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招牌赈灾有什么意图?

相关剧情在第9—15集。第15集沈一石自焚。
关注者
906
被浏览
1,016,560

45 个回答

先给结论: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灯笼去买田,一方面是来自于郑泌昌、何茂才的原因,另一方面,才是他自己的原因。这件事情是沈一石、郑泌昌、何茂才一起做的。郑泌昌、何茂才要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买田,沈一石把买田改成了赈灾。

这是第二个我在《大明王朝1566》这个电视剧下的问题。全系列暂为:

第一个是

《大明王朝1566》,难看懂吗?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二个是

《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招牌赈灾有什么意图?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三个是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嵩?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四个是

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的这段话?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五个是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吕芳和杨金水?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六个是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赵贞吉?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七个是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所谓清流一党以及他们与裕王之间的关系?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八个是

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没有表现张居正?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九个是

《大明王朝1566》里朱厚熜到底有没有看海瑞第二次审理郑何二人的口供?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个是

最近在刷《大明王朝1566》,上面嘉靖经常不停地敲磬是什么意思?特别是杨金水被押送到宫里那集。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一是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二是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三是

《纸牌屋》和《大明王朝1566》哪个权谋更深刻?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我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我对整部剧的一个概括:

《大明王朝1566》一共四十六集。

全剧的一个核心,是讨论制度与人性。

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从1集到32集,是严党与清流的殊死对决,考验的是人性;

第二部分从33集到46集,是皇权与民权的激烈拉锯。探究的是制度。

四件大事缀连剧情,分别是“改稻为桑”、“织造局买田”、“六必居题词”、“海瑞上疏”。前两件事组成第一部分,后两件事组成第二部分。

两个主角,嘉靖与海瑞,站在两个端点。其余所有政治人物,都夹在嘉靖与海瑞中间。嘉靖中心,可以称作庙堂之高;海瑞中心,可以称作江湖之远。

第一部分里,他们相继出场,都发挥着扭转整个事件的作用,可是对于严党和清流,他们都是客观一方。

第二部分里,他们开始决斗,从一开始通过中间的内阁、司礼监接触,到最后终于正面对决,他们都是主观一方。
由此开来,连接万方。

我把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旗号买田这件事,看作是四件大事之一,地位和改稻为桑等事一样。所以虽然问题是“沈一石为啥打着织造局的灯笼去买田”,可我也想在这个回答之下作为我的第二篇看剧心得。因为这件事真的太重要了。







下面我们来细细梳理一下剧情,剧情弄明白了,原因自然就出来了。

嘉靖四十年初的财政会议上,朝廷定下的分针叫改稻为桑。进行这项改革的地点,就是“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而此时的第一批秧苗已经插下去了。这还不算,浙江当时的巡抚胡宗宪,身上还兼着兵部尚书衔和浙直总督,这两个头衔意味着他还要抗击东南的倭寇。

这样一说明眼人都看明白了,就是在浙江改稻为桑,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好。这个事要是搞,它也不能在浙江搞,就是在浙江搞,一年也绝对搞不成。硬搞的最坏结果是什么?是浙江百姓要起来造反,倭寇乘机进攻,大明立时就乱。这些既是客观事实,又是胡宗宪在这件事情上所持的态度。


那么严嵩,或者说严党,为什么要在浙江搞改稻为桑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包括胡宗宪在内的浙江官员全部都是严党的人。嘉靖说了,桑田仍按照农田征税,代表着他们可以借着改稻为桑,吞并百姓的田地,自己(吞百姓的田)产丝卖给自己(官商沈一石),税还交的少,所以浙江上下都认准了这是个贪污的好机会。所以百姓不愿意改,他们就逼着百姓改。

这些弊病,张居正都看了出来,裕王和清流们,也决心在改稻为桑一事上,与严党抗衡,于是,将与胡宗宪有旧的谭纶派到了浙江。这里必须先说明一点,不是裕王府的谭纶给胡宗宪带来了影响,迫使他拒绝改稻为桑,而是胡宗宪自己本身就拒绝。

由于胡宗宪本身的态度,导致强制在浙江改稻为桑改不成了,整个严党上下除了严嵩都认为胡宗宪背叛严党打算投靠清流,严世蕃震怒之余,直接下令郑泌昌何茂才,让他们瞒着并越过胡宗宪,趁着端午讯涨潮,将浙江杭州九个县全淹了。是为毁堤淹田。毁堤以后,胡宗宪无奈在淳安建德两个县分洪,淹了淳安一个县建德半个县,留住了七个半县。

