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美国1998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_百度百科

拯救大兵瑞恩

美国1998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拯救大兵瑞恩》是梦工厂1998年出品的战争片,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汤姆·塞兹摩尔、马特·达蒙等联袂出演。影片于1998年7月24日在美国上映。该片描述了诺曼底登陆后,瑞恩家4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的小儿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在各地战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人道考量,特令前线组织一支8人小队,在人海茫 ... >>>
精彩图集查看更多
词条图册
拯救大兵瑞恩 海报
《拯救大兵瑞恩》剧照

基本信息

《拯救大兵瑞恩》是梦工厂1998年出品的战争片,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汤姆·塞兹摩尔马特·达蒙等联袂出演。影片于1998年7月24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描述了诺曼底登陆后,瑞恩家4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的小儿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在各地战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人道考量,特令前线组织一支8人小队,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 [1]
2014年12月17日,影片入选2014年美国“国宝影片”名单。 [2]
中文名
拯救大兵瑞恩
外文名
Saving Private Ryan
其他译名
抢救雷恩大兵、雷霆救兵拯救大兵雷恩 [15]
类    型
动作、剧情、战争、历史
出品公司
梦工厂、派拉蒙
制片地区
美国
拍摄日期
1997年6月27日
编    剧
罗伯特·罗达特
片    长
169 分钟 [15]
上映时间
1998年9月26日(中国台湾)
票    房
216540909 美元($216,540,909(北美))
对白语言
英语、法语、德语、捷克语
色    彩
彩色
电影分级
R
imdb编码
tt0120815
主要奖项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在线播放平台
西瓜视频 [17]bilibili [18]
出品时间
1998年
制片成本
70000000 美元
幅    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    音
杜比数码环绕/SDDS

剧情简介

播报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军东部战场正打得不可开交,英美联军则于1944年6月6日在法国的诺曼底大区开始进行大军团的全面登陆,试图从西部直取德军总部柏林,而在地面部队的登陆作战之前,部分分队已经空降到了远离诺曼底的法国内陆地区,试图在破坏骚扰德军的部署能力之后再与登陆的部队集结,以便于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组织进攻。二等兵詹姆斯·瑞恩(马特·达蒙饰演)所在的部队就被远远地抛离到了德军前线的后方。詹姆斯·瑞恩是家中四兄弟的老末,他的三名兄长皆已于两周内陆续在各地战死。美国作战总指挥部的将领在得知该消息之后,为了不让这位不幸的母亲再承受丧子之痛,决定派一支特别小分队,将她仅存的儿子安全地救出战区。
该拯救小组的任务就落在了刚刚完成登陆任务的约翰·米勒上尉(汤姆·汉克斯饰演)身上,而米勒上尉和他的部队刚刚经历过奥马哈海滩登陆战的惨烈激战,伤亡很大,此时米勒已经顾不上闲暇歇息,而必须组建一支小队即刻出发开始拯救任务,他匆匆地挑选了几位身边较为优秀的士兵,然后又临时从别的部队征召了几名专业兵种,在别的部队还在原地休整的时候,米勒的八人小队又开始长驱直入敌方占领地带,在茫茫未知的广阔地域中寻找一名叫瑞恩的士兵的征途。 [19]
当小分队的士兵们陷入敌区,各种困难和危险相继扑面而来,人力和装备的严重不足,对语言与地形的不熟悉,还有路边墙角随时可能埋伏着的危险的敌人,面对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个相继倒下去,他们逐渐开始怀疑这项任务的合理性,但是,尽管他们心存疑惑,他们还是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 而拯救的旅程也像是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经历过千难万险之后,小分队终于在某处激战正酣的地带找到了这名士兵瑞恩,然而抱有强烈意志与责任感的瑞恩并不愿意与米勒一起离开战场,此时前方有大量敌人正在接近,大战一触即发,瑞恩与米勒还有所有的战友们都将经历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 [4]

