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禪師圓寂 日常禪法教世人如何愛:若痛苦 不過錯信事物有恆

一行禪師圓寂 日常禪法教世人如何愛:若痛苦 不過錯信事物有恆

撰文:許芷婷
出版:更新:

【一行禪師】越南高僧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於上周末在故鄉順化的慈孝寺圓寂,享年95歲。他畢生推動入世佛教,宣揚「正念」禪修,曾在越戰期間奔走歐美,游說各國停戰;出版的書長居誠品本地最受歡迎書榜。

日常生活中,也可活用一行禪師圓寂的日常禪法。(《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劇照)

最入世禪師:以自身初戀教人放下

如果你很痛苦,那不是因為事物無常,而是因為你錯以為事物有恆。
一行禪師

一行禪師的「佛偈」與別不同,因為他把佛理拉到地面,放到日常生活,甚至談情說愛,當中竟然沒有「忘我」,在《初戀三摩地》中,他談到自己的初戀,以自身經歷教人面對失去,精準一點,是失戀。

一行禪師說,出家人應該不會說這種故事,而人也普遍認為出家人不會愛上別人。但他解說,愛情既是人生萬象的一部份,就一定有相應對的真理。他憶述與「她」相遇的經過,是在佛寺,而對方也是一位比丘尼(尼姑)。24歲的初戀,二人嘗試抵抗,但不成功。一行禪師寫:「只要你認識到事物無常的本性,享受你周圍或內在的事物是沒有甚麼麼妨害的。當你知道所愛的人也具有無常性時,更要盡最大的努力使她幸福。」

「只要你認識到事物無常的本性,享受你周圍或內在的事物是沒有甚麼麼妨害的。當你知道所愛的人也具有無常性時,更要盡最大的努力使她幸福。」(《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劇照)

縱然如此,發乎情、止乎禮的愛情也終究要停止。但出家人「談戀愛」,就是有點不一樣。一行禪師為自己解憂,是「佛」令他們相遇,也是「佛」逼得他們不得不分開。他寫:「她是由『非她』的因素組成,而這些因素來自我的生命之流,在出生之前,前世已經遇過她了。」換句貼地的說話,即是我們不會貿貿然地遇上一個人,每人都有道軌跡,由大大小小的事情轉向,每個轉角都有緣起緣滅,她/他沒有去留,只是順着軌跡走,便經過了一些人。

那你為何為失去慨嘆呢?他/她本來就在那兒,也從不曾離開;而愛上一個人,本來就是一種反照。他寫:「如果你很痛苦,那不是因為事物無常,而是因為你錯以為事物有恆。」

點圖即看更多一行禪師警世金句:

+3

以禪說分離 甚麼時候最該放下?

真愛不會讓人哭泣。
一行禪師

一行禪師在《初戀三摩地》中說畢了初戀,便說《華嚴經》,筆者道行大概未夠高深,除了加重睡意,沒有甚麼得着。反倒是他另外更「易入口」的系列,專門設計給我們這幫凡夫俗子。由走路到吵架,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入世地出世」的人。一頁不過100字,簡易地教人過活,當中最喜歡《怎麼愛》。

關於愛,乾柴烈火時很少會想到書;只要在要斷不斷的時候,便會在書中找一個自己早已知道的答案,例如:何時最該放下?一行禪師寫道:「關係如果無法帶來喜悅,那就不是真愛。你讓對方整天哭泣,這不是真愛。」就只問一道問題,不追究過去,亦無需展望將來:他/她現在能讓你快樂嗎?」要是你總是哭泣,便是離開的時候了。

指責對方不合心意的時候,不如先自省:「你願意跟為他吃苦嗎?」(《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劇照)

以禪說一起「對的人」

所謂「對的人」,能轉化/去除你的痛苦。
一行禪師

二人走在一起,如何才算合襯?有人走了多年,走着走着便走了拍,難離難捨,卻又各自另覓安慰;有愛侶各自我行我素,互不遷就,卻也另有一種舒適,似單身也就找不到分離的理由。那怎樣的一對,才算是合襯呢?他/她到底是不是「對的人」呢?

一行禪師說:「梵文的karuna往往 翻譯成『悲』 。 悲 就是與另一個人『 一同受苦 』 , 分擔對方的苦 。但 Karuna的意思 更深更廣 : 不只是分擔別人的苦,還具有能力去除、轉化苦。」但在指責對方不合心意的時候,不如先自省:「你願意跟為他吃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