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寺庙的包装现状是怎样的?

国内的寺庙感觉大多数都比较传统,有没有比较现代的?希望能够带图说明,最好从产品包装(结缘品之类)来说,因为建筑的话记得之前有过一个话题说建筑的,一时找…
关注者
7
被浏览
1,700

2 个回答

些邀。

中國大陸寺院因為近代歷史的原因,在宗教活動被允許後,絕大部份還是處於恢復其以往弘法用途的道路上,也有很多還是回到經懺為主的。而經懺為主的道場,往往還是以傳統的思維模式來運營。何以故?因為當家和主持的法師們本身所接受的教育和所經歷過的時代,往往還是以傳統模式為主。“包裝”是一個現代的概念,不是每一個道場的住持或當家都有這個想法,或者理解這個概念。

末學接觸過的可以說有“包裝”的大多數都是台灣方面的道場,星雲法師的佛光山、聖嚴法師的法鼓山、證嚴法師的慈濟、慧律法師的文殊講堂、海濤法師的生命電視台、惟覺法師的中台禪寺、白雲法師的千佛山、淨空老法師的淨宗學會等等;在外國,在“包裝”比較出名的也有在法國一行禪師的梅村、在美國宣化上人的萬佛城,在新加坡有宏船長老的光明山普覺禪寺等等。

這些所以有“包裝”也是因為其通過現代品牌經營概念,將所有與大眾溝通的一切物件用品有意識地在表現模式和標識上統一化,都具有自己的品牌特色。他們自己義工有特有的義工服裝設計,結緣弘法書籍往往都是通過自己印刷,保持排版和設計上的統一性。各自也有其傳奇的開山祖師以及眾多著作通過統一的設計排版等等不斷推出。就算沒有自己的著作,如光明山普覺禪寺,他們也將一些結緣流通的弘法書籍用自己的排版模式印刷,而其非牟利的書局(Enlightened Place)也有統一的具有時代感的裝璜設計以及陳列方式。有興趣的可以到他們各自道場網站自己看一下。當然,這些道場在建築設計上面就不一定所有都非常“包裝”化,有些還是蠻傳統的,不過台灣四大山頭(佛光、法鼓、慈濟、中台)就比較偏向現代化和傳統的揉合。

在國內,末學接觸過比較有類似概念的可能可以說是蘇州的西園寺濟群法師一系列著作以及常有的禪修營,河北的柏林禪寺的眾多禪修活動夏令營,還有就是嵩山少林寺通過商標和出品的控制達到一定的“包裝”效果。這一兩年,末學沒有太多參訪國內道場,不過感覺對於“包裝”來說,較大規模的道場也開始意識到“包裝”在弘法上能夠起到的作用了。比如末學這個週末剛去了趟上海龍華寺,發現素食館裡義工都穿上設計過的義工制服,也知道上海玉佛寺這十來年出版的玉佛叢書系列。這個月底末學報名參加禪修的桐鄉香海禪寺從圖片看道場設計以及網頁甚至溝通版面也看起來有過精心設計思考,再加上其一系列禪修活動,應該不是隨便拍腦袋決定的。

===================================

補充:

看到 @Happy Chan 師兄的回答中提到“安身安心”,末學非常讚同。道場的設立,以及一切弘法溝通的目的,的確是讓有緣接觸到的人能夠從中找到一個可以讓“身心皆安”的樂土。記得在一本台灣居士林谷芳老先生的針對禪畫還是設計方面的書裡看到其描述日本禪藝方面,通過沙和石頭在寺院裡面表現禪意的方式,有說到類似道場讓人賞心悅目,讓人心安的話,的確能達到身心皆安的目的。

身安則意柔,意柔則念闊,念闊則聞廣,聞廣則易不執,不執則能放下,放下則心安。

@谢丹

师兄,从历史发展到全球现状,都说得很全面了。特别台湾,太多太多太多可以学习取经的地方。

只是我想,如佛教本身一样,寺院的包装也不在外,而在内。如何让来到这里的人,每个人,安身安心。总是吃饱穿暖,得到理解和爱护。让人在这里受益,喜欢这里。有一种人和人的联系,建立爱的社群。这个才是寺庙真正的包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