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广东的一些媒体在书面表达时也会用粤语口语?

这种表达与受众所说的口语有区别吗?
关注者
116
被浏览
35,290

17 个回答

幫手完善了一下題幹,因為廣東的部分傳媒確實也會將粵語口語化文字作為字幕、邊欄、文章的內容呈現給受眾,包括但不僅限於以下媒體:

1. 娛樂報刊與俗稱的「八卦雜誌」,如南方聲屏報、「6週刊」、「Color可樂生活」等。

2. 主流報刊的文化欄目,如南方都市報「白話廣州」(僅限粵語投稿)、「早茶」、「漫畫」(部分)等。

3. 電視節目,以新聞評論、娛樂節目及本土自製輕喜劇為主,如「新聞日日睇」(節目名和部分字幕)、「直播廣州」(部分字幕)、「城市特搜」(部分字幕)、「粵夜粵娛樂」、「開心廿四味」(節目名和部分字幕)、「外來媳婦本地郎」(部分字幕)等。

4. 網絡自媒體及本土論壇,這類節目的製作相對寬鬆自由,流通渠道廣泛,但受眾面還是以廣東本地人為主。如56網「最耀B」、荔枝FM「尷卵尬電台」、「廣州學生網」等。

上述媒體,除粵語文化專欄、漫畫及娛樂節目外,大部分節目的大部分時段,還是採用全國絕大部分人都看得明白的中文字幕,箇中的語序語法亦與普通話的表達不無二致。

再講到香港。粵語口語化文字出現的機率稍多,如普羅市民喜聞樂見的「蘋果動新聞」、「壹週刊」、「星期八」、「東TOUTH」、黃子華戙篤笑、「高登論壇」,乃至八、九十年代大量的港產片,基本上能用口語化文字的地方,都寫上了粵語口語;更有甚者,一些荷里活或日韓進口的商業電影,在戲院公開放映時,其中文字幕也充滿了地地道道的粵語口語(去年在溫莎堡看午夜場「賤鄰50」的印象十分深刻)。

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引申到以下幾點,說明粵語口語化文字廣泛應用於各大傳媒的原因。

1. 普及性。根據Wikipedia的資料,全世界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口大約有1.2億,大部分分佈在粵語發源地廣東中西部、廣西東部,香港、澳門、東南亞以及美加、澳紐等地,可謂有華人的地方就能聽到粵語。龐大的人口基數,奠定了堅實的市場根基;將粵語口語寫出來,很多人照樣看得懂。

2. 盈利性。傳媒,尤其是電子大眾傳媒,在資本自由流動的大環境下,極其依賴廣告、推廣等經營性收入,而足夠的訂閱量又是前提與保障。上述地區,除廣西東部和東南亞部分國家稍欠發達外,皆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投其所好、同聲同氣,這份錢或許賺得更「順理成章」一些。

3. 精確性。為何上述傳媒不辭勞苦、願意配上/撰寫一些北方人看來略顯生僻又「啜核」的字,非得將粵語進行到底?嗯,「啜核」這個詞的確很「啜核」,未知這樣說非粵語區的人能否猜出其意思呢?大概是「地道之餘十分有趣又刁鑽」之意,難以用普語詞彙簡單替代。有時候,粵語口語就是那麼「啜核」,需要以排他性換回一點精確性。有見及此,新聞評論與娛樂節目中直接援引來賓、受訪人的粵語原話,最大限度地傳達其本意,自然無可厚非、見慣不怪了。

4. 親和性。常言道廣東人包容開放(儘管本人並不苟同),來自五湖四海的「老兄」抑或「黑白鬼佬」皆能安營紮寨、落地生根;而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從菲傭印傭、圍村阿婆到港督高官、外企高層,無論什麼臉孔,一開口隨時都可能是違和感爆棚的粵語。在粵港兩地,判斷是否「自己人」或有否文化認同的重要一點,即是否會聽會講粵語。試問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交往都如此講究粵語表達,媒體怎能不「接地氣」一點,好好跟進追隨呢。

