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e_1.jpg 會員評論

《三人行》:始於專業,終於虛幻(上)

「三」這個結構,可見於《鐵三角》,可見於《奪命金》,銀河映像二十年兩部創作也有同樣的設計,新人主導的《樹大招風》之外,還有杜琪峯的實驗習作──以三個主角為故事中心的《三人行》,延續影像表演的創意,同時帶來社會的反思。片名涵義與電影關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行》電影的命名來自孔子《論語》的這一句。不一定只得三個人,其本意是只要有一群人聚在一起,就總會有學習的對象。電影的宣傳標語,將「必有我師」改成「必有一戰」,有一種慨嘆在其內。從前的教導要大家互相學習,如今卻是大家互相爭鬥,並沒有從對方身上作出自省,而只看出對方的不是。林夕改編羅大佑原詞的《之乎者也》作為主題曲,加上片名與標語,在在暗示著《三人行》有回應社會當前困局的意圖。三人行的典故有三個解讀,可應用在《三人行》的主要角色身上。其一:在我以外的兩個人,一個好人、一個壞人,以好人的好作榜樣,以壞人的壞作警惕,像片首從醫生的觀點出發,看警察與賊匪的身份,本就是一正一反,在社會的普遍認知下,警察是好人,賊匪是壞人,理應沒有灰色地帶,其二:善與不善,不在於人,而是在於其行為,若那人行的是善,就應仿傚,若這人行的是壞,就應作反面教材,這反映在故事發展的過程中,警察也有壞的行為,賊匪既是病人也有需要幫忙之時;其三,我的善與壞,可從他人的反應所得知,若自己所行被他人認為是善,就應繼續;若相反,就應改正。《三人行》呼應《論語》的主題,就在於醫生是否從警匪對決這經歷中,察覺到自身的善與不善呢?她是否看到了其他人的行為而學到了什麼?她選擇從之還是改之? 專業判斷的善與不善杜琪峯的電影作品向來善於捕捉專業精神的極致,如《十萬火急》的消防員、《柔道龍虎榜》的功夫高手,《放‧逐》的殺手等,當然更常見的是警察執行職務,對於自身專業總予人專注與認真的形象。然而,《三人行》卻是首次反省「專業」的不足,更甚是將人物推向反派的一方,其「不善」正來自其對「專業」的盲目信奉、偏執或扭曲。《三人行》在開首先鉅細無遺地呈現專業,這一回的主要對象是醫生。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已是手術室,手術的過程可稱得上極盡真實的還原,攝影角度展示了不同工具的運作,對白上亦有大量內行專用的術語,跟著是巡視病房的情節,詳細地報告病人的狀況與進展,除了為重點人物作出背景交代外,更重要是表現醫生的專業範疇。這兩場戲確立了醫生的專業身份,卻同時反映了主角的挫敗狀態,亦埋下了一道疑問──趙薇所飾演的醫生(佟倩),其專業是否出現了問題?佟倩在片中有三場重大的決定,牽涉其專業判斷,第一:在手術失敗後,她在樓梯跌倒的思想掙扎,應否遵從上司忠告回家休息。她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狀態,繼續其醫生應有的冷靜客觀?這直接影響後來的故事走向。第二:她應怎樣對待一個有犯人身份的病人? 第三:面對威脅,她可以忠於醫生責任,還是屈服就範?打電話的一場戲尤其關鍵,代表她忠於醫生的專業,卻忽略每一個人應有的常識。在旁人看來理所當然,不會中伏的陷阱,卻原來是一個醫生的盲點。片中引用日內瓦宣言所述,醫生治病不因病者身份左右,卻不是其失去理智的藉口。她之後的第一反應是「放工」,迴避問題所在,有人來就說「不知道,我怎麼會知道」,這種說法,似乎跟納粹戰犯推說自己不知道行動的嚴重性一樣,只是軍人服從的是權威,醫生卻受其使命所蒙蔽。後來處境逆轉,醫生以病人安危為大前提而越過其專業的界限,就引起社會早前報導有關醫療失誤的聯想,道出了專業失德的問題。《三人行》的社會隱喻在此可見,專業人士也有其思考盲點,所謂原則其實是雙重標準,最後只在迎合自己所想。至於警察如何背棄專業,其呼應現實已非暗喻而是顯而易見了。古天樂所飾演的陳偉樂,利用自己對條例的熟悉、內部的人脈關係去達致其心中的正義,並以此為開脫,仍然堅持自己是執行公義的象徵。杜琪峯聲演其上司,代表看不見的幕後勢力,手法跟《暗花》同出一轍,冷冷幾句已見其氣燄,並且顯現其帶頭漠視程序公義的不良風氣。更有趣的是場景調度,賊人總在明處,醫院病房、取藥處或走廊等都燈火通明,反而警察們躲在門後的暗角,依然是杜琪峯簽署式的型格企位,臉上的陰影卻揮之不去。續:《三人行》:始於專業,終於虛幻(下)

