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照護成為不可承受之重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3,870

別讓照護成為不可承受之重

照護失智症長者是全家人的工作,可整合家庭及社會資源,建立階段性照護體系,讓這段生活,成為家庭最美好的回憶。

為了照顧85歲罹患輕度失智症的公公,靜美從已工作20多年的外商公司提前退休,許多靜美的同事都以為不到60歲的她,要開始遊山玩水享清福,卻不知她猶如陷入一場惡夢當中,每天在面對照顧公公生活上,好像在打戰一般,比上班還累,體力與精神的消耗是小,精神的壓力讓她逐漸有憂鬱傾向。

公公雖然已經85歲,但出身軍旅練就一身好體能,每天能走10公里路。一大早,天還沒亮,公公就起床準備出門,靜美也得起來為公公準備早餐,由於公公曾經出門後,找不到回家的路,還好經過熱心的民眾報警,警察以M-Police行動電腦的臉部辨識系統查詢,找到公公的名字及家人聯絡方式,以警車護送他返家,自此之後,靜美也得陪著公公一起出門,免得再次發生找不到回家的路。

除此之外,她公公還會常常從外面收集許多棍棒及木板回家,在他經過工地或有人進行裝潢工程的地方,去撿這些廢棄物帶回家,還不准家人去碰觸;公公會將他自己重要物品東藏西藏起來,藏到最後,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放在那裡,就生氣的怪家人偷走他的物品;甚至,他還經常無故的發脾氣,讓靜美不知道公公為什麼生氣。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幫助抒解照顧壓力

光翰下班回到家,看到太太常是哭紅的雙眼,且精神不濟,他也很心疼太太所受到的壓力,但面對父親目前的狀況,也束手無策,於是就到社區剛成立的失智症支持中心尋求協助。

光翰說明家中所面臨的情況後,失智症支持中心的照護專家以同理心表示,要趕快協助他太太減輕照護壓力。另一方面,建議他太太及父親一起來社區失智症支持中心上課,他父親可參加失智症長者的非藥物治療活動,他太太則參加家屬成長及支持團體的活動,認識失智症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BPSD),學習如何在家中運用父親喜愛的活動,進行非藥物療法活動,更重要的是:透過家屬支持團體的互動,可幫助他太太抒解照護壓力,避免有憂鬱傾向。

整合家人力量及社會資源

照護專家提醒光翰,照顧是一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全天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的工作,默默承受這些喘不過氣來的壓力,為了有好的照護品質,及維持家庭生活品質,家庭有必要先建立階段性的照護體系,如果不以整合家人力量及社會資源,由他太太一人承擔所有照護壓力,容易出現失智症長者還很健康,但照護者已經身心出狀況。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照護專家表示,許多神經內科看失智症病患的醫師發現,往往家屬帶著患者前來問診時,他們反而要部分時間去關心照護者的健康,因發現有部分家屬在照護上已呈現身心疲乏的現象,他們也僅能提供藥物的協助,對於失智症知識、照護知識與技巧、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等瞭解,在診間醫師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指導,也只能希望家屬自行上網找相關資訊,或到社區失智症支持中心來尋求協助。

根據台灣對家庭照顧者的研究,女性佔有8成,平均照顧期間為8.54年,在照顧初期及照顧時間過久者,這兩類型的照護者在心理上的照顧負荷較重,憂鬱、焦慮等情緒症狀較嚴重,會出現情緒上緊張(emotional strain)、疲憊、無力感(Powerlessness)、沮喪(Depression)等,有些家庭悲劇或衝突也因此而出現。

建立階段性照護體系

照護專家進一步解釋,家庭建立階段性照護體系的意義與方式,首先,照護失智症長者是一件極具挑戰與自我成長的過程,如果家人能同心協力、分工合作,在整合社會資源,運用各種喘息服務等,建構出適當長者現階段的照護方式,因家人每個人有不同的專長、貢獻的時間、提供的經濟力量等,再配合日間照顧中心、居家照顧、社區失智症支持中心、老人服務中心、健康服務中心等課程或活動,那就不再是一個人在照護,而是一個體系整合不同力量來照護。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其次,為何是階段性的照護體系,而非一次就規劃出長期照護體系?照護專家說明,這就是因為失智症的病程不同,失智症長者的症狀、生理、心理等狀況,會有不同情況,照護者必須就長者的個別性來規劃,譬如:在輕度認知障礙(MCI)階段,長者還能獨立維持許多生活技能,正常參與社交活動,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出現頻率不高,照護壓力較輕,需要照護資源較少。

每個階段照護重點都不同

進入到輕中度失智症階段,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出現頻率開始增加,且容易出現日夜顛倒,身體上照護程度逐漸增加,照護壓力增多,需要照護資源為多,但如果失智症長者肢體功能退化,或是巴金森氏混合失智症、或是血管性失智症,這些類型長者的肢體功能已呈現需要照護者協助或多關注,否則容易出現跌倒(Fall)的情形,長者一旦發生跌倒,會影響到髖骨及臀骨部位,產生骨折或骨頭破裂,對失智症長者更是不易照護復原,部分失智症長者就因此長臥床上,無法再下床行走。

此外,進入到重度階段,因腦神經退化影響到咀嚼、吞嚥、語言、認知、記憶、肢體、排泄等功能,失智症長者可能無法自行正常進食,也無法用言語正常表達心中想說的話,甚至連命名都出現狀況,無論身體照護或生理照護程度都將增加許多,所以,隨著長者個人生理、失智症病程等不同、或是否有其他慢性病,譬如:糖尿病、腎臟病、高血脂等,都會有不同的照護需求,必須改變照護體系的內容。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家庭內的支持團體

照護專家提醒,家人一同學習失智症相關知識,一起交流討論,也可成為家庭內的支持團體,有人提供時間進行體能活動的照護,有人則上網找尋資料,提供更多的照護方法,有人負責陪同就醫,有人協助長進行身體照護,甚至有人僅是負責提供輕鬆的影片或笑話,讓照護者能抒發情緒,這就是同心協力、分工合作的方式。

這當中,專家建議,如果有一本失智症長者照護手冊,由照護者紀錄長者生理、身體、精神行為症狀、服藥紀錄及反應等訊息,一方面,可供輪值的照護者瞭解其他時間長者的情況,他進行照護時,是否有應注意事項,另一方面,這本照護手冊還可在就醫時,提供醫師瞭解長者平日狀況,及藥物使用後情形,使醫師在藥物調整上,及生活照護上,均可有所依循提供專業意見。

家人共同一起來

家中若有長者罹患失智症,不是長者個人的問題,或是屬於那一位家人的責任,應由所有家人共同一起來,就個人不同能力、時間、資源等,與社會資源結合進行規劃整合性照護計畫,大家一起同舟共濟,一起學習及成長,與長者一同懷舊、運動、旅遊、用餐、唱歌、畫畫、寫書法、拈花惹草等,有著這段生活,那將是用金錢都無法購買到的生活,會成為家庭最美好的回憶,何不珍惜這機會。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伊佳奇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失智症照護顧問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