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可以说,现代人中的绝大多数已经埋没了良知,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彻底丧失了良知?

这句话是否可以成为公理?
关注者
12
被浏览
1,976

6 个回答

良知,是陆王心学的一大发明,和佛教的“佛在心中,每个人都是佛”在义理上是一致的,也可以说,王阳明的“天良、良知”是偷窃佛教的概念,毕竟佛教持这个看法在先。

由于心学认为“万物皆由我心”,所以,良知,自然也是“由于我心”的,心是与生俱来的,良知自然也是与生俱来,也就是天良了。

这个理论,挺有杀伤力的,要指责一个人无德无耻,就讲他丧尽天良就行了,这样指责,对被指责者的冲击,远比“不仁不义”要来得猛。

题外话:平时常听人怒斥:“没天理了”,这个是朱熹的“天理”论,可见“良知”、“天理”论真的是很深入人心了。

但是,这种讲法在笔者看来,是没有依据的。

道家认为,“性”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名可名非恒名”,“性善、性恶”不是真正的“性”的“名”,而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可见天性没有本善或本恶之说,因为善恶的分辨都是对性的片面概括,性就是性,好食、好色都是人的天性。

当然,朱熹和王阳明都是儒家学者,拿道学来理论是有点牛头不搭马嘴,但是,道家对“天道”的理解较为权威些,还是应该参考参考的。

那么,孔子在天道方面,是怎么理解性的呢?

子贡说,“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哈哈,什么也没有留下吗?子思在《中庸》里留下了这么一句千古名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句话,人们普遍理解为性就是天道,既然率性才谓之道,那么,要行天道,就要率性了。朱熹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

朱熹撰《中庸章句集注》:“命.猶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於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爲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率.循也.道.猶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脩.品節之也.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聖人因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以爲法於天下.則謂之教.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蓋人知己之有性.而不知其出于天.知事之有道.而不知其由於性.知聖人之有教.而不知其因吾之所固有者裁之也.故子思於此首發明之.而董子所谓道之大原出於天.亦此意也.[2]

“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就是凭天性而作为嘛。“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朱熹是认为气禀差异导致各人在品性上不同,需要教化了。

到了这里,可以理解朱熹认为“性”就是“天道”,而人之所以要率性而为,就是因为“天道”,即“天性”本身就是善的,只是“气禀”差异,导致天理(王阳明把这概念换成了天良)被埋没了,需要教化开发。

但是,子思也是这样的意思吗?

笔者认为不然,“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整句来理解,应该理解成:“不管什么性,都是天性,包括人在内的一切自然事物,都是天生的,所以性就是天命,那么,在这个基本涵义之上的循道,就是率性。”到这里,和朱熹的理解还是相符合的,但是,后面的不同了:“率的性,不是所有的性,而是“某些性”,哪些性呢?就是要教化的那部分性(所修的道,所修的性),即人性。

什么意思呢?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后天能修道修性。所以,虽然善恶都是天性,但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懂得平衡善恶之性(《中庸》一书主旨),用“仁义忠智信”去修性,使自身的品性更接近“人文伦理”。教化过的人,他的率性,当然也是循道的,而且他的率性,是改良版的人性。

所以说,子思的原意,其实与朱熹与王阳明都不同,子思并不认为天道就是善的,天性就是善的。

那么,孔子是怎么看的呢?

其实很简单,虽然孔子没有明确留下看法,但是孔子终身所推崇的事业就是教育,他也是认为人要教化,而且,在论语里,孔子是明确表达了,如果不教化,人是会无恥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恥”,什么叫无恥呢?就是不懂善恶,不辨善恶。只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人们才能“有恥且格[3]”。

这里的“格”可以理解为朱熹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里对“修”的理解:“品节之”,就是教化修养。

当然,论語的这些语句,按照朱熹和王阳明的理解也是可以讲得通的:“人的天性由于社会环境里的恶气而被蒙蔽,所以,需要用教化来发明人的天性(即善)”。

但是这种理解,其实与现实生活是不符合的,我们可以观察三岁以前的小孩,经常会做出一些成年人认为是恶的事,但是他自己并不认为是恶的。这种现象是符合道德经的义旨的,也符合“天性不辨善恶,二者皆备”的儒学意旨。

最后,强调一点:如果人的天性只有善,那么,他应该是懂得区分与本性相反的“恶”的,然而,孔子说了,这些人只是“无恥”,即不知道可恥,如果他懂得那是恶的,无德的行为是恶的,那么他对恶事应该是有恥的,小孩子对那些错事也应该是知道可耻的,然而事实上他们都不知道,需要成年人指出,那是不“人性”的,不“仁义”的,他才知道那是恶的,是可耻的。

综上所述,没有“埋没了良知”的说法,只有整体社会风气,及生存环境,引导人们选择“性恶”的活法,摒弃“性善”的活法。

参考

  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https://www.hygx.org/ebook/read/58581/229419/
  2.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https://www.hygx.org/ebook/read/59531/230383/
  3.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恥且格 https://www.hygx.org/ebook/read/337367/510127/

是的。

你可以这样理解。比如中东战争。比如阿塞拜疆。还有不久的战争。

这些战争都是沦落的良知。

所以夫子在乱世游走,其实有时也挺反感夫子的做法 明知道战争不可逆转,人心不可逆转。搞啥仁政啊。

直接让那些煞笔各自突突。全部over了。

谁怪儒学有平天下的能力。

老佛徒还说良知是他们的,两个字,xxx。

哦,好像三个字诶,不妨碍在下表达观念。因为什么是先后都不懂,还扯良知来自哪里,不是扯吗?

良知就是良心,扯那么多没用的,也没啥。所以等乱世春秋吧。也就是夏冬。

那个时候,再次的沦落的良知会加剧人员的兴亡与盛衰。

也就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喔喝。

啥是良知呢?

儒学平天下收尾的时候,儒学正统十级段位德位至告诉你。

也不知道到时他是否有时间。

儒学正统,保留其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