博比

「三」這個結構,可見於《鐵三角》,可見於《奪命金》,銀河映像二十年兩部創作也有同樣的設計,新人主導的《樹大招風》之外,還有杜琪峯的實驗習作──以三個主角為故事中心的《三人行》,延續影像表演的創意,同時帶來社會的反思。


片名涵義與電影關聯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行》電影的命名來自孔子《論語》的這一句。不一定只得三個人,其本意是只要有一群人聚在一起,就總會有學習的對象。電影的宣傳標語,將「必有我師」改成「必有一戰」,有一種慨嘆在其內。從前的教導要大家互相學習,如今卻是大家互相爭鬥,並沒有從對方身上作出自省,而只看出對方的不是。林夕改編羅大佑原詞的《之乎者也》作為主題曲,加上片名與標語,在在暗示著《三人行》有回應社會當前困局的意圖。

三人行的典故有三個解讀,可應用在《三人行》的主要角色身上。其一:在我以外的兩個人,一個好人、一個壞人,以好人的好作榜樣,以壞人的壞作警惕,像片首從醫生的觀點出發,看警察與賊匪的身份,本就是一正一反,在社會的普遍認知下,警察是好人,賊匪是壞人,理應沒有灰色地帶,其二:善與不善,不在於人,而是在於其行為,若那人行的是善,就應仿傚,若這人行的是壞,就應作反面教材,這反映在故事發展的過程中,警察也有壞的行為,賊匪既是病人也有需要幫忙之時;其三,我的善與壞,可從他人的反應所得知,若自己所行被他人認為是善,就應繼續;若相反,就應改正。《三人行》呼應《論語》的主題,就在於醫生是否從警匪對決這經歷中,察覺到自身的善與不善呢?她是否看到了其他人的行為而學到了什麼?她選擇從之還是改之?

專業判斷的善與不善

杜琪峯的電影作品向來善於捕捉專業精神的極致,如《十萬火急》的消防員、《柔道龍虎榜》的功夫高手,《放‧逐》的殺手等,當然更常見的是警察執行職務,對於自身專業總予人專注與認真的形象。然而,《三人行》卻是首次反省「專業」的不足,更甚是將人物推向反派的一方,其「不善」正來自其對「專業」的盲目信奉、偏執或扭曲。

《三人行》在開首先鉅細無遺地呈現專業,這一回的主要對象是醫生。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已是手術室,手術的過程可稱得上極盡真實的還原,攝影角度展示了不同工具的運作,對白上亦有大量內行專用的術語,跟著是巡視病房的情節,詳細地報告病人的狀況與進展,除了為重點人物作出背景交代外,更重要是表現醫生的專業範疇。這兩場戲確立了醫生的專業身份,卻同時反映了主角的挫敗狀態,亦埋下了一道疑問──趙薇所飾演的醫生(佟倩),其專業是否出現了問題?


佟倩在片中有三場重大的決定,牽涉其專業判斷,第一:在手術失敗後,她在樓梯跌倒的思想掙扎,應否遵從上司忠告回家休息。她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狀態,繼續其醫生應有的冷靜客觀?這直接影響後來的故事走向。第二:她應怎樣對待一個有犯人身份的病人? 第三:面對威脅,她可以忠於醫生責任,還是屈服就範?

打電話的一場戲尤其關鍵,代表她忠於醫生的專業,卻忽略每一個人應有的常識。在旁人看來理所當然,不會中伏的陷阱,卻原來是一個醫生的盲點。片中引用日內瓦宣言所述,醫生治病不因病者身份左右,卻不是其失去理智的藉口。她之後的第一反應是「放工」,迴避問題所在,有人來就說「不知道,我怎麼會知道」,這種說法,似乎跟納粹戰犯推說自己不知道行動的嚴重性一樣,只是軍人服從的是權威,醫生卻受其使命所蒙蔽。後來處境逆轉,醫生以病人安危為大前提而越過其專業的界限,就引起社會早前報導有關醫療失誤的聯想,道出了專業失德的問題。《三人行》的社會隱喻在此可見,專業人士也有其思考盲點,所謂原則其實是雙重標準,最後只在迎合自己所想。

至於警察如何背棄專業,其呼應現實已非暗喻而是顯而易見了。古天樂所飾演的陳偉樂,利用自己對條例的熟悉、內部的人脈關係去達致其心中的正義,並以此為開脫,仍然堅持自己是執行公義的象徵。杜琪峯聲演其上司,代表看不見的幕後勢力,手法跟《暗花》同出一轍,冷冷幾句已見其氣燄,並且顯現其帶頭漠視程序公義的不良風氣。更有趣的是場景調度,賊人總在明處,醫院病房、取藥處或走廊等都燈火通明,反而警察們躲在門後的暗角,依然是杜琪峯簽署式的型格企位,臉上的陰影卻揮之不去。


續:
《三人行》:始於專業,終於虛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