毁堤淹田一事,浙江官场的杨金水郑泌昌何茂才都知道,他们几个不是主谋也是从犯。他们打算把这件事报成天灾,用杭州知府马宁远、淳安县令常伯熙、建德县令张知良、河道衙门监管李玄这些小角色来顶罪。可胡宗宪从马宁远嘴里问出了毁堤淹田的所有真相,拿到了证实是严世蕃下令、郑泌昌何茂才主使、杨金水默认毁堤淹田的证据。胡宗宪用这份毁堤淹田的供状,迫使杨金水和郑何二人一起同他上书朝廷。上书的内容是,这次的事件性质是河堤失修。淹了的结果是浙江发了洪水,百姓身处疾苦,朝廷借粮给百姓,让百姓改种田还种田,三年内不改稻为桑。天灾-毁堤淹田-河堤失修,这是浙江官场众人博弈的结果,结果是他们必须听从胡宗宪的意思上书。

这封上书的直接结果,是嘉靖下令胡宗宪、杨金水和谭纶进京。由于严世蕃的逼迫,加上严世蕃阻断了严嵩与胡宗宪见面的机会,导致胡宗宪没有将原因对严嵩说透,师生之间起了短暂的隔阂和误会。而胡宗宪,则被免去了浙江巡抚的官职,只任浙直总督。虽然他是浙直总督,嘉靖也说让他看好改稻为桑这件事,但实际上,自此胡宗宪已经不能直接插手浙江地方事务。

同时,严世蕃将高翰文派到浙江任杭州知府,就是先前马宁远那个官。高翰文是翰林院出身,饱读诗书,提了个“以改兼赈,两难自解”,他又是严世蕃提拔起来的。严世蕃派他去,一方面是他既然提了这个主意,正好让他去浙江落实这个政策,另一方面,严世蕃知道改稻为桑这事容易让百姓造反,百姓一旦造反了,就用高翰文的人头顶缸。

高翰文还没到浙江,半路就被胡宗宪截住了。胡宗宪将浙江官场贱买百姓土地的事一说,高翰文马上表态,坚决不会让浙江这样坑害百姓。所以当高翰文与海瑞王用汲前后到浙江以后,郑泌昌何茂才的事又干不下去了,他俩的本意希望高翰文来压制海瑞、王用汲,没想到他们三个却联手阻挠贱买土地。

这个时候,郑泌昌何茂才的分析就出现问题了。他俩不知道胡宗宪截住了高翰文,并影响了高翰文,他俩认为高翰文是严世蕃派来掣肘他俩的。由此认定,严世蕃派高翰文来的目的,是要他们俩既要改稻为桑,又要安抚百姓不造反,就是要他们多出钱。可即使这样,改稻为桑改不改得成还是问题,因为沈一石就没有那么多钱来买粮,由此五十万匹丝绸的生意也做不了。而杨金水从朝廷回来以后就不露面。

但是这是个误解。换句话说,杨金水的用意或许是让他俩顶缸,但是严世蕃在此刻并没有这个意思。

严世蕃的意思是:改稻为桑-百姓造反不打紧,让高翰文顶罪。

胡宗宪的意思是:不改稻为桑-安抚百姓不造反。

郑何二人认为严世蕃的意思是:改稻为桑-安抚百姓不造反。一旦浙江改稻为桑失败,严嵩严世蕃和织造局,会拿他俩顶缸。一旦改稻为桑成功,百姓造反了,严嵩严世蕃和织造局还会拿他俩顶缸。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一大半了。


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灯笼去买田,来源自郑何二人的这部分原因是:他们要彻底把水搅浑,把所有人都拉下水,而打着织造局的灯笼去买田,就等于说“君父贱买百姓的粮食”,嘉靖一定震怒,震怒之下严嵩、严世蕃、吕芳甚至清流甚至裕王,一个都跑不了,因为没有清流阻挠改稻为桑,也不会有这么多事。

牵扯了这么多人,天塌下来,那些高个子顶着,郑泌昌何茂才,反而安全了。就算不安全,好歹大家一起不安全。

更何况,打着织造局的牌子,任凭对方是谁,有什么理由,也阻挡不了他们买田。


以上是来自于郑泌昌、何茂才的那部分原因。

下面说来自沈老板自己那部分原因,他是跟着郑泌昌何茂才的意思来接招的,他只是把“买田”改成“赈灾”,所以他这部分很简单。

这里必须先说明一点,那就是郑泌昌何茂才是要让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灯笼去买田,而沈一石实际上是打着织造局的灯笼去赈灾!


