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眼中的台灣:守舊不創新又難拿錢,卻是創業起步的最好天堂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創業者眼中的台灣:守舊不創新又難拿錢,卻是創業起步的最好天堂

台灣,比起四周的鄰居中國、日本、菲律賓來說,市場稍小。1960 至 1990 時,台灣還保有亞洲四小龍的稱號(值得一提的是英文卻是 four Asian Tigers),在亞洲市場為領頭羊之一。時間推移至今,台灣的經濟慢慢地失去閃耀光澤。

而創業,被視為台灣經濟起飛的翅膀,或是解救經濟衰落的解藥。不過,台灣準備好了嗎?Tech in Asia 訪問了五個在台灣的創業者,來看看他們眼中的台灣,對於創業者來說,到底是一塊令人傳頌的樂土,又或者是一塊惱人的貧瘠之地呢?

  • 台灣雖小,電子商務潛力市場大

台灣地理環境雖然小,不過在 2015 年台灣的電子商務市場高達 340 億美金,過去 5 年來平均成長率達 10% 以上。再加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70% 的線上購物者會使用手機瀏覽商品與購物。有著如此豐厚的背景因素,加上十分方便的超商取貨以及 ATM 付款服務,Tony Wong,Shopline 的創辦人兼 CEO 認為台灣的網路購物市場非常成熟。

因此他創立了 Shopline 線上開店自助平台,可以幫助業主直接開設線上網路商店,並同步進行行動端的優化。過去 10 年,台灣的線上購物市場被 Yahoo 以及 PCHome 箝制,每個人都必須按照這些巨人的規則來玩。現在你可以透過 Shopline 這樣的服務來設立自己的網路商店,線上方面就由它們來做,線下則有方便的便利商店以及 ATM 系統支持。

同樣踏進電子商務領域的還有 Eric Wang 創立的 citiesocial,在這裡,你可以買到各式各樣來自全世界的高品質商品。他認為,比起中國,台灣有其優勢存在,中國 70% 的電子商務都由天貓跟淘寶控制。而台灣,並沒有誰可以完全地控制電子商務市場,給予小型電子商務商家喘息與運作空間。而 citiesocial 目前他們擁有 30 萬會員與超過 2 萬 5 千件商品,成績不俗。

  • 守舊心態阻礙台灣發展

沒想到英文爛竟然也會成為台灣創業發展的阻礙?WritePath 的共同創辦人兼 CEO Charles Chin 認為,台灣許多公司不願意用英文完整呈現公司的經營狀況等訊息,都會阻礙台灣公司的國際能見度,也令國外的投資者卻步。許多在台灣的公司並不知道,英文,也許是讓他們前進到下一個等級的金鑰。

因此他們創立了 WritePath,提供了翻譯服務,透過會自我學習的 AI 系統並輔以人工方式,不只提升精準度,更大大降低了翻譯所需的時間。

除了英文之外,台灣許多公司也缺乏接受新科技的彈性,例如本土零售商。Cate Xie SkyRec 的共同創辦人認為台灣傳統零售業的競爭越趨激烈,像是有些店開始營業至晚上 11 點,甚至 24 小時營業,只為了迎合台灣人漸漸轉變的作息時間。而 SkyRec 提供數據分析與 BI 服務,知名的服務對象有 Sasa 與萊爾富。他們認為本土的零售商需要更多關鍵的科學資訊,包含動線、販賣交易分析、員工換班訊息,而不只是 POS 機的資料,甚至是肉眼的「實體觀察」。

不過,對許多零售商來說,這樣的服務太過新穎了,它們不願意接收新科技,或是不懂得新科技的力量。SkyRec 目前最大的挑戰就是去說服這些老人,說服他們接受新科技的美好。

的確,要進入台灣的市場必須克服這些守舊的文化與心態,需要一些努力與耐心,除此之外,台灣現在的創業環境友善嗎?

