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三倍券、消費券 你是真的忘記,還是害怕想起來

讀者投書:蔡宗翰(革實院171期學員)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我國針對大型人為、非人為所造成的經濟災難,在近年來有兩次知名的振興方案,一個就是因應2008年金融海嘯而在隔年所發放的消費專用券,其價值為3600元,另一次為因應新冠疫情所發放的振興券,其兌換方式為用1000元現金換取3000元的振興三倍券。

兩項振興方案雖然時空背景不同,但性質的相似性,自然會被人拿來做比較,有些人認為消費券比較方便,也有人認為三倍券比較好,本文以下便將從三倍券的三大缺失,來談討本次振興方案施行弊病。

三倍券金額過低

先探討國人目前所正在面臨之振興方案:三倍券其面額與實質效用之比較,發上金額為3000元,更需要用1000元現金去購買,一開始就令民眾觀感較差,再與各國比較其發放金額,美國為1000元美金、日本為10萬元日圓、而我國經扣除原付出之1000元後所能得到的實際金額為2000元,所差距金額之大,我想此金額是全體國民皆無法接受,能達到的效果更是有限,甚至比11年前的消費券足足少了1600元,要知道經過11年的通貨膨脹,當年的3600消費券到現今的價值可不止只能買到3600元價值的物品。

三倍券限制過多

再者三倍券能消費的領域有限制,凡股票投資、水電費、菸品,遊戲點數、餐券、健身房會員點數也不得使用三倍券支付,這讓人不禁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這些消費不也是平常我國經濟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環嗎?為何要設立如此多套標準,阻礙部分產業之利益,而相較之下當年馬政府發行的消費券限制較少,也較能兼顧各行各業之權益。

三倍券領取不方便

再者針對領取方式而言,此次三倍券的領取方式為持健保卡至郵局、便利超商領取紙本實體券或是上網登錄數位支付,而消費券之領取方式為至指定地點領取紙本實體券,開放領取後領取率分別為三倍券前三天的32.4%及消費券首日的91%,可謂是天壤之別,三倍券原為美意的先至超商預購後取券之方式也令民眾詬病,甚至引述自由時報報導,屏東男子因人潮過多系統當機頻傳,屏東縣竹田鄉農會超市有民眾好不容易印出小白單,櫃檯卻怎麼刷也刷不過,重新回到機台再印一張卻出現「不可重複兌領」等字樣,向1988求救後只能先到當地派出所報案領回報案三聯單,類似案件在本國也是時有所聞,超商、郵局更因領取三倍券之民眾而大排長龍,增加不必要之人力成本。

雖消費券同樣是實體領取,但所排隊之時間頂多是首日發放當天,並不會影響其他天各單位之運行,2008年11月24日時任黨主席蔡英文曾形容,排隊領消費券跟1930年經濟大恐慌民眾領救濟金一樣難看,今日看來真是格外諷刺,經過十一年的時間領券仍是大排長龍,這是執政黨需要反省之處。

總結:畫虎不成反類犬

綜觀上述之比較,孰優孰劣真可謂高下立判,我們能體會到為了民眾感受,民進黨政府特別設計了一套讓大家感覺與當年消費券截然不同的振興優惠券,以免落的抄襲馬政府的口舌,但發放金額、發放方式、配套措施卻是令人十分遺憾,真正能對經濟有多實質之影響也是未知,畢竟在群眾已開始報復性消費的時日,此振興方案有那麼點要收稻尾的味道,若真要用一句成語形容,可說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當然,每次的振興方案會所有不同,也會有不同的缺點要改進,希望往後若有發生類似情形政府的振興方案思慮要夠更加周全,以此次振興三倍券作為借鏡。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