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到3岁小孩子该怎样去养去教育?

关注者
69
被浏览
67,352

14 个回答

0~3 岁孩子最主要的培养目标是条件反射的训练和良好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的建立在开启早教前宝爸宝妈们应该先了解 0~3 岁婴幼儿期生长发育的特点才能因材施教

0~3 岁婴幼儿期生长发育的特点

医学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早期婴儿神经反射分为原始反射和姿势反应1~3 岁的幼儿出现的往往是直觉行动思维这是思维的初级形式思维过程是以词汇作为媒介来进行的借助于某种形式的语言完成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活动

幼儿在 1~2 岁时会产生想象的萌芽但是孩子 4 岁前的想象力还是很零散的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通过后天学习与强化形成条件反射才有利于适应自然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儿童行为培养的重要方法我就是根据这个知识在孩子处于这个年龄段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培养了她很多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生儿对光和温度的反应很敏感2~3 个月的婴儿对人脸和活动的物体感兴趣3~4 个月的婴儿开始能够辨别色彩对明亮鲜艳的色彩特别是红绿感兴趣1 岁儿童可以出现 10~15 秒的随意注意新奇鲜艳的刺激可以使 2~3 岁的儿童集中 10~20 分钟的注意力

在这里要提出心理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再认和再现

再认是当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仍然能够确认出来的能力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取决于以下条件

1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

2眼前事物与头脑中过去事物的相似程度

3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比如我们教孩子认字需要经常不断地重复让他看到这就是提高再认能力我们读书就是再认能力的体现里面学过的字再看到还可以认识

再现就是回忆把过去曾经经历而当前并非作用于我们的事物在头脑中将其映象自行呈现出来的记忆过程一般这种能力的发育要比再认迟缓一些背诵就是再现能力比如孩子不识字但是她照样可以按照家长教的儿歌背出来

认识字和能背诵是两个概念我们读报纸时不经过刻意地反复背看一遍是背不下来的但是我们拿到报纸就可以读这就是再认和再现的本质区别

再认是用眼再现是用脑在犯罪学里面辨别罪犯靠再认能力比如找几个人过来问见没见过而描述当天发生的情况靠再现能力比如描述那天下雪当时自己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了周围有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等等

0~3岁孩子的管教艺术,藏在这3处

俗话说:两三岁的孩子,狗都嫌。


商场里一言不合就撒泼打滚,弄得所有人都来围观;非要自己倒牛奶,结果洒得到处都是;拿笔到处乱画,哪哪都有他的作品……


父母最大的感受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可爱是真可爱,但管教起来,是真难管教!大多数父母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是惩罚就是骄纵,在错误的管教道路上,越走越远。


研究证明,一个孩子的人生头三年,会影响他的一生。老话说“三岁看大”,这个阶段是孩子身体、大脑、情感发育和发展的至关重要期,如果不好好管教,将会影响一辈子。




到底该如何管教0-3岁的孩子?


《0-3岁孩子的正面管教》一书给出了答案:尊重这一阶段孩子的主要特点,注重情感联结,和善而坚定地采取行动。


这本书的作者有三位,分别是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心理治疗师谢丽尔•欧文和教育咨询专家罗丝琳•安•达菲,这三位作者在儿童养育和发展问题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本书,从0-3岁孩子的阶段特征,讲到正确对待和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告诉我们,父母可以用一种既不惩罚又不骄纵的正面管教方法,帮助孩子在人生头三年打好基础。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照料孩子的人,看完都会受益终生。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书中的三个重点内容,分别是:纠正孩子行为之前,先进行情感联结;对小于3岁的孩子说“不”,行动比话语有效得多;和孩子一起玩,就是在帮助他的大脑发育。





1、纠正孩子行为之前,先进行情感联结


有些父母掌握了一些正面管教工具后,如获至宝,觉得终于有把握对付自己的小孩了,可是,当他们实践后,发现跟想象的不一样,便沮丧地认为“工具不管用”。


实际上,这些父母忽视了正面管教的背后原理,它不是用来赢得权力之争的,而是要建立在情感联结基础之上。


现实情况是,每天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让大人们筋疲力尽;而层出不穷的电子设备、游戏和电视节目,又无时不在抢夺孩子们的注意力,这种情况下,亲子沟通变得少之又少,为数不多的沟通机会里,就只剩下了学习成绩,导致亲子情感联结很薄弱。


父母用催促学习、关注成绩的方式,代替了本该挂嘴边的“爱”。而当孩子表现得厌恶学习、排斥上学时,父母又很奇怪,想不通问题出在哪。原因不是别的,就是缺少了最重要的情感联结。


那么,怎样和孩子进行情感联结?