至於傳媒的粵語口語化文字與我們所說的粵語口語是否對應,答案是肯定的,不過很多時候沒有用對正字罷了。

……原因就在广东话背后有一个以香港为主的文化工业,制造出大量的电影、电视和音乐,还把口头词语写进文字,透过报刊四处流布。在这个时代里头,一个语种的存活繁衍与文化工业的支撑有莫大的关系……

近来有不少老广州慨叹粤语的衰落,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子女不只上学的时候按照规定说普通话,连放学回家也还是满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无论如何就是不大愿讲广东话。听说有些孩子甚至认为讲广东话是低级的行为。于是我这帮广州朋友就打算发起挽救岭南文化的运动了。

如果让上海人听到这忧思,他们一定要哈哈大笑,骂我们老广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可不是吗?你瞧上海人一向心高气傲,自成一格,一桌人吃饭也不管在座有没有外地人,动不动就转换频道大讲上海话。而且他们还要把上海之外的人都叫做乡下人,仿佛中国虽大,唯独上海是座城。

即使如此,上海也没有一条全沪语的电台频道,更没有一个纯沪语的电视台。每天只有一小时可怜兮兮的上海话节目,他们就已经如获至宝。反观广东,粤语电台电视台样样不缺,而且声势浩大,长年把其他普通话频道压在下头。放眼全国,哪一省有这等特权?哪一地的方言有这般威风?加上香港的后方支持,广东话乃在今日中国闯出一块独特的地盘。

有的方言只能尽力保住自己的本来面目,少有顺应时代铸造的新词。广东话则不断推陈出新,一年拼出好几十个潮语潮字,充满生命力。为什么广东话那么流行,那么长青呢?原因就在广东话背后有一个以香港为主的文化工业,制造出大量的电影、电视和音乐,还把口头词语写进文字,透过报刊四处流布。在这个时代里头,一个语种的存活繁衍与文化工业的支撑有莫大的关系。

假如没有粤语播报的电视新闻,没有粤语流行歌曲和使用广东口语拟就的报纸标题;那么广东话就会少了许多操演的机会,少了一个公共流传的平台,以及某种半正式语言的地位,继而沦为私下小规模沟通的局部私房话了。

没错,广东省内有深圳这块飞地。因为移民众多,使得普通话成为主流,你坐的士,一定要说普通话,否则湖南司机就听不懂你在说什么;街边觅食,四川菜馆数量多过广东菜馆,连招牌都比人大。而珠三角内外地劳工数之不尽,也很难使粤语畅通无阻。

但在可见的未来,我们实在还用不着担心广东话会被边缘化得无影无踪。最最起码,我那些朋友的孩子仍然在说广东粗口;唔知点解,佢哋硬系觉得普通话粗口唔够劲。
opinions.sinchew.com.my

〈挽救岭南文化运动〉 梁文道

《星洲日报》 2009-07-10

补充1:

……什么是「TVB体」?根据「百度百科」的说法,它起源自两年前某内地网站论坛上的一则留言:「我找不到男朋友,大家可不可以用TVB语气安慰我一下」。然后得到了如下回覆:「发生啲咁嘅事,其实大家都唔想。感情嘅嘢,真系冇得强求。正所谓吉人自有天相,做人最紧要就系开心。系呢,你饿唔饿呀?不如我煮个面俾你食」……

有时候在中国北方接到香港打来的电话,叽哩咕噜旁若无人地谈笑一通之后,才赫然发现身边的内地朋友原来听得懂广东话,还好我没说什么太过失礼的事情。但他们为什么会听得懂广东话呢?明明是哈尔滨长大的伙子,明明是在太原出生的小姑娘。答案其实很简单,他们都是被香港流行文化奶水养大的。

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黄金年代,我们的电影、电视剧、流行曲,以及通俗小说,统一了整个华人世界。北起黑龙江,南至新加坡,粤语这门最难学的汉人语言,硬是被我们变成了通行四处的「普通话」。不会说两句,起码也得听懂三成;因为它有型有款,一句都唔识就好鬼老土啦。最令人吃惊的是,TVB剧集居然也曾有型过。