上文我们已经说过了,那就是“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买田”这个主意是郑泌昌何茂才做出了错误判断以后下的险棋,而这个主意到了沈一石这里,又出了误会,那就是沈一石认为“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买田”这个主意是严嵩严世蕃他们出的,为的是将裕王和清流给他们的压力,转嫁到织造局身上。


所以沈一石的想法,就是如何化解这场转嫁。而他的办法,就是将灯笼底下暗藏好“奉旨赈灾”,把买田变成赈灾。替皇上去安抚灾民。

那么我们还要问,他能摘得出来么?


不能。


沈一石在这个关口,是无论如何活不了的。他自己的遗书里写得很明白:

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沈某今日之结局皆意料中事。

改稻为桑改不成了,再改百姓就造反了。所以国库没有钱,杀得第一个就是他这个大商人,拿他的钱去补亏空,去打仗。

他将“织造局买田”这件事变成赈灾,其实对他来讲,意义不大,早晚他都是个死。他解决这件事,却至少暂时开脱杨金水,让杨金水保着芸娘。让芸娘能跟个好人,远离这些是非。

沈一石谁都对得起,就对不起芸娘。

至于沈一石本人的高洁傲岸,他的《广陵散》,他个人的内心挣扎,其他答主总结的很好,我没什么要补充的,就不多啰嗦了。

这个问题,至此就回答完了,可是关于这件事,却还有话要说。

无论“织造局买田”事件到底因谁而起,其他各方势力又如何看待,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那就是从这件事开始,嘉靖敏锐地意识到,严嵩已经不能控制整个严党了。严党下面的人,以严世蕃为首,在很多事上瞒着严嵩;而地方的严党,也可能瞒着严世蕃,这就埋下了祸根。哪怕严嵩迅速做出抄沈一石家弥补亏空的做法,来平息皇帝的责难,但这个影响已经形成。

换言之,这件事才是真正意义上倒严的开始。因为这件事第一次真正让嘉靖对严党感到了不满,而只有嘉靖愿意倒严,倒严才会成为现实。


再有就是,我也想借着这个问题,说说嘉靖。

嘉靖针对这件事责问严嵩严世蕃,说:

朕就是天子,也就是万民的君父。现在朕拿着钱去贱买子民的田地了。朕要真是这样的天子,天厌之。朕要真是这样的君父,万民弃之。

嘉靖这番话的重点在哪里?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以为重点在百姓没田。后来仔细想想,重点在于君父拿着钱买,直白的说,重点在玷污了嘉靖的圣名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嘉靖根本就不在乎他的子民。哪里看出来的?

上文说到毁堤淹田。胡宗宪最后上书报的是河堤失修,整个朝堂都以为嘉靖不知道,可实际上嘉靖知道。吕芳跟杨金水说得很明白:

你什么事儿都没瞒我,我自然什么事儿都不会瞒皇上。毁堤淹田的事皇上都已经知道了,你再去把详情跟皇上他老人家详细说说。
你也是为了宫里好,难得是你不隐瞒,这便是最大的忠。一两个县嘛,皇上心里装的是九州万方。

毁堤淹田,亘古未有,百姓不光是失了地,连命都没了。嘉靖因此责难严世蕃了么?

没有。嘉靖的态度是:

一两银子,十二钱归国库,四钱归他们,朕认了;十钱归国库,六钱归他们,朕也认了。要是他们还想再多捞,连一个胡宗宪都不能容,逼反了东南,朕也就不能再容他们。

只要保证胡宗宪打仗,保证东南不反,保证嘉靖自己够花。他们怎么贪污,怎么盘剥百姓,都能容。

可是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买田,玷污了圣名,就万万不能容

这叫什么?这叫以一人之心夺万民之心。这叫视国为家予取予夺。这叫以家奴治天下。


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要理解沈一石打着织造局买田的意图

一定要理解,沈一石等商人在那样的社会里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根本上是不会带来什么科技创新的。科技创新没有,劳动力就没有明显提升。所以研究古代经济史的认为,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实生产力没多大变化。

一个GDP基本恒定的社会,商人与士大夫、皇家财富,本质上就是一个零和市场里面剥削农民。

这里面要回应一下一开始海瑞说的为什么要反对土地兼并。

现代社会,把资源集中起来以后,集中管理,投入研发,就能够带来更好的劳动效率,往往能够获得1+1=3的效果。而企业家拿那个多出来的1。于是经济总量不断发展。

而古代社会,地主把土地兼并后,并不改进劳动方式,提升劳动效率。一亩田,产出是多少还是多少。结果就是1+1还是=2,而地主还把2里面拿走1,剩下的1给两个佃农平分,每个佃农的收入变成0.5

王用汲在省大会上算过帐。当时的农租是55分租。所以农民贱卖资产的结果只能是勉强度日。

说了这么多,是想说什么?