比如,当你拎着大包小包,孩子却非要你抱,这时候,相比训斥孩子不懂事,你可以蹲下来,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跟他说:“妈妈也很想抱你,但是我们有这么多东西要拿,你能帮妈妈拿个袋子吗?”孩子多半会理解妈妈,然后想要帮助妈妈。



再比如,当动物园要关门,孩子却不想走,你可以给他一个拥抱,认可他的感受:“妈妈知道你想多玩一会儿,你现在真的很失望,可是我们该离开了。”


孩子只有先被理解,才会考虑听从意见。


情感联结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通过传递爱和接纳,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当孩子感觉到归属和自我价值,自然会做出良性行为,而不再用不良行为来寻求关注。


父母在日常的亲子互动中,除了拥抱、摸头等肢体接触和语言表达之外,给孩子讲故事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有关他们自己的故事,“你出生的那一天……”“你第一天上学的时候……”“有一次带你去动物园……”之类的故事,都能增强一个孩子的情感联结。


2、对小于3岁的孩子说“不”,行动比话语有效得多


对于3岁以前的孩子,最好是用行动说“不”,而不是用话语。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正在发展自我意识,喜欢跟父母对着干,让父母焦头烂额。



2岁的奥利弗很喜欢书,但是,妈妈发现,奥利弗正坐在那撕一本书,妈妈告诉他不要这么做,奥利弗依然在撕;3岁的迈克尔在超市里大发脾气,妈妈怎么哄都不听,他一直在哭。


这时候,懂得用行动说“不”的父母,就会把书从奥利弗手中拿开,抱他换个位置,给他一本更结实一点的纸板书;抱起发脾气的迈克尔,带回车里,等迈克尔恢复正常,再进超市试一次,如果迈克尔还是哭,就再带回车里。


在行动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和善而坚定。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大脑中负责控制情绪的前额叶部分还没发育,父母跟他们讲道理是没用的,那么既尊重又有效的办法,就是以和善、坚定且不发脾气、不唠叨的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直接抱走。


当然,和善而坚定的行动,不只表现在转移不良行为。


还表现在,比如,父母说“不能咬东西”时,可以轻轻用手罩住孩子的嘴,让他咬不到;父母说“不能打小动物”时,可以给孩子展示一下,什么叫轻轻地抚摸。总之,不要总是嘴上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实际行动远比话语有效得多。


3、和孩子一起玩,就是在帮助他的大脑发育


3岁左右的孩子,身体、大脑、情感都开始发展起来,他们需要活泼玩耍的机会,通过玩耍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所以,玩耍就是这个阶段孩子的工作。



很多父母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带着孩子东奔西跑,参加各种体操课、婴儿游泳课或者游戏小组。


但实际上,更好的方法不是别的,而是父母陪孩子一起玩,玩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玩耍过程中,与孩子建立爱的情感联结。


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通过所有的感官来学习的。


父母可以跟他们交谈,让他们在房间里、院子里和公园里随意走动、探索,帮助找到感兴趣的东西,探究他们最想学什么,花时间去发现哪些东西能让他们眼睛发亮。


这些活动,能让孩子大脑得到最佳刺激,促使大脑发育。


研究发现,那些在游戏中与父母建立了牢固情感联结的孩子们,更容易与他人相处,成长过程更轻松。


总结一下:


《0-3岁孩子的正面管教》这本书,主要写了针对0-3岁孩子的管教之道。教会父母管好0-3岁孩子的秘诀在于,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情感联结,纠正孩子时,行动比话语有效,多和孩子一起玩,实现高质量陪伴。




两三岁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萌发的时候,他们开始尝试发挥个人力量。如果在这一阶段,孩子没有情感联结,找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自我总是受挫,就会变得退缩或枯萎,无法长成最好的自己。


父母要帮助孩子,引导他们把力量用于积极方面,不是通过惩罚和骄纵,而是通过情感联结、和善而坚定的行动,以及高质量的陪伴,直到孩子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所有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梦想。有梦想不是一件坏事,但要在科学的管教方法下,耐心浇灌、精心呵护,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让他们得到接纳和尊重,他们才会茁壮成长。


第一次为人父母,当你实在不知道怎么办时,别忘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任何方法都比不上你对孩子的“爱”,发挥情感联结,用心陪伴孩子,你就是最好的父母。


——————

本文首发【有书终身成长学院】

作者杨何心,家庭教育指导师,硕士,原党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