最近,内地的年轻朋友告诉我,TVB又红了,他们都爱模仿「TVB体」。什么是「TVB体」?根据「百度百科」的说法,它起源自两年前某内地网站论坛上的一则留言:「我找不到男朋友,大家可不可以用TVB语气安慰我一下」。然后得到了如下回覆:「发生啲咁嘅事,其实大家都唔想。感情嘅嘢,真系冇得强求。正所谓吉人自有天相,做人最紧要就系开心。系呢,你饿唔饿呀?不如我煮个面俾你食」。两年前的东西,如今又被翻叮出来,是因为有人找了数十张TVB电视剧的画面截图,证实「TVB专注煮面三十年,始终如一」,劲过晒啲传说中嘅日本寿司之神。于是风靡时下青年,大家都喜欢互相问候:「你饿唔饿呀?不如我煮个面俾你食」。

但在电视上说三十年的「不如我煮个面俾你食」,到底和真正煮了三十年的面不同。后者可能会被人尊为面神,是民间美食工艺不灭的香灯;前者却会变成笑话,就像童年干过的蠢事,虽不至于不堪回首,说起来却只能边说边笑。那些年,我们都追过TVB电视剧。今天它居然还在煮面。好比中学同班的小帅哥,早已老成一个秃顶凸腹的麻甩佬,但在毕业三十年的聚会大合照里还要用手在你的脑袋后头比出一双可爱的牛角。
hk.apple.nextmedia.com/

〈煮个面俾你〉 梁文道

《苹果日报》 2013-09-27

补充2:

……有这么一支活跃的方言存在,其实是普通话以及一切华文华语的幸运,因为它能带来一些新的刺激,一些不一样的语言感知。犹如一孔泉水可以活化池塘,另一套语言的影响,乃是任何语言勃发生机的重要条件。而越能吸收异语影响,以扩大自己表现能力,改变自己语言世界的,就越有可能茁壮成长;例如英语……

不只《我是歌手》,在所有大陆综艺音乐节目里头,除了国语歌曲之外,恐怕就只有粤语这一种方言能够这么堂而皇之地登台亮相。流行音乐重镇台湾这么厉害,也很少见人会在这等场合高歌台语。这就是香港的软实力了,或者至少是香港曾经拥有的软实力。

很多年前我曾在另一篇东西里谈到粤语这种方言的力量。要知道,「方言」并非严格的语言学概念,它根本是个政治产物。一种语言被确认为法定的国语之后,同一个地域之内的其他语言才被迫成了地方上的方言。而粤语,有些语言学者甚至认为它是另一种可以和北方官话区分出来的独特语系。尽管成了方言,但这套方言竟然能在过去三十年内反向影响全中国,不只生出了今天那些能听能唱广东歌的大陆歌迷,还把「埋单」、「的士」一类的词汇注入到整个华人世界的日常生活之中。

从语言生命力的角度而言,有这么一支活跃的方言存在,其实是普通话以及一切华文华语的幸运,因为它能带来一些新的刺激,一些不一样的语言感知。犹如一孔泉水可以活化池塘,另一套语言的影响,乃是任何语言勃发生机的重要条件。而越能吸收异语影响,以扩大自己表现能力,改变自己语言世界的,就越有可能茁壮成长;例如英语。

所以我对任何语言纯净运动总是怀有戒心,这些运动的发起人通常关心的不是语言,而是认同政治。大陆时不时就有这类运动,不少还招呼到了粤语身上。几年前,广电总局下令禁过「港台腔」,怕它治下的电视电台不够干净。后来,广东省又有人想把粤语驱出新闻节目,好让它变成一种没法再严肃下去的单纯生活用语。如今,香港的教育部门也蠢蠢欲动起来,试图改变港人能用粤语诵读书面中文这种独特本领(中国怕没有第二种方言可以大规模地做到这点了),彻底拉开我们在文与言之间的距离。

或许他们以为,只有普通话才能让我们变成更好更纯正的国民。却不知大胆推动和保育粤语,甚至反过来在大陆介绍粤语,也是一种「报效祖国」的方法,就像香港流行文化工业一直在做的那样,反哺出中文世界的花叶新姿。
hk.apple.nextmedia.com/

〈粤语报国〉 梁文道

《苹果日报》 201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