在一个基本零增长的社会,皇帝要用钱,朝庭要用钱,不是掠之于民,就是掠之于商。

这一点,沈一石一开始就有觉悟。说自己的作坊也不过是为朝庭为几个大人开的。什么时候朝庭需要钱了,他就把作坊捐了。这说得好像很有气度,而真实的情况是:他沈一石想捐也得捐,不想捐也得捐。

而改稻为桑的失败,就是这个时候。

改稻为桑的本意,就在于掠之于民。大家看剧一定要注意,改稻为桑表面上是稻田改桑田,每桑亩田的收成还比稻田高出许多。实际上,这高出来的部分桑农并没办法收到。这跟是不是大地主兼并无关,而在于,织造局收丝,本身就要求比市面的价格低一半左右。而且因为是织造局官派的收丝,基本上桑农没得选。

织造局以市面半价收丝,然后以市价出售或者卖到西洋,中间赚的利润,其实是靠官府低价收丝带来的,而不是什么集约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所致。所得利润,在满足宫里需要之外,再各方分肥。本质上是掠之于民。

严世蕃想让大商,也就是沈一石来兼并桑田,因为这样利润比较可控,而且方便他们做帐,像直送宫里,直送官员这些事情,由白手套沈一石来做,毕竟有经验,办得好。后来严党主持的改稻为桑失败,由清流党赵贞吉来做。本质上没有区别。唯一的差别是,沈一石改成了几个徽商,徽商没有自己兼并田地,而是选择给桑农买丝。然而丝价仍然是按官价,也就是市价的一半,百姓仍然是被盘剥,织出来的丝仍然是要每年上贡宫里。

严党主持的改稻为桑为什么失败,我在其它问题里回答过,这就不多说了。只说沈一石。

沈一石看到严党主持的改稻为桑必然失败,知道自己一定会出来背锅。掠之于民今年没有成功,那今年的军需费用,就要有人来支付。掠之于民是一个技术活,严党没完成,那只好掠之于商。这在沈一石给郑何二人的遗言里面有明确说道。

所以,沈一石是死定了。

在那样的朝代,给这种大商罗织罪名,下狱抄家。那是分分钟的事情。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招牌买田是死,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招牌赈灾也是个死。横竖是要你沈一石的家产,罪名随便找。他的死是必然,在明白这点后,他更多的考虑身后事。

核心的问题在于,沈一石也没有多少家产。沈一石被浙江官场掏空得差不多了。本来所有人都认为沈一石的家产是一座金山银山,结果打开一看,就剩那么一点。而前方军需要用,后面还要卖西洋的丝绸。怎么办?

掠之于民,掠之于商,最后掠之于官。

沈一石的财富是从民间刮来的,而官员的财富是从沈一石那刮来的。现在沈一石被掏空了,该抄官了。于是开始兴大狱。老实说,郑何二人的官场经验还是有的,只是他们算错了一步。他们是算到了沈一石的家产不够补前方的亏空必然会牵连到自己。于是让高翰文去抄沈一石的家。到时候抄出来钱不够,直接转移矛盾,污蔑高翰文抄家的过程中有私藏。到时候朝庭要用钱,抄你郑何二人的家是抄,抄你高翰文的家也是抄。要知道高翰文老家的家底可是很厚的,指不定抄了高翰文的家,前方亏空补上了。朝庭未必会再追究他们两人的责任,甚至有可能捞一个抄家办事得利的功劳。

很多人不明白,高翰文抄沈一石的家,他即不贪又不偷,为什么抄沈一石的家抄不出来钱会有罪。毕竟沈一石的家产也不是他高翰文弄的。这就是不懂朝政,朝政的核心是达到目的,要补上前方的亏空。补上来了,你抄出来300万,前方需要200万,你私藏100万,你也是有功——严党对这点太懂了。而假如你只抄出来50万,还欠150万。那只能再把你的家抄了,看看能掏出多少来补这150万。不够?不够继续再抄。

所以,沈一石留言给高翰文:我死后,君复伤。他已经知道郑何二人必定污陷高翰文。好在高翰文有高人指点,胡宗宪让他自己认罪,在郑何二人给他罗织罪名之前,先自己请罪让绵衣卫把他带走。从而离开浙江。当然,这是后话,跟沈一石无关。

回过头来,沈一石为什么要打着织造局的招牌去赈灾呢?假如你是沈一石,你手上有粮,但是又不是足够的粮。而你已经明确知道你会被朝庭清算。那么你会怎么做?

