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三級警戒延至7月12日 何時有望解封?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38,671

全國三級警戒延至7月12日 還會再延嗎?一延再延 何時有望解封?

三級警戒確定延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宣布,全國三級警戒延長至7月12日。在疫苗覆蓋率遠不及群體免疫的現階段,這樣的生活限制將持續到何時,指揮官陳時中也不敢斷言;但他言語中透露,未來有可能視疫情,考慮有條件鬆綁各場域的防疫規定。

國內今日新增104例本土病例,比過去兩日數據稍高,陳時中研判與群聚事件關聯性較大、與端午連假影響較小;但綜觀自5月中旬以來的疫情走勢,仍呈走低之勢。

指揮中心會選在此時宣布三級警戒延長,考量包括目前跨區傳播、北農與長照機構等群染事件仍持續發生。以長照機構來說,昨日增加3機構、各1位住民染疫,全台至今已累計有88家長照機構染疫。同時,而世界各國因解封過快導致疫情再起的經驗亦歷歷在目,「沒有放鬆的本錢」。

這回三級警戒延長,國家防疫目標除了加速高風險族群接種疫苗、強化廣篩與精準疫調、強化重症醫療照護,近期還將祭出至少以下兩項新措施:

  1. 在全國,啟動「民生供需產業健康監測專案」:針對果菜、家畜(肉品)、家禽、水產、綜合及其他類市場、超市、賣場及夜市等相關職業對象,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地方政府進行人員健康監測。
  2. 在雙北,啟動「市場專案」:快速全面篩檢、6月24日起雙北批發市場工作者需持有陰性證明(必須是6月20日後的檢驗報告)才能進場、推動北北基桃批發市場從業人員逐步施打疫苗、設置鄰近雙北批發市場的篩檢站等。至於貨車司機及隨車捆工的篩檢、疫調及接種作業,將請北農提供人員名冊,由指揮中心轉居住地縣市政府辦理。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相關數據。整理/林慧淳,製圖/蕭智綸、鄭佳玲)

北農群聚事件近日引起全國關注,台北市長柯文哲今日報告,6月21到23號3天快篩了3200人,僅11人陽性,陽性率約為0.34%,相對於北市各大急救責任醫院快篩陽性率1%上下來說,「北農並沒有感染特別多」。

不過他提到,北農的濱江和萬大兩大批發市場每天出入上萬人,而且許多人不住在當地、來自全國各地,人員流動性相對於苗栗移工都住宿舍來說複雜許多。過去疫調作法以居住地為準,然而本案確診者的戶籍半數以上不在台北市,等外縣市疫調上傳再下載資料分析,中間確實會有時間差,因此今晚將和指揮中心針對跨縣市疫調整合做進一步討論。

人流略升,防疫疲勞?

三級警戒一延再延,可能造成防疫疲勞。以Google統計的「社區人流趨勢報告」來看,自5月中旬防疫層級拉升以來,住宅區以外的各類場域人流都有下降,不過,「雜貨店和藥局」類(包含雜貨店雜貨市場、食品量販店、 藥妝店與藥局等民生用品販售場域)的人流難降,「公園」類(包含國家公園、公共海灘、碼頭、寵物公園、廣場等場域)的人流一波波升降後略有回溫跡象,而近幾天「工作場所」人流也有增加的情形。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國內各公共場域人流變化情形。資料來源/Google社區人流趨勢報告)

陳時中同意,「警戒時間愈長,防疫疲勞愈多」。他提到,延長三級警戒,各地方政府態度大致相同,但少部分人認為可以針對部分項目開放。

對此他說,不排除滾動式檢討政策,未來可能視疫情變化與各界提出的鬆綁方案合理性進行考慮,「一定會在合理範圍內開放,但有的話,也不會開放得太大」。

外界好奇,中華職棒原訂6月29日在做足防疫的前提下重新開打,是否有望?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回應,中華職棒已提出閉門賽計畫,由體育署先行審核,之後會送到指揮中心討論是否核准。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相關數據。整理/林慧淳,製圖/盧亞屏)

疫苗覆蓋率僅7%,何時有望解封?

這樣的警戒生活將持續多久?疫苗覆蓋率達到何種程度有可能考慮解封?

媒體報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認為,至少要有3成的人接種疫苗才有望解封。這對比目前疫苗接種率7%左右、疫苗到貨不足,解封理想還顯得遙遠。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對於專家意見,陳時中態度保留,僅表示「其他國家疫苗覆蓋率達兩成時就能看到一些效果,疫苗覆蓋率當然是愈高愈好」。他後續提及,「逐步解封,是我們的想法」。

國內民間單位積極協助台灣取得疫苗,繼台積電與鴻海,今日再傳出慈濟基金會預計購買500萬劑BNT德國原廠疫苗,今日上午已備齊相關申請文件送至衛福部食藥署。陳時中表示,官方現正進行資料審查,審畢將正式回函慈濟。

疫苗接種致死的風險究竟高不高?

談及疫苗接種,近期屢傳接種後死亡的消息令不少人擔憂。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王明鉅在社群媒體提出個人分析,他指出,75歲以上長者打疫苗死亡風險為0.0260%,高於7旬以上長者染疫死亡的風險0.0149%。

但對此計算,指揮中心認為不夠細緻。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影響死因的因素繁多,近來相關個案幾乎都有慢性疾病,而從幾名病理解剖個案的報告來看,也都是其他疾病所引起,因此這樣的計算方式不夠細緻,可能造成民眾誤會。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