  • 台灣的創業環境與成功的新創公司

WritePath 的 Charles Chin 認為現在新創公司所享有的資源比以前多太多了。Charles Chin 於 2010 年開始他的創業之旅,那時幾乎沒有什麼孵化器或加速器(育成)之類的機構。現在,新創公司有許多曝光的管道、媒體的報導,甚至還有教育顧問、有課程可以上。

SkyRec 的 Cate Xie 也說,比起三年前,現在的新創公司的確有更多的資源,不管是 TSS(The Startup Stadium iiiMeet Club AppWorks 等,還有許多資源等著被挖掘。

citiesocial 的 Eric Wong 則提到了其他部分,他認為許多投資人仍在認識新創生態;政府也在思考如何給予新創公司最大的支持;而許多新創創辦人也在累積資源。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台灣也有許多新創公司正在追逐與複製成功的創業案例,像是模仿 uber 或是其他成功的例子,他們卻沒有認真思考本土市場的機制。在台灣,有三種成功的新創公司:

  1. 獨特地結合台灣的資源,並應用在新科技或是營運模式上,像是 Lativ 與台灣紡織業、Gogoro 與台灣硬體製造業。
  2. 找尋一個龐大的市場並把在地化與垂直服務做到最好,像是 Addcn、Gomaji、iFit。
  3. 經驗豐富的企業家所建立的新創事業,像是 Appier 與 KKBOX。

Shopline 的 Tony Wong 認為,因為台灣擁有 Foxconn、Asus、Acer、MSI 與 HTC 等,台灣新創公司很容易追隨這樣的趨勢把焦點放在硬體上。

  • 錢呢?台灣新創企業難以獲得投資

講這麼多,對新創公司來說,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錢了。iChef 的共同創辦人與 CMO Ken Chen 認為,有許多新創公司在找錢,也有許多投資者在等著投資,但是他們並沒有對上。

citiesocial 的 Eric Wong 同意,台灣許多創投有投資硬體的經驗,不過對於網路或是軟體公司,這些創投可能不是這麼熟悉。這樣的困境之下,許多新創公司被迫減緩了前進,甚至躍進的速度,或是被強迫去尋找台灣以外的投資人。

SkyRec 的 Cate Xie 甚至說天使投資幾乎不存在於台灣,台灣的投資者發現自己似乎不擅長於新創領域,便會轉為投資那些已經臻至成熟穩定的公司。他建議,如果公司想變為獨角獸等級的新創公司,只能從國外來尋找投資機會。

  • 對於台灣新創的建議

go global 一直都是 SkyRec 與 iChef 的口號,這應該從第一天開始就是全部人的目標,特別是對創業者來說。如果你有任何好的點子,不要藏在心裡,想辦法好好地做並找尋資源與機會,與這個世界,不管是投資人或是市場連結。

iChef 的 Ken Chen,做了一個結論,給予了一個充滿希望的評價。在台灣,由於目前令人沮喪的經濟狀況,讓許多新創企業家更願意去分享並為台灣的經濟帶來更多的希望。這是非常令人興奮,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或是中年人願意帶著天賦加入新創這個社群,不管是開始自己的事業或者是在其中提供自己的專業能力。

Writepath 的 Charles Chin 提到,創業的旅程的確很辛苦,想辦法集結到最好的團隊,找到最有耐心的投資者,打造大家都願意一買再買的商品,然後持續並頑強的存在。

citiesocial 的 Eric Wong 認為台灣有許多優勢值得創業者放在心中,像是發展良好的基礎建設、手機與網路的普及、也有許多強大的科技、軟體、設計人才,把這些好好記住,並好好地遵守法律。最後,聰明地做選擇,並用精準的數字來當作基礎。

Shopline 的 Tony Wong 為這篇文章下了結論,台灣市場並不小,有兩千三百萬人。而且地理位置、人口密度以及低成本的居住環境,對新創事業來說是個理想的起步市場。當然有一些進入門檻,但是絕對不是非常困難,需要一點努力跟耐心來克服,這些投資必然值得。

(資料、頁首圖片來源:TECHINASIA。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合作夥伴則不在此限。)

如何把台灣的創業動能發揮到極致?AppWorks Accelerator 第 13 屆創業團隊現正招募中,呼叫 O2O、行動、電商、物聯網等領域的 Internet 新創加入,讓 AppWorks Network 成為你的支柱:http://appworks.tw/accelerator/

  • 延伸閱讀

沒人投資沒人愛,創投工會秘書長蘇拾忠:台灣得了「天使投資缺乏症候群」
腐壞的舊文化、沒幫助的政策 …… 台灣年輕人要打破的不只是這些困境
提升翻譯效率 300%,台灣新創 WritePath 雲翻譯獲聯合報集團戰略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