当然是拉这些害你的人一起死!

很多人胡扯什么沈一石赈灾是为了救杨金水,从而救芸粮。这就是扯淡。沈一石活着的时候,用救杨金水的鬼话忽悠过杨金水。但是在他死后,特别是高翰文抄家只抄出来一些帐册的时候。杨金水都破防了。在那个场景里面,郑泌昌,何茂才,杨金水一个紧一个的骂沈一石。杨金水骂沈一石应该下地狱。怎么可能是为了救杨金水呢?真是单纯。在那个场面里,特别看到沈一石的鬼魂从门外走过。意思再明白不过:一起来陪葬吧。

为什么沈一石把粮赈了,会拉这三个人陪葬?上面说过,朝庭要不要沈一石的命,要不要郑泌昌,何茂才,杨金水的命,关键在于,能不能补上前面的军需亏空。假如沈一石把粮留下,等到朝庭下令抄家,这些粮食被郑泌昌何茂才二人抄回去,短时间里面补上前方的军需是肯定够了。那就给了杨金水,郑泌昌,何茂才转还的时间。再等他们把沈一石的作坊,铺面这些变卖了,杨金水,郑泌昌,何茂才指不定就不用被抄家了。

所以沈一石要把粮赈了。反正这些粮救不了他自己的命。就更不可能留下来给郑何杨三人救命用。

有的人会疑惑,如果是想害死杨金水,那么直接打着织造局的招牌去买田,给皇帝脸上泼脏水不就行了吗?恰恰相反。因为那个时候杨金水不在杭州。你再怎么泼脏水,这个事情怪不到杨金水头上。但是,沈一石玩了套阴的,他把买田改成了奉旨赈灾。这就大有意味了。杨金水一到杭州,听到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招牌去买田,赶紧往宫里打报告,以示自己不知情。结果最后一看,发现杨金水谎报情况,打着织造局的招牌去买田变成了奉旨赈灾?这就引起了宫里,特别是皇帝的怀疑。所谓“一个商人把整个大明朝庭耍了?”这句疑问,问的是沈一石,更问的是跟沈一石有莫大关系的杨金水。沈一石做这些事,耍朝庭一番,是不是你杨金水授意呢?沈一石打的旗号是奉旨赈灾,他奉的什么旨?谁给他的旨?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沈一石回来后,对杨金水一阵忽悠。杨金水信了。后来沈一石死了,抄家抄出了个寂寞,高翰文又跑了。于是郑泌昌、何茂才、杨金水才赶紧的张罗着把沈一石的家产变现,补上前方的军需,以期朝庭放过自己。三个人连哄带骗让徽商买了沈一石的家产。杨金水本来以为这就忽悠过去了。毕竟做这些事情,他一直躲在后面。这也是为什么沈一石拖杨金水下水要搞这么复杂的原因。

没想到杀出来个海瑞,大家注意看海瑞问郑泌昌那场戏。杨金水为什么开始装疯的?因为海瑞问,抄沈一石的家产,为什么没有充归国库?没有充归国库的原因大家都清楚,1、沈一石的家产卖给徽商充了军需。2、沈一石的家产确实没有多少,充了军需都没多少,更不可能剩下钱来充归国库。但是海瑞这么一问,就是一个意思:除了军需,剩下的钱呢?剩下的钱呢?郑泌昌很无奈,回答也很实在,上面的清楚——杨金水清楚。反正他郑泌昌一分一厘没有拿。既然郑泌昌没有拿,海瑞又咬死了沈一石的家产不止这些。那意思很明白了:杨金水拿了。

估计这个时候,杨金水才明白沈一石奉旨赈灾的意思。在外人来看,沈一石在死之前突然来个奉旨赈灾作大死为了什么?但是,假如认定了沈一石有非常多的家产的话,那所谓奉旨赈灾就很可能是借赈灾之名转移赃款。毕竟你是实际有100船粮食,赈出去100船粮食,掏空了家底。还是实际有200船粮食,赈出去100船,还私藏了100船,记帐成200船,谁也不知道。朝庭只知道,现在沈一石死了,财产不见了。沈一石被抄家之前又莫名其妙的“奉旨赈灾”,而你杨金水又在“奉旨赈灾”上跟宫里撒了谎。是不是你杨金水授意沈一石抄家之前紧急转移家产?

