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秉泓專欄】《鬥魚》終究是時代的眼淚

鬥魚
鬥魚

當安以軒扮演的熟女小燕子在電影版《鬥魚》尾聲驚喜現身,與藍正龍扮演的更生人單子無言對望,然後她轉過身走進屋內,鏡頭停留在她背上的鬥魚刺青,伴隨著已然成為時代眼淚的〈Lydia〉那句「他走了你可以把夢留下,總會有個地方等待愛飛翔」在耳邊響起,我必須承認,這一刻我非常願意原諒電影裡眾家新演員們的差勁表現、以及對於小燕子心境成長的膚淺刻劃,我決定要以十足愛屋及烏的心態,好好相挺這個連平行時空都稱不上的新版本。

鬥魚
鬥魚

對我來說,這場老班底的重逢,是整部電影版《鬥魚》存在的最大意義。瘸著腿找到出獄的單子以招牌哭腔要對方來參加自己婚禮的阿奇的激動是真的,死而復生的紅豆抱著單子喜極而泣的表情也是真的,即便最後這幾分鐘只是編導奉送給老影迷的bonus,但它們無疑仍是整部電影最真實的存在,真實到讓徹頭徹尾賣弄青春與時代風情的正宗電影版《鬥魚》顯得太過空虛。

鬥魚
鬥魚

洛心的《小雛菊》是一本沒啥特別的言情小說,不過十四年前依此改編而成的偶像劇《鬥魚》卻出乎意料地精彩,除了演員是一時之選,關鍵勝在切入的角度相當不俗,從一個保守乖乖牌女孩的視角來看幾個逞兇鬥勇男孩們的青春、墮落與死亡,不僅浪漫化了打打殺殺的黑道生涯,由始而終的女孩成長主題更是讓目標觀眾充滿共鳴。

鬥魚
鬥魚

十多年後,《鬥魚》不似《痞子英雄》以前傳方式推出電影版,也未如《犀利人妻》、《花甲男孩轉大人》那般將電影版設定成電視劇的延伸大結局,它非常忠於原著、忠於電視劇,幾乎是將原來的故事以濃縮刪節的方式再講一次,唯一更動的是背景年份,從電視劇設定的21世紀之初提前到1987年,因為電影中有提到畢業典禮,也因此故事合理推斷恰好發生在解嚴(1987年7月15日)前後。

鬥魚
鬥魚

更改故事發生的年份,仿效《艋舺》、《我的少女時代》那般去販售懷舊感和集體記憶,出眾的美術陳設(眷村、MTV場景)證明有經費有用心就能重現舊時空,電影版《鬥魚》所面臨的一項難題,在於戮力做到時代外殼的重製,卻無能深掘出1980末期那股內在騷動,空有形而無神,完全辜負了1987這個大議題。再者,王淨過於當代的氣質和單薄的表演,也全然說服不了我,這個女孩何以在距今三十年前,有勇氣離開舒適圈,走出校門走出家門,毅然決然成為黑幫兄弟的女人。

鬥魚
鬥魚

就算不苛求時代好了,從不到五萬字的中篇言情小說擴充成為二十集連續劇,如今濃縮成兩小時的電影,電影版《鬥魚》真正的硬傷在於,導演柯翰辰(也是電視劇版的導演)始終下不了決心,究竟是要從小燕子還是幾個男生觀點來說故事。

在小燕子和于皓私奔之前,也就是電影的前半段是圍繞著小燕子打轉的(在此順道稱讚紙飛機飛越校園那場重頭戲拍得不錯,生動地傳達了小燕子的心境),但是就劇情比重來看,實在耗費太多篇幅描述小燕子如何愛上于皓然後被激出體內反叛因子繼而離校離家,以致於從她身為黑社會兄弟女人的心境轉折到遭性侵而引發連串悲劇的整個後半段,在節奏上顯得非常匆促,一逕趕著交代誰死了誰傷了誰怒了誰去幫誰復仇的結果,就是連全片最重要的那場戲(小燕子在背上刺鬥魚)都無暇顧及(處理得好理當會有種成年禮的儀式感)。到底該要好好見證小燕子從女孩蛻變成女人的過程,還是深入刻劃于皓和單子的黑幫悲歌,我總覺得柯翰辰至今都沒有想清楚。

鬥魚
鬥魚

撇開最後安排老班底重逢的時代性意義不提,電影版《鬥魚》製作認真,處處可見細節,幾個大場面執行得頗具水準,說是誠意之作並不為過。可惜的是,製作團隊沒有找到一個更有趣的切入角度和敘事觀點,向觀眾提出更充分的重拍理由,加上幾名年輕演員表現不佳(口條真是致命傷),角色被賦予的悲劇性完全出不來,青春、成長和死亡三大主題只成全了青春而忽略後兩者,最終便顯得空洞。還真是可惜了。

鬥魚
鬥魚

【Yahoo專欄作者鄭秉泓】
高雄人,資深電影評論者。著有《台灣電影愛與死》,編有《我深愛的雷奈、費里尼及其他》、《六個尋找電影的影評人》、《她殺了時代:重訪日本電影新浪潮》。

movie_id:8415
※不加入Y!電影粉絲團,你就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