演职员表

播报
编辑

演员表

汤姆·汉克斯 饰 上尉约翰·米勒
配音  徐涛刘风 前者为公映,后者为东影配音
马特·达蒙 饰 詹姆斯·瑞恩
配音  张云明(青年)吴俊全(老年)樊俊航
汤姆·塞兹摩尔 饰 迈克·霍瓦特中士
配音  程寅王衡
亚当·戈德堡 饰 列兵斯坦利·梅利
配音  张伟刘垚
爱德华·伯恩斯 饰 列兵李察·莱宾
配音  孙悦斌梁达伟
范·迪塞尔 饰 阿德里安·卡帕佐
配音  张潮樊俊航
巴里·佩珀 饰 列兵丹尼尔·杰克逊
配音  张涵予·赵路
吉奥瓦尼·瑞比西 饰 欧文·韦德军医
配音  孙星胡艺
杰瑞米·戴维斯 饰 厄本下士
配音  田二喜张欣
保罗·吉亚玛提 饰 中士希尔
配音  -
克里·约翰逊 饰 报务员
配音  -
约翰·沙拉恩 饰 下士
配音  -
哈里逊·杨 饰 瑞安老头
配音  -
特德·丹森 饰 上尉弗莱德·哈米尔
配音  张欣
丹尼斯·法里纳 饰 安德森中校
配音  李易邹亮
丹兰·布鲁诺 饰 汤恩比
配音  -
布莱恩·克兰斯顿 饰 独臂上校
配音  -
勒兰德·奥瑟 饰 飞行员德文特中尉
配音  -
凯思琳·拜荣 饰 Old Mrs. Ryan
配音  -

职员表

制作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伊恩·布莱斯邦妮·柯蒂斯凯文·德·拉·诺伊马克·戈登马克·哈夫曼加里·莱文索恩约翰·威廉姆斯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副导演(助理)黛西·康明斯凯瑟琳·唐纳亚当·古德曼托比·霍斯金塞尔吉奥·米米卡-戈赞巴巴拉·马尔卡希
编剧罗伯特·罗达特
摄影贾努兹·卡明斯基
配乐约翰·威廉姆斯
剪辑迈克尔·卡恩
选角导演Denise Chamian
艺术指导Thomas E. SandersPhill Zagajewski
美术设计Tom BrownRicky EyresChris SeagersAlan TomkinsMark Tanner丹尼尔·T·多兰斯
服装设计乔安娜·约翰斯顿
视觉特效斯蒂芬·范米尔
布景师Lisa Dean
展开
演职员表参考来源 [5] [16]

角色介绍

播报
编辑
约翰·米勒 上尉
配音-
米勒上尉战前的职业是一名教师。刚刚经历诺曼底惨烈战役的上尉,接受了来自上级的命令组建一个小分队去拯救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他是这8人小分队的核心和领导者,在他的心里军令如山,表面上似乎没有考虑过这次任务(任务是找人,而没有说是用八个人的命去换瑞恩)到底值不值得的问题,一直坚定去完成任务。
厄本下士
配音-
看似有点懦弱的人,在最后关键战役中没有及时给战友送上弹药。在战友面临危险的时候吓得不敢去帮忙,最后使战友死在敌人刀下;他和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一样,害怕战争,畏惧战争。在亲眼目睹上尉被德国兵射中后,最后亲手射杀了在德军雷达指挥所被放走的德国兵。
詹姆斯·瑞恩
配音-
这个听似主角又不太像主角的人物出场时间不到四十分钟,在整部影片中瑞恩这个人物是最普通的美国士兵的形象,他坚守自己的岗位,履行上级所派的任务。平凡中又异于常人,对信仰的忠贞。
迈克·霍瓦特中士
演员汤姆·塞兹摩尔
配音-
米勒中尉最忠实的下属,平时言语不多,跟随米勒的任务就是为了维护长官的意志,甚至会拔枪阻止违反上尉命令的士兵。他身材壮硕,从非洲一路打到欧洲,每到一地,总喜欢用小铁盒装满战场的泥土。在最后的战役中,不顾自己已经负伤,保护了战友厄本和米勒中尉。面对身上已中数弹,他只是轻描淡写的说:“我被风刮了一下”。
列兵丹尼尔·杰克逊
演员巴里·佩珀
配音-
是个狙击手(技术一流),左撇子,也是个基督徒,是个很有个性的人。每次在瞄准目标的时候总会祷告一番,这也看出他内心的信仰,他希望上帝眷顾他,他心中有着自己的信念,这个信念支撑着他一路走来。他在战斗总是有很大功劳,但最后在破旧建筑顶上被突击炮炸死。
列兵李察·莱宾
演员爱德华·伯恩斯
配音-
这位曾经准备退出任务,但又是坚持到最后活下来的士兵,他从一开始就很是疑惑和不满对于参加这次任务,但是身为军人只能服从,在最后的战役中他和战友并肩作战,成功守护了大桥。
展开全部
角色介绍参考来源 [6]

音乐原声

播报
编辑
《拯救大兵瑞恩》原声带、影视音乐
发行事件
序号
曲目
序号
曲目
1998年07月21日
01
《Hymn to the Fallen》
02
《Revisiting Normandy》
03
《Omaha Beach》
04
《Finding Private Ryan》
05
《Approaching the Enemy》
06
《Defense Preparations》
07
《Wade's Death》
08
《High School Teacher》
09
《The Last Battle》
10
《Hymn to the Fallen》(Reprise)
(参考资料) [7]