你还说得清楚?

要知道,对于太监来说,忠诚是第一位的。毁堤淹田那么大的事。就因为杨金水忠诚,皇帝反而还褒奖了他。所以,要让杨金水死,就一定要让皇帝怀疑他不忠诚。

所以杨金水只能装疯了,不装疯,就要死!

很多人说杨金水装疯,是因为事情牵扯到皇上。这就糊涂了。抄沈一石家这个事情跟皇帝无关。而且把家产直接变卖成军需,这也是上面授意的。这件事情,做的杨金水不仅无过,而且是大大的忠诚,忠诚是太监的第一位。怎么可能因为一个海瑞问家产为什么没充进国库直接变卖成军需就怕成那样?最核心的关键在于,因为沈一石的一通操作,杨金水说不清楚自己有没有私吞沈一石的家产。

老有人说海瑞多聪明,事实上,这部剧里面海瑞很多事情是歪打正着。就这个事情,海瑞的本意是怀疑沈一石的家产为什么没走流程,怀疑是郑何二人偷了,不是偷了藏在自己家中,就是藏在其他官员家中,这个事情他和王用汲说过。其实郑何二人真没偷,他们刚签完合同就被抓了,第二天是杨金水带着徽商的钱去给赵贞吉的。但是他们也不想辩解,反正要抄家了,一抄就知道了。这些问话根本没多少意义。结果杨金水明明有明确的旨意却说不清楚了。

明白了吗?

不理解这些,你就不明白杨金水装疯后的所作所为。

杨金水疯后,装作沈一石的灵魂附体来骂人。就是为了给所有人解释,我杨金水没有跟沈一石合谋,沈一石没有偷偷藏家产给我,沈一石是我的敌人,沈一石的灵魂都来夺了我的命了,我杨金水没有跟沈一石合谋!

到了嘉靖面前,杨金水一再演沈一石,意思再明白不过沈一石害了杨金水,杨金水跟我沈一石是敌人。我没有合谋!

嘉靖当然能听懂意思。知道他不会扯到吕芳,胡宗宪以后。再问,你为什么不说杨金水。杨金水装沈一石说,我已经把他带走了。

嘉靖满意了。

他虽然不知道杨金水是不是有私藏沈一石的家产,但是知道杨金水不会牵扯到吕芳和胡宗宪,知道杨金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闭嘴,装到死也要装疯。

这才让杨金水躲过一劫。

虽然,沈一石害死杨金水的目的没达到,但是杨金水也跟死差不多了。

目的还是差不多达到了。

———————————————————

有关杨金水为什么帮芸娘,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杨金水自己对芸娘有感情。这个可以从芸娘后来对杨金水的态度,以及芸娘跟高翰文说杨金水对人好的时候是真的好,可以看得出来,芸娘可是一句杨金水的坏话都没说过,可见平日里杨金水对芸娘很好。此外,杨金水从京城回来听到沈一石拿芸娘去陷害高翰文,暴跳如雷,可见他对芸娘是十分在乎的,虽然他嘴上说芸娘是婊子,心里却没这么想。真要当成是婊子,就不会在乎芸娘有没有跟高翰文做成事。他逼问几个小太监,高翰文沾了芸娘没有,小太监对天发誓,杨金水才放过。

其次,芸娘与沈一石杨金水都牵扯太深,沈一石死了,难保以为有人算沈一石帐的时候找她出来做文章。沈一石只是拜托杨金水把东西给芸娘。但是真正保全芸娘的,是杨金水让芸娘跟着高翰文走,高翰文被锦衣卫押走,芸娘要跟着高翰文一路走,锦衣卫没有杨金水的招乎是不敢的。高翰文是钦犯,自己都难保,更保护不了芸娘。但是锦衣卫可以。锦衣卫归司礼监管,等于是让吕芳等人保护芸娘。

有关《大明王朝1566》,想理解这部剧的朋友,可以看看我的其它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行不通,以严嵩老谋深算为什么没有预想到呢?

《大明王朝1566》如果按照胡宗宪的想法,改稻为桑分为三年去改,会不会成功?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的严世蕃?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赵贞吉?

大明律真的有像《大明王朝1566》里面海瑞运用时的强大力量吗?

《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招牌赈灾有什么意图?

为什么大部分人看不懂《大明王朝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