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4 面世這天,Google 再與 OpenAI 正面交鋒!但沒有選擇從「搜尋」下手——為什麼這是一步精采好棋?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GPT-4 面世這天,Google 再與 OpenAI 正面交鋒!但沒有選擇從「搜尋」下手——為什麼這是一步精采好棋?

今天熱鬧滾滾,可以說是疫情以來最熱鬧的科技日:OpenAI 發表了 GPT-4,比 GPT-3 更變態、更強大,幾乎無所不能。所有人幾乎都在排隊,等著試用 GPT-4。與此同時,Google 也出了「大招」,且出乎所有人意料——Google 沒有選擇在「搜尋」服務上和 OpenAI/微軟陣營正面槓上,而選擇了從雲端戰場切入,而 Google 的這步棋,很可能成為彎道超車的關鍵點。

GPT-4 比 ChatGPT 強大多少?

台灣時間 2023 年 3 月 15 日凌晨 1:02,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在推特上發表了推文:here is GPT-4.,Sam Altman 並說明,ChatGPT Plus 的用戶已經可以排隊試用 GPT-4 了。

Sam Altman,ChatGPT
那一夜,在台灣關注著 ChatGPT 所有動向的人們,應該都在看到這則推文後徹底失去了睡意。(圖片擷取自 Sam Altman 推特)

除了能夠處理的單詞限制從 ChatGPT 的 3,000 個一舉躍升至超過 8 倍的 25,000 個,GPT-4 還能處理更細膩、複雜的指令,例如:「用一個句子解釋仙杜瑞拉的劇情,並在句子中依序使用 A-Z 開頭的單字,不得重複」這一類的指令也難不倒它。

GPT-4 的高級推理能力還超越了 ChatGPT,例如在找出 3 個人的 30 分鐘會議時間上,GPT-4 顯得輕鬆多了,不會像 ChatGPT 一樣,看似認真推理,最後卻給出錯誤答案。

此外,GPT-4 還在美國律師資格考當中獲得前 10% 的成績,已達到了頂尖律師的標準(做為參考,先前 GPT-3.5 在同一個測驗中,僅是墊底的 10%)。

當 GPT-4 長出了「眼睛」

除了這些種種的全新突破之外,其最大特色是「長出了眼睛」。

GPT-4 具備了圖片的解讀能力,在影片演示中,用戶給了 GPT-4 一張充滿了氣球的圖片(如下圖),並詢問:「若我把這些線剪掉會發生什麼事?」,GPT-4 答:「氣球會全部飛走。」

能理解圖片,GPT-4 當然可以看圖說故事、看一張充滿各樣材料的圖片,給出各類食譜、可以玩「大家來找碴」或是「威利在哪裡」等等。更絕的,是 GPT-4  能夠看懂人類「手繪」的網頁草稿,接著自動生成整個網頁的程式碼。

根據 OpenAI 的說法,OpenAI 花了 6 個月的時間訓練 GPT-4,並且確保它不會被使用者濫用。根據內部測試,GPT-4 允許人類對它下「壞壞的指令」的可能性比 ChatGPT 低了 82%;相對地,產生事實反饋的可能性高出 40%。簡單來說,GPT-4 相較之下比較不會像 ChatGPT 一樣「一本正經胡說八道」,或是被人類簡單地騙過,產生一些惡意、不政確的內容。

Google 選擇在雲端戰場 All in 所有 AI 功能

同樣是 3 月 15 日,這一路以來似乎被微軟、OpenAI 陣營打得滿頭包的 Google 出了個「奇招」。說是「奇招」,正是因為當外界看衰 Google 可能會因為「New Bing」而失去搜尋龍頭地位時,Google 反而沒有選擇搜尋服務作為主戰場,而是選擇從雲端切入。

而在雲端戰場中,Google 選擇了兩個主要切入點,其一是 Workspace。其二,則是在 Google Cloud 推出了全套生成式 AI 模型與開發工具。從這兩個主要切入點,分別瞄準企業與開發者。

首先,這場 AI 之爭,對於 Google Workspace 來說是「不能輸」的一場戰役。

Google Workspace 擁有強大的用戶數量基礎,截至 2021 年 10 月,Google Workspace 擁有 30 億名用戶以及 900 萬個付費訂閱的企業用戶。但在過去,Google 卻沒有好好抓住疫情帶來的絕佳機會,敗給了微軟 Teams,甚至敗給 Zoom。

根據 IDC 的數據,視訊會議市場在 2021 年成長了 28.1%,達到 101 億美元,而今年更預計成長至 140 億美元。然而根據 Forrester 2022 年的一項研究,使用視訊會議工具的工作者中,有 37% 的人選擇了微軟的 Teams,19% 的人使用 Zoom,僅有 6% 的工作者選擇在開視訊會議時打開 Google Meet。

