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有時焦慮有時又好憂鬱?認識你的神經系統,找回身體控制權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3,899

疫情期間有時焦慮有時又好憂鬱?認識你的神經系統,找回身體控制權

慧慈(化名)是兩個孩子的媽,三級警戒開始後,因為孩子停課,她也被迫需要申請在家工作,才能照應孩子每天在家上課的作息。

剛開始2週真的要瘋了,每天忙著盯孩子專心上課,還要兼顧自己的工作進度,老公的幫忙有時又不到位,整天焦頭爛額,晚上頭一碰到枕頭都是秒睡。

到了第3週,逐漸適應了在家的步調,慧慈卻感覺自己心裡開始有股揮之不去的鬱悶和沉重,看著三級警戒一次次延長,新聞每天都在吵疫苗,但要輪到自己打疫苗根本遙遙無期,不知道這樣的生活要過到什麼時候,慧慈充滿無力和倦怠感。

過去我們以為人體在面對壓力時,只有壓力反應和放鬆2種狀態,壓力反應就是會很焦躁、趕快把事情解決,放鬆就是完全放鬆,但這其實不完全正確。近年來神經科學的發展,已經發現人體的神經系統在面對壓力威脅時,其實有3種層次的反應:

1. 當壓力在可應付狀態時,啟動社會連結尋求幫助

(圖片來源 / Unsplash)

當壓力沒那麼大,比如某天與同事的小衝突,你還是會感覺不舒服,但這個不舒服在你可以應付的範圍內,此時你的身體仍由腹側迷走神經主導,它會引導你採用啟動社會連結的方式來幫你紓緩壓力,像是傳訊息給朋友抱怨、回家和家人講講今天發生的衰事,講一講之後你覺得有被安慰鼓勵到,壓力的感覺就消散了。

2. 當壓力有點大的時候,啟動戰或逃反應

當壓力對你來說已經造成了威脅,例如主管看你不爽、在工作中有意刁難你,或是3天後要對公司高層進行一個大報告,此時身體會開始由交感神經主導,啟動戰或逃反應,你會卯盡全力來應付威脅,熬夜3天也要把報告做得很完美,或是想盡辦法避開威脅—盡量不跟主管打照面。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3. 當壓力對你來說已經產生劇烈危險→癱瘓或關閉反應

有時候,瞬間壓力強度太大,例如車禍、強暴、搶劫,或是高強度壓力持續太久,例如長期受身體或精神的虐待、霸凌,你的身體會開始交由背側迷走神經主導,你的身體會像遇到獅子的小白兔一樣,覺得打不贏也逃不了,只能裝死,此時你會感覺自己腦袋空白、全身僵住、什麼反應也做不了,或是強烈的憂鬱和絕望感。(推薦閱讀:如何在疫情之下與焦慮共處?

你的神經系統會啟動哪個層次的反應,是根據你的身體認為威脅程度的高低而定,並不完全是根據理性的判斷,所以有的時候你的腦袋不覺得自己那麼「有壓力」,但你的身體其實一直處在戰逃或凍結的反應。另外,每個人的身體對壓力威脅的主觀感覺也不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有些人對疫情馬上就非常緊張焦慮,把自己關在家裡,有些人卻覺得還好,還是照樣出門買菜逛街。

(圖片來源 / Unsplash)

有趣的是,這3種神經系統反應,其實像是梯子一般,我們可以在這3種反應間上上下下。在這次長期的三級警戒中,你會發現自己並非無時無刻都在焦慮,真實情況會比較像是:早上起來時覺得身體還算放鬆、生活可以應付,但到了下午聽完記者會,愈聽愈緊張,對疫情的擔心又開始佔據腦袋(戰或逃反應),甚至你會開始進入「疫情永遠都不會結束」、「我永遠打不到疫苗」這種無望感(癱瘓/關閉反應)。但到了晚上,如果剛好與朋友聊天還滿開心的,你的身體又能回到社會連結的狀態、甚至沒有壓力的狀態。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因此,要因應疫情而來的焦慮和憂鬱,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能覺察自己現在是在哪種狀態:我現在是在戰或逃的壓力反應,還是在癱瘓/關閉的壓力反應中呢?當你知道自己在哪種狀態,你才能用相對應的方式來安撫身心。(推薦閱讀:每天5分鐘 正念減壓讓緊張與壓力輕輕釋放

  1. 如果你在戰或逃反應中,此時你的身體其實處於能量滿滿、想要打跑敵人的狀態,但因為病毒是看不見的敵人,所以你會感覺自己只能空焦躁,卻什麼辦法也沒有。此時,你需要的是想辦法讓身體的能量釋放掉,例如在家做30分鐘的徒手肌力運動,當你身體的能量釋放掉了,焦慮感也會下降。

(圖片來源 / Unsplash)

  1. 如果你在癱瘓/關閉反應中,此時你需要的是讓自己感受到安全感,可以慢慢再重新啟動。因此你需要做的是讓自己在一個比較舒服的環境中,走去廚房為自己倒1杯溫水,做幾個深呼吸和肌肉伸展的動作,或是和你能信任的人輕輕擁抱1分鐘,讓你的身體重新感受到安全。

最後不要忘了,人體在面對壓力時,一開始最有效緩解的方法就是與人的連結。因此在這段時間中,鼓勵您多跟可以信任的人、心情平穩的人待在一塊,對方的平穩也會讓你的身體不知不覺放鬆下來。反之,待在焦慮的人旁邊你也會更焦慮喔!

(本文作者為心曦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蕭維真)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心曦心理諮商所

位於台北市古亭捷運站附近,致力於社區民眾之心理健康。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