幕后花絮

播报
编辑
  • 片中卡帕佐的角色是专为范·迪塞尔所写。
  • 在所有主要演员中,只有马特·达蒙没参加军训。
  • 制片方之所以将影片拍摄地从英国改在爱尔兰,是因为英国国防部拒绝按照斯皮尔伯格的要求提供数千名士兵充当临时演员。
  • 片中出现的两辆虎式重型坦克实际是用苏制T-34坦克改装的。
  • 虽然斯皮尔伯格让影片画面的颜色饱和度减少了60%,但当影片在电视台播出时,很多电视台都将颜色饱和度调至正常,因为在播出的头两天,很多观众投诉图像色彩出现问题。
  • 狙击手将子弹射进对方狙击手瞄准镜的情节源自越战中的真实事件。
  • 片中战场上共死了206人。
  • 片中在投降时被击毙的两名德军说的是捷克语:“请不要杀我,我不是德国人,我是捷克人,我没杀过任何人,我是捷克人!”事实上,这些人实际是德军在东欧俘获的战俘,他们被迫加入德军。
  • 爱德华·诺顿曾被邀请扮演瑞恩,但被其拒绝。
  • 影片是获奥斯卡最佳剪辑奖的最后一部用非数字剪辑系统剪辑而成的电影。
  • 印度电影审查机构曾因影片过于血腥暴力而亮起红灯,但斯皮尔伯格拒绝进行删剪,并决定不在印度上映,最后印度只好妥协。
  • 在2006年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百部最鼓舞人心的电影”榜单中,影片名列第10。
  • 影片曾是1998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式影片 [8]
穿帮镜头
  • 在最后的战斗中,德军坦克在桥中央被摧毁,但在随后的画面中,坦克残骸却跑到了桥的另一侧。
  • 登陆艇中士兵的钢盔曾映出摄影机。
  • 在海滩上投降的两名德军士兵被击中腹部,但当镜头推近,左侧的人却被击中头部。
  • 在诺曼底登陆当天,只有两辆坦克上岸,但影片中却不止两辆。 [9]

获奖记录

播报
编辑
时间
名称
奖项
种类
得奖者
1999年
最佳导演
获奖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最佳摄影
贾努兹·卡明斯基
最佳音响
嘉里·瑞德斯托姆
最佳电影剪辑
迈克尔·卡恩
最佳音效剪辑
嘉里·瑞德斯托姆
最佳影片
提名
全体剧组
最佳男主角
汤姆·汉克斯
最佳原创剧本
罗伯特·罗达特
最佳艺术指导
丽莎·迪恩
最佳化妆
洛伊丝·伯韦尔
最佳配乐(剧情类)
约翰·威廉姆斯
1999年
美国金球奖
剧情类最佳影片
获奖
全体剧组
最佳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剧情类最佳男主角
提名
汤姆·汉克斯
最佳编剧
罗伯特·罗达特
最佳电影配乐
约翰·威廉姆斯
注:只列出美国电影界两个大奖的获奖情况 [10]

幕后制作

播报
编辑
创作背景
电影由二战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故事的主角真正本名为美军第101空降师E连士兵弗里茨·尼蓝(Fritz Niland),在E连攻下卡伦坦湾后得知他在第82空降师的哥哥鲍伯阵亡的消息,同时他在第4步兵师的另一位哥哥也阵亡于犹他州滩头,不久后三哥在同一周中于中缅印边界被击落失踪报备(他是轰炸机的机组成员),同一天中尼蓝夫人同时接到三封儿子阵亡的电报,弗里茨是家中剩下唯一生存的儿子,陆军于是下令将他优先送回国。电影后段小镇攻防战的情节则纯属虚构。而最后弗里茨的三哥并未阵亡,只是成为日军的俘虏,最后被英军所救。
魔鬼训练
影片拍摄时的图片
为了将演员们造就成训练有素的军人,剧组为此找到前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上尉对其进行训练,演员们从一开始就进入到影片的环境之中,以各自饰演角色的名字相称,每天学习大量军旅常识,在为期10天的训练中,演员们学习了如何使用武器、近战本领、单兵战术和二战时军队的暗语和手语信号 [8]
拍摄准备
服装设计师乔纳·约翰斯顿重新设计制做了3000套以假乱真的军服,还找到二战时为美军制作军靴的公司,让其按二战时的样式重新生产2000双军靴,然后将所有军服和军靴进行特殊处理,以显得经过无数次战斗的洗礼。而道具师西蒙·阿瑟顿花了3个月的时间收集、订制了2000件拍摄使用的武器,阿瑟顿每天都对枪支进行安全性能检查,查看枪栓是否被沙土或一些废弃物卡住,以确保万无一失。安全问题是剧组最关心的问题,特效总监内尔与导演斯皮尔伯格会根据爆炸点的位置来确定演员的移动路线,花费了几个月时间探测爆炸物的安全性,并且和演员们一起演练了多次,力求确保每个人的安全 [8]
拍摄手法
为了增加真实感,斯皮尔伯格用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拍摄影片头25分钟的登陆场面。在拍摄之前根本不去想故事情节,而是在大部分时间里使用手提摄影机跟踪登陆的士兵们进行近距离拍摄。为了既忠实于整个故事,又真实反映故事所发生的那个年代,斯皮尔伯格与《辛德勒的名单》的摄影贾努兹·卡明斯基再次合作。贾努兹·卡明斯基将胶片底片进行特殊处理,淡化色彩,以达到影片中的效果。影片中另一个特殊的摄影技术是使用90°定(DIN)或者45°定(DIN)的快门,来拍摄这场登陆场面,拍摄演员们不间断的移动和枪弹横飞的惊险画面。
场景布设
布景师汤姆·桑德斯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海特费尔德一个废弃的英国空军基地,建造出一个满目疮夷、残垣断壁的法国乡村,还建造了一座小桥,这也成为整部影片最高潮的一场戏的发生地。桑德斯首先制作了这座小城的三维模型,然后他使用刻刀在模型上削刀砍去,直到模型成为千疮百孔。然后将这组遭“破坏”的模型按比例放大做成实物建筑。还利用两维模型的图纸,桑德斯又设计了隐蔽的通道和藏身处,并在实景中原样建造出来,这样可以在这些隐蔽之处从不同角度拍摄屋内与街道的战斗场面 [8]

