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汉语汉字)_百度百科

[qī]
汉语汉字
展开11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七,汉语一级字 [1],最早见于甲骨文。“七”本义为切断,早在商代甲骨文中,“七”就借为数词,本义则淹没不闻;由数词“七”引申出与此相关的一些义项,如“七体”,指汉赋中一种以七段问答为主题的文学样式;按阴阳学说,七是由阳转阴的分界,故人死后,每七天一祭,俗称“七”,至七七四十九日,称为“满七”。 [2]
(基本信息栏参考资料: [3]
中文名
拼    音
注    音
一ㄑㄧ
部    首
总笔画
2
五笔86&89
AGN
仓颉码
JU
郑    码
HD
笔顺编号
15
四角号码
40710
UniCode
CJK
统一码
基本区 U+4E03
字    级
一级字(0007) [1]
平水韵
四质 [4]

字源演变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
七,指事字。在一横中间加一竖划,表示将某物从中切断。 “七”字在甲骨文中作“七”(图1),而“十”字在甲骨文中作“十”(中间结点涂成●),二者本不会相混。后来“十”字中的一点变为短横,“七”字则写作长横短竖之形,二者固然有所区别,但还是很易混淆,所以战国时出现一种将“七”字的竖画弯曲,写作“七”(图4)来加以区别的异体,小篆认同了这种写法并将之规范化。虽则汉代仍存在作长横短竖结构的“七”字异体,但到楷书中就只剩下与“十”有明显不同的“七”字了。 [2]
七的本义为切断。《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衺出也。”丁山《数名古谊》:“七古通作‘十’者,刌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则七即切字。” “自借为七数专名,不得不加刀于七以为切断专字。”早在商代甲骨文中,“七”就借为数词,本义则淹没不闻。由数词“七”引申出与此相关的一些义项,如“七体”,指汉赋中一种以七段问答为主题的文学样式;按阴阳学说,七是由阳转阴的分界,故人死后,每七天一祭,俗称“七”,至七七四十九日,称为“满七”。 [2]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数词
六加一所得之和。
seven
《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七宝、七雄
七次。
seven times
七擒孟获
序数的第七位。
Seventh
第七
动词
表示将某物从中切断。
cut off
名词
文体的一种。亦称七体,为赋的另一形式。
a kind of literary form
宋书·自序传·沈璞》:“所著赋、颂、赞、祭文、诔、七、吊、四五言诗、谏、笺、表,皆遇乱零失,今所余诗笔杂文凡二十首。”
七体
旧俗人死后每七日一祭,俗称曰“七”。
元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十四出:“你若家里死后,便累七追享,不免请几个僧人。”
孽海花》第二六回:“谁晓得一终了七,她的原形渐渐显了,常常不告诉我,出去玩耍。”
头七、二七、满七
指西方。
westward
素问·五常政大论》:“炎光赫烈则冰雪霜雹,眚于七。”王冰注:“七,西方也。”
姓。
参考资料: [2-3] [5]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衺出也。凡七之属皆从七。亲吉切。文一。 [3]

说文解字注

七,昜之正也。
易用九不用七。亦用变不用正也。然则凡筮阳不变者当为七。但《左传》、《国语》未之见。
从一。微侌从中衺出也。
谓?。亲吉切。十二部。
凡七之属皆从七。 [3]

康熙字典

《唐韵》亲吉切。《集韵》《韵会》《正韵》戚悉切,𡘋音桼。少阳数也。《说文》:阳之正也,从一,微隂从中衺出也。《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注:七政,日月五星也。《诗·唐风》:岂曰无衣七兮。注:侯伯七命,车服皆以七为节。
又词家以七名篇,虽八首,问对凡七。七者,问对之别名,始枚乗七发,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启,张协七命,继之凡十馀家。
又三七,药名。《本草纲目》:言叶左三右四,故名。一说本名山桼。
又姓。明七希贤。
又人名。《续仙传》:殷七七,名文祥。蘇轼诗: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论时节遣花开。《正字通》:或通作㭍桼漆。柒。 [6]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 [3]

书写演示

书写演示 [3]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声符
反切
声母
韵母
韵目
韵部
拟音
声调
上古音系
sn̥ʰid
广韵
亲吉
质A
质A
入声
蒙古字韵
ts'i
入声
中原音韵
齐微齐
齐微
入声作上声
洪武正韵
戚悉
二质
入声
分韵撮要
𤲃
第八宾禀嫔𤲃
阴入
参考资料: [8]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备注
先秦
高本汉系统
tsʰ
i̯ĕt
先秦
王力系统
tsʰ
ǐet
先秦
董同龢系统
tsʰ
jet
先秦
周法高系统
tsʰ
jiet
先秦
李方桂系统
tsh
jit
两汉
西汉
两汉
东汉
jiət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质术栉
jiet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齐
质术栉物迄
jiet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质术栉物迄
jiet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tsʰ
i̯ĕt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tsʰ
ǐět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tsʰ
jet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tsʰ
iɪt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tsh
jĕt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tsʰ
ǐet
参考资料: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