨跌什么时候跟券商有关系了?券商真要有那么大本事,大A就该像美股一样年年涨了,难道大A跌券商的报表会更好看么?至于大A为什么跌,我想监管知道,券商知道,股民心里其实也是知道的,只是这理由,没人敢说,但是责任和怨气必须要有人来承担,监管威严神圣不可侵犯,股民代表民意不可违,罪人只能是券商了。

最后说说券商的薪酬,客观地讲肯定是要比平均水平远远高出的,但是一方面内部分化很大,所有的中介都是结果导向的,券商美其名曰是个牌照业务,但是140多张牌照在一个千亿量级的市场里,早就竞争白热化了,与其说牌照垄断,不如说牌照只是张入场券而已,进了场子发现镰刀比韭菜多,这种情况下,券商的考核薪酬分配很大程度上是业绩导向的,一小部分“销冠”和领导把平庸的大多数人给平均了。另一方面准入门槛相较于其他行业确实高,这是建立在工作性质之上的,很多人都喜欢说投行的活儿高中生就能干,但是实际上很多看似简单的活儿其实大把的人干不好,别说高中生了,我带过的QS30哥儿和985姐儿二三十人是有了,能干好的真不多。这活儿要懂法律懂财务还得懂点业务,一毕业就得天天跟企业三四十四五十的职场老狐狸们打交道,跟律师吵架不能输,跟会计师沟通不能卡壳,在限定时间内搞完数百条底稿要求,到了保代还得应付全世界最难搞的审核机构,A股的审核是全世界最透明最细致的审核,当年我帮着导师审SCI一区刊和自己发一区刊的时候,申发改委基金委的各种项目的时候,都完全审不了这么严,上市过程中跟各级政府部门打一圈交道下来就会发现还是xxx最难搞。至于行业中的关系户,这行跟电二代油二代和烟二代真的不一样,高度竞争的市场中,贡献不了收入也贡献不了劳动力的关系户是会很快被清理出去的,而这行的强度就放在那儿,头部券商的vip比例在北京的各大单位里真得排不上号儿,无论是变现还是权力继承抑或是躺平养老,券商对既得利益者们都是不入流的选择,你就看看xxx在整个行政体系内能算得上什么核心部委机构么?又有哪个领导能从这里高升上去呢?

薪酬还有一个核心问题是证券业到底为社会创造了多少价值,这个其实一直是被股民诟病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时间我会单开一个回复来解释,但我只想说当年开注册制的时候,官方一直的说法是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如果真的没有价值,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提这个。

其实平心而论,证券行业是一个非常小众的行业。全国证券从业者加起来可能也不到40万人,大概是不到总人口万分之3的比例,全行业的从业者还不如工行一家的员工人数多,跟BAT三家大厂的员工总数差不多。相比之下垄断的烟草行业有50多万人,三桶油、国家电网都有百万量级的从业者,同为中介的房地产中介也有百万量级的从业者,曾经辉煌过的教培行业有上千万从业者,公务员也是千万量级。2022年140家券商总营收3949亿元,净利润1423亿元,相比之下,工行一家银行的收入就8414亿元,净利润3611亿元,腾讯一家营收5545亿元,净利润1882亿元,一家公司吊打整个证券业。再仔细看一下证券业的人员构成,一多半是营业部的,这部分人的流动性不比链家门店低,真正在券商总部工作的人,大小券商都算进来可能也就10来万,这部分人创造的营收规模和利润规模就更小了,在整个宏观经济和人群中,怎么都不算一个显眼的行业和主流的岗位。

今天这个行业之所以会被大家过度关注,很大原因是因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求职中介留学中介为了揽客大量发一些吹投行怎么高大上怎么纸醉金迷的引流帖,让这个小众的行业被大众知晓,但是你仔细想想,一个能让求职中介有利可图的行业,水能有多深、市场化程度得有多高?你什么时间看到烟草、电力、石油、医院、高校的求职中介?

但是那几年经济一派欣欣向荣,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资产会稳步增值,升职加薪是一件随着工龄增长而自然增长的事儿,所以证券业的这点子事儿大家就当茶余饭后的瓜吃了解解闷儿。但是这两年形式不一样了,急转直下的怨言想发不敢发,因势利导下某个群体成了替罪羊,成了引导怨言发泄的下水道,但其实真的是打工人的菜鸡互啄、头疼医脚。

我不敢妄言共同富裕应该怎么搞,但是如果市场上再也没有薪酬还说得过去的打工人了,那对打工人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一些打工人的薪酬降了看似更平均了,但是我们社会阶级分化真的是因为最高税率高达45%的工资收入造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