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翻修想清楚,一次到位!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33,221

房屋翻修想清楚,一次到位!

通常而言,一般住家的屋主,會經歷一次大翻修、一到兩次的局部翻修。翻修與裝潢不同,翻修是指動到格局、把房子翻新;裝潢則是房子本來狀況良好,透過裝潢把室內點綴得好看。

當一個人出社會工作幾年後,可能在家長幫忙或自己努力下,擁有了第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購屋者一開始買的房子如果是新屋,則通常第一次大翻修會發生在四十到五十幾歲,家庭成員發生變動的狀況,例如孩子長大需要自己的房間、要接長輩同住等狀況;局部翻修則通常在孩子離家、長輩過世、自己年老的時候,因應不同狀況,進行一次到兩次的局部翻修。

上述是針對居住者需求而產生的翻修,尚不包括因房子損耗所產生的工程,例如防水抓漏、管路重拉、結構補強、加裝電梯等,為了解決不適而做的整修。

假設購屋者買的房子本身就是老屋(十五至二十年以上),通常在住進去之前,就會進行第一次大翻修,如果在該次翻修就思考清楚,也許可以一次到位。但若只是把老屋翻新,格局狀況都依循傳統的話,則十五到二十年後很可能會再次大翻修。

以永續觀點來思考住家

我希望國內能夠廣為提倡永續住宅,以七十年的長度為單位來思考住家。要至少能包容兩代的長度,也就是父母(六十五歲以上,年老之後的需求)、兒女(三十五歲以上,單身或成家的需求)的家庭空間變化,同時也要針對氣候做充足的考量。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隨著早期蓋好的房子步入高齡化、加上一九八○年代爆量蓋的海砂屋(不論獨棟、連棟或是公寓大樓),如今這批房子已經出現許多危險徵兆、嚴重影響結構安全,加上居住者也日益年邁,這十年將會是關鍵期。

如果與家人、鄰居協調得當,同時又有足夠的資金,應把重建納入考量,以重建取代改建,若能夠由全體社區居民「自主都更」是更好的。隨著房子的老化,這將會是無法逃避的挑戰。

除非你十分確定過幾年會搬家,不然,不論是重建或翻修,應務必把它當做老後的家來看待,安全、綠色的住家,在天災頻繁兼高齡化的時代,會比我們能想像的還要重要得多。

典型的「居住者與住宅時間軸」

我們依照國內建築物的狀況來評估、列出理想的人與家的時間軸。然而開始評估目前老屋的屋況時,忍不住讓我打了一個哆嗦!

國內鋼筋混凝土住宅的民間折舊壽命為五十五至六十年。

時間飛快,目前國內充斥著三十年、四十年以上的老屋,再過一代,這些老屋就已經六、七十歲,早已超過民間折舊的標準。老屋結構多以鋼筋水泥為主,台北市地政局的建築物折舊表中顯示,鋼筋混凝土的耐用年數為六十年、加強磚造為五十二年。理論是如此,但實際上還是要看建造時的品質及是否有定期維護保養來評估。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隨著這幾年來氣候變遷加劇,冷熱溫差、多雨高濕度及地震等原因,加上老公寓或大樓沒有整體性的整建或維修,保守估計最好估為五十年。

我建議要更加保守一點,在有持續維護保養、並且整建的狀況下,將加強磚造壽命估為四十至五十年、鋼筋混凝土造估為五十至六十年;若是完全沒有保養及補強的建築物,則為前述壽命的七到八成。

透天厝相對較容易處理,屋主可以自行決定怎麼整建,但公寓、大樓則必須集結全體住戶的意見,這已經不是房地產的問題,而是攸關生命安全的問題。將來勢必會有相關法規因應、並且會陸續出現社區自主都更的例子,切勿輕忽!

本文節錄自《從斷捨離出發,打造你的新家感!》,由自由之丘出版。

博客來金石堂

<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林黛羚

友善全齡住宅生活記錄者,從事設計老屋翻修、友善住宅規劃設計等。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