制作发行

播报
编辑

上映信息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美国
1998年7月21日(韦斯特伍德,加州)(首映)
加拿大、美国
1998年7月24日
意大利
1998年9月3日(威尼斯电影节)
葡萄牙
1998年9月4日(首映)
墨西哥
1998年9月8日
法国
1998年9月5日(多维尔电影节)
巴西、英国、爱尔兰、冰岛、波兰、葡萄牙、土耳其
1998年9月11日
韩国
1998年9月12日
阿根廷、匈牙利、荷兰、新加坡
1998年9月17日
西班牙
1998年9月18日
芬兰
1998年9月25日
日本、中国台湾
1998年9月26日
比利时、法国
1998年9月30日
捷克共和国、德国、斯洛伐克
1998年10月8日
澳大利亚、挪威、俄罗斯、瑞典
1998年10月9日
以色列
1998年10月15日
希腊、乌拉圭
1998年10月16日
科威特
1998年10月21日
新西兰
1998年10月22日
丹麦
1998年10月23日
意大利
1998年10月30日
罗马尼亚
1998年11月6日
菲律宾
1998年11月11日
斯洛文尼亚
1998年11月12日
爱沙尼亚
1998年11月13日
澳大利亚
1998年11月19日
印度尼西亚
1998年12月5日(雅加达)
美国
1999年2月5日(重映)
冰岛
1999年2月10日(重映)
挪威
1999年3月(重映)
巴西
1999年3月5日(重映)
菲律宾
1999年3月10日(重映)
德国
1999年3月11日(重映)
哥伦比亚、英国、葡萄牙
1999年3月12日(重映)
韩国
1999年3月13日(重映)
美国
2015年2月10日(战争与记忆电影节)
日本
2016年9月24日(金泽电影节)
荷兰
2019年6月6日(重映)
(信息来源: [11]

票房信息

类别
票房(以美元为单位)
开映票房
30,576,104
美国国内票房
216,540,909
海外票房
265,300,000
全球票房
481,840,909
(信息来源: [12]

影片评价

播报
编辑
逼真写实
影片在战争场面的表现非常逼真,几乎是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战场血腥景象,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美国电影协会将其定为“极度渲染战争的暴力片”。不过许多二战老兵对影片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它是“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片中全长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被影迷、军事迷、发烧友奉为宝典,无人可出其右 [13]。(新世纪周刊》评
历史重现
《拯救大兵瑞恩》给观众一种强烈的震憾,除了是故事的情节和所要表现的荡气回肠的情感外,还有一点就是视觉的冲击。影片重现了5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让观众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壮观宏大的战争场面,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战役,血流成河的镜头,让人触目惊心,那感觉中还带有一种惶恐。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腥风血雨的战场,震撼人心 [14]。(人民网
刻画人物
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是这一部伟大的战争片,它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战争残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对普通士兵们内心人性的挖掘。战争使士兵所遭受的伤痛会留在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记忆中的深处,给他们内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在影片的强烈音响效果中,观众依然如感同身受一样真实,留给观众的是无限的深思 [14]。(人民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