不過,內部人士向《Insider》等媒體透露,過去 Google 並沒有把握住機會迅速整併內部資源以進行足夠的投資。Workspace 的增長率從 2020 年初的 41%,現在回到了穩定的 22%,就連 Google 內部員工也為緩慢的成長速度擔憂,「如果市場飽和了,而且你是市場的領導者,那就沒問題,重點是 Google 根本就不是市場的領導者。」

現在, Google Workspace 即將全面引入生成式 AI 功能。例如,在 Gmail、Google 文件當中,使用者只需輸入想撰寫的主題,系統就能立即自動產生一份草稿,舉例來說,使用者可以省去寫一封歡迎新進員工的電子信件所花費的時間與精力,並且在 AI 生成的內容上,以人類協作的方式加以調修或進行客製化。

或者是利用 Google Doc 來撰寫職位描述,使用者甚至只需要輸入是什麼職位,就能得到一個詳盡的完整內容。預計這些功能都可以大量節省某些工作所花費的時間與精力。Google 甚至指出,使用者可以將 AI 視為合作夥伴,一同潤稿與編輯,並且尋求 AI 的建議。有趣的是,Google 還強調,生成式 AI 可以協助工作者產生各式各樣不同的語氣與風格的信件,而非千篇一律充滿了機器人口吻的答案。

除了 Google Doc 以及 Gmail 上的應用,使用者還可以在 Google Slides 中使用 AI 生成的圖片、音訊或者影片;在 Google 試算表進行深入分析,產生洞察結果;在 Google Meet 中自動生成會議紀錄,或者將筆記式的會議紀錄,一秒變成精美的電子郵件,發送給與會同事。

至於第二個戰場,則是 Google Cloud。

面對開發者,Google 釋出了 PaLM API,讓開發者可以透過 Google 機器學習平台 Vertex AI 中友善的介面以及 MakerSuite 等工具,使模型的建置和調教變得更為容易,還主打連「完全不懂 AI 的人也能輕鬆上手」。

△ 如影片中所示,光是模型就有眾多選項,包括 Google Research 和 DeepMind 發明的模型,或者開源與第三方模型。

Google 在官方說明中指出,現在 Google 提供用於生產文字和圖像的基礎模型,並將在不久的未來,提供用來產生音訊和影像的模型,「Google Cloud 用戶將能探索各式模型、建立和修改提示、使用自己的數據進行微調,並部署使用這些強大新技術的應用程式。」

(開發者可以從 Google Cloud Innovators 進行排隊。)

另一個產品則是 Generative AI App Builder,目的是為了協助開發者快速開發出包括聊天機器人、客製化搜尋引擎、智慧助理等等,Google 指出,此 App Builder 將能協助開發者在「幾小時甚至幾分鐘內」打造出生成式應用程式。(較為可惜的是,Google 尚未給出相關展示)

總在 AI 戰場跑在前頭的 Google,此次會扳回一城嗎?

這答案並不確定。因為微軟正在「到處開戰場」,它不但在搜尋服務上推出了 New Bing,也計畫將 ChatGPT 整合至 Office 產品中。

不過科技媒體《Insider》也引述一位熟悉 Google AI 戰略的匿名人士的說法指出,Google Workspace 完全在網路上運行,可能使更多的企業在應用程式中部署和更新 AI 工具。在 Workspace 中全面導入 AI,更是使其訂閱模式大獲成功的絕佳機會。

iKala 執行長程世嘉則分析道,基礎設施一向是 Google 的強項,儘管 OpenAI 搶得先機,但之前 ChatGPT 的頻頻當機和流量過載,恰恰顯示出 Google 可以善用強大和穩定的基礎設施搶回 AI 主導權的切入點。

這些種種的微小優勢,都可以成為 Google 彎道超車的關鍵。

自微軟以及 Google 這場史詩級的 AI 大戰開打以來,許多商業分析都指出,Google 過去實在太多「偶像包袱」——不作惡過去雖是 Google 光榮的企業文化象徵,如今這一標籤反而成為了各種政治正確的符咒。

從 Google 公布的「AI 和 Google Workspace 的新世代」文章中,不難發現這位乖寶寶資優生仍然強調了:「嚴謹/盡善盡美/謹慎/周全/尊重」等等關鍵字,但這次 Google 非但拿出了勇氣,更充滿了 Google 作風:將過去數十年的 AI 研究與創新全部集結起來,讓這個世界更正確地使用 AI 的力量。

無論如何,這次的 AI 之戰,Google 再一次地拿出勇氣,打算在雲端領域扳回一城,儘管結果會如何未知,但這齣 2020 年代最好看的 AI 巨作,仍將持續上演。

》馬上閱讀 TechOrange 3 月特別企劃《

參考資料:Insider、Google。首圖來源:Google。


TechOrange 熱情招募中!

好讀文章版,更了解 TO 吧 →→【我是 TO 編輯,來幫我主管徵才】無時無刻都在關注科技的你,可以考慮我們的這兩份職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