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中風找上門 疫情期間預防中風有法 - 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 - 特約 - D201019

避免中風找上門 疫情期間預防中風有法

特約 09:30 2020/10/19

分享:

分享:

疫情大大改變了每一個人的生活,我們的日常飲食作息和運動習慣也隨之改變。但你有沒有想過,由於長期「宅」在家、缺乏運動、作息不定時、經常買外賣吃得太多油、高鹽、高糖的食物等,都會引起「三高」問題,增加中風的風險?

事實上,根據醫院管理局的顯示,中風是本港第4號「致命殺手」,它的後遺症可以非常嚴重,每年平均約有3,000多人死於中風,因此即使在疫情期間,大家也要保持警惕。尤其是「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人士及長者,限制令下活動量大減,在室內長時間坐着,或因疫情拒覆診,令他們變得更為高危。大家實應嚴控「三高」,提防中風找上門!

認識中風成因及徵兆

註冊中醫師鄭驍指出,在中醫角度,誘發中風的成因是由於患者臟腑功能失調,氣血虧虛或瘀血痰濁內生,加上勞倦過度、思慮惱怒、飲食不健康或者氣溫驟變。

他續指,患有高血壓和心房顫動中風的風險更高,同時有研究表明高膽固醇、患有糖尿病等的人士,中風機率也會增加,因此「三高」患者、心臟病患者、吸煙酗酒者、肥胖者、缺乏體力活動者、飲食不健康者,均需注意。

另外,很多人以為中風是「老人病」,鄭醫師續說:「但隨着現代人生活節奏急速、生活壓力大及飲食方式的改變,導致近年中風有年輕化趨勢,所以年輕人更加需要注意健康,預防中風提早找上門。」

究竟中風有甚麼徵兆,我們可以如何分辨呢?鄭醫師指,徵兆包括神昏、半身不遂、言語不清或不語、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也可能出現頭痛、眩暈、嘔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煩躁、抽搐、痰多、打嗝等。鄭醫師提醒,「若出現中風徵兆需盡快就醫,若不及時治療,輕則可能半身不遂,嚴重的話可能會威脅生命安全,但這些症狀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所以還需仔細鑒別。」

控制「三高」為先 

治療方面,鄭醫師表示,中藥治療中風需根據患者的病證類型採用不同的複方對證處理,而預防中風還是要從導致中風的誘因做起,例如預防「三高」。「現代藥理學發現,可以預防『三高』的中藥有很多,如天麻有降壓的作用,珍珠有降血脂的作用,人參可以促進胰島素的釋放,起到降糖的作用等等。」

雙天然成分治熱閉神昏

至於耳熟能詳有「救命藥」之稱的安宮牛黃丸,亦常見於治療中風。鄭醫師指,「安宮牛黃丸主要適用於熱病,邪入心包,高熱驚厥,神昏譫語等,是著名的腦血管健康的應急藥品,對於治療昏迷、意識不清的症狀起到很大的作用。」

安宮牛黃丸主要成分採用了牛黃及麝香。鄭醫師續指,牛黃有鎮靜、鎮痛及解熱的作用,主要功效為息風止痙、清熱解毒、化痰開竅,也有助維持心臟健康及穩定血壓;而麝香主要功效為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他更指,有研究發現,使用珍貴天然的成分,藥效會更優越,因為天然牛黃的總膽紅素含量比人工牛黃高,並且具有活性,功效優於人工牛黃﹔而天然麝香於坊間甚為罕有,有強化心臟功能的作用,具有開竅醒神的功效。 

天然牛黃(左)的總膽紅素含量比人工牛黃高,並且具有活性;天然麝香(右)有強心作用。

兩招防中風 養生食療及穴位按摩推介

「中醫有『治未病』的理念,先作預防可減少發病的機會。」鄭醫師提醒大家,預防中風需從生活習慣做起,「例如在生活規律方面,注意勞逸結合;飲食有節,避免高鹽、高糖、高脂飲食並且戒煙戒酒;心情方面,保持舒暢、穩定、不要常動怒,平常可以多進行適量運動等。」同時,他為大家推介了以下幾款日常養生食療和穴位按摩方法,教大家遠離中風!

3款防中風養生湯水茶飲


5個防中風保健穴位

以下5個穴位可以幫助預防中風,包括内關、太沖、合谷、風池有降血壓作用;足三里就對降血糖有幫助。


 
1)風池穴
枕骨下兩側凹陷處。主治失眠、頸部僵硬、頭痛、頭暈、中風半身不遂與高血壓。

2)合谷穴
拇指與食指間之凹陷處。主治頭痛、喉痺、高血壓、目視不明與口眼歪斜。 

3)內關穴
位於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2寸。可定心神、調節血壓、治失眠與心悸。

4)足三里穴
位於腿部外膝蓋眼下3寸、脛骨前緣外側1橫指處。具有調理脾胃,扶正培元,降血糖的功效。

5)太沖穴
位於足背第1至2趾間往上1寸凹陷處。具有平肝熄風、清熱利膽、降血壓的功效。

鄭醫師指,大家無論在家或者辦公室都可以隨時按壓以上穴位5至10分鐘,有助預防中風。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取代臨床醫學意見。各人體質或情況有異,請諮詢註冊中醫師或家庭醫生。

(資料由註冊中醫師鄭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