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科幻电影《沙丘 2》?

即日起- 4 月 8 日,点击「科幻登陆指南」,与知友一起给电影打评分、发提问、写回答、发想法,抽取《沙丘 2》精美周边!快来参与吧>>> 科幻登陆指…
关注者
809
被浏览
1,273,354

610 个回答

巨幕上很不错的穆斯林文化展示+宗教灾难片。皇帝被称为帕迪沙,会客厅叫做selamlik,帝国军队有着土耳其-波斯语或阿拉伯语血统的头衔,如Sardaukar、caid和bashar,星际殖民的要素是依靠把控香料贸易(石油),先知是马赫迪或弥赛亚,承诺的天堂是流淌河水的绿洲,正如jannah(天堂)花园萦绕着四条河流。保罗必须喝下「生命之水」以进入幻觉(alam al-mithal),成为马赫迪,一个将指导圣战的弥赛亚人物——这整个过程各个方面的语言都是苏菲主义的术语。前几天推特上甚至有着批评安雅·泰勒的宣发是在cosplay穆斯林女性。

当然,最让我惊喜的部分不是对于苏菲主义的再现,而是论述宗教殖民和伪先知的创生。伊本·赫勒敦在《历史绪论》写道:「每个时代的所有穆斯林都接受这样的观点:在时间的尽头,先知家族中将会有一个人出现,他将巩固伊斯兰教,使正义获得胜利。穆斯林将追随他,他将统治穆斯林王国,他将被称为马赫迪」。而《沙丘》在七个世纪后透过银幕,维伦纽瓦近乎用一种审慎的宗教性镜头语言,冷峻地为观众解构宗教的神圣性——你的先知是假的,你的神明不过是殖民者的刻意塑造,你如此坚信的预言是经过几个世纪的血脉杂交精心策划,他们创造出了一个携带反人类血统的畸形基因标本,这个伪先知带领你们取得的一切光荣都精确地经过了圣母姐妹会的算计。弥赛亚/马赫迪之所以有追随者,是因为你们世代都经历了信仰规训。

——————

PS:我并不认为维伦纽瓦旨在解构宗教是解读过度,别忘了维伦纽瓦在10年前就已拍过《焦土之城》这部以黎巴嫩内战为背景的中东反战片。女主娜瓦尔的情人哈瓦尔就是一名巴勒斯坦难民,是一名穆斯林教徒。俩人之间的爱情不仅从宗教上来说是被视作禁忌的家族耻辱,同时在内战背景下,也被基督教马龙派敌视。女主生下儿子后孩子被送去德蕾莎孤儿院,她则回到达日什大学继续攻读学业。娜瓦尔在内战爆发后碾转来到孤儿院,在路上经历了极端民族分子在路上射杀穆斯林难民营的小女孩,她忐忑的到达孤儿院,却发现儿子也在黎巴嫩基督徒发动的屠杀中失踪。她因此摘下十字架项链,投奔穆斯林军阀查森丁,决定向马龙派领袖复仇。娜瓦尔潜伏进该党领袖家中,伺机枪杀了他。娜瓦尔随后被当作政治犯,关押进卡发拉特监狱。维伦纽瓦很让我尊重的一点是他不拍任何虐待的镜头剥削女性,而是通过旁白叙事,侧写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果敢而坚定的女性在极端宗教主义面前,能做到的也仅仅于此。她在出狱后重新戴上十字架项链,然而宗教此时已经虚无得不再有任何意义——娜瓦尔自叙她一生都在为了爱寻找儿子,而战争重压之下的母子太渴望重逢,只能以如俄狄浦斯悲剧般的形式相见。



按照维导对契妮这个角色的改编和塑造,如果知道后来发生的事,契妮肯定会后悔为什么没有在救活保罗时直接捅死他,而是仅仅只给了一巴掌。跟保罗后来的所作所为比起来,哈克南叔侄这样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反派的人也只能算“更小的恶”,希特勒和波尔布特加起来也得尊称保罗一声“大哥”。

另外,沙丘2中文字幕的去宗教化做的很不错,false prophet(假先知/伪先知)翻译成骗子,non-believers(不信者)翻译成不相信我的人,holy war(圣战)翻译成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