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大寫的尷尬」該給蔡英文 而不是梅克爾 - 匯流新聞網

VIEWPOINT

【投書】「大寫的尷尬」該給蔡英文 而不是梅克爾
【投書】「大寫的尷尬」該給蔡英文  而不是梅克爾

雁默/自由撰稿人

論重視人權,大概無人會懷疑德國高度,律師費迪南.馮.席拉赫在他一系列的小說中,非常動人地側寫了德國對人權的堅定信念。這幾本精彩的故事,近年在台灣書市銷量不俗,讓我們開了眼界。

重視個人權利,對任何社會而言都是值得努力的方向,不過,「人權治國」的概念小覷了執政的複雜性,人權價值,更難以在國際政治裡成為標準共識,因為各國的歷史文化差異頗大,沒有任何一國有權利強制其他國家服膺本國人權標準。

舉個例子,「廢死」是眾所週知的人權價值,但台灣人至今無法接受,而且是壓倒性不贊成廢死。有任何國家能以此為由,以政治與經貿手段制裁台灣嗎?答案不言而喻。

那麼關於這幾週在國際社會掀起波濤的「港區國安法」,我們看到了什麼?

都不要再假掰了,我們看到的是人權價值被當成武器,被當成國內政爭的支點,被當成選舉提款機,被嚴重糟蹋的不是中國大陸,而是人權價值本身。

德媒的偏執與梅克爾的冷靜

德國主流媒體自去年香港事件開始至今,幾乎天天拿人權價值鞭撻北京,並配套新疆問題集中潑髒水。然而,當美國發生了佛洛伊德事件,甚至讓一般歐洲平民也有感而呼應種族人權,這些媒體卻是輕描淡寫,輕縱華盛頓,相關報導與「香港傳真」根本不成比例。

這種再明顯不過的雙標,怎麼不是糟蹋人權?

幸而,梅克爾政府拒絕隨媒體起舞,拒絕讓偏執的雙標蔓延到嚴肅的國內治理與外交政策,而這引起了德媒日益高昂的尖叫,在野黨則見獵心喜,順手就拿廉價的人權議題向執政黨丟擲,順勢墊高自己。

德媒質疑梅克爾政府未能展現捍衛人權的立場,至今拒絕強烈批評北京,於是給了一個「大寫的尷尬」譏刺梅克爾。德國防長卡倫鮑爾對此的樸質回應最為可佩: 我們知道用強烈用語很簡單,也給你們自己心裡感覺很好。但我們也知道這樣的做法會截斷所有聯繫,妨礙後續可能產生的影響。

早前,德國外長公開提醒在香港的德國公民,謹言慎行避免前往發生抗議示威的場所,遵循港府的安全指示。此言引來德媒不滿,遭酸「自我審查」,此激昂詞彙也被台媒囫圇吞棗地引用。

試問,德外長的警語,哪一句是錯的?執政者不保護自己公民,難道要鼓勵在港德人參與高風險示威,然後在異鄉坐牢?什麼時候開始,彰顯價值比保護人民更加重要了?一切只為了讓菁英自我感覺良好?

德國的立場並不模糊,其防長羅列了「三大現實」理智地分析情勢: 其一. 中國展現了沒有民主與自由卻仍能運作良好的經濟體,是世界僅有。其二. 中國仍是世界各國在處理重要問題時的重要合作夥伴,例如氣候變遷。其三. 中國仍是歐盟重要的經濟夥伴。

在此現實下,梅克爾政府主張以經濟合作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價值觀。這樣的主張在近日又得到了德國經濟部長的再度強調,他接受德媒專訪時表示,德國堅定捍衛人權,但也堅信貿易能夠促成一定程度的轉變。德經長同時也委婉表示,不是什麼話題都適合公開表態,有時此舉適得其反。

再者,德經長還強調,儘管為人權事業發聲非常重要,但是也必須要認識到,世界上很多人”並不總是和我們有著相同的觀念”,因此旨在促進穩定、減少衝突的國際合作與貿易就凸顯了重要性。

德國防長,外長到經長的公開談話,在在顯示梅克爾政府努力擺脫偏執的媒體公審,堅持為德國甚至歐盟的最大利益,不惜逆風而行的勇氣與理智。他們挑難的做,用溫和的態度應對媒體的尖酸,拒絕粗暴地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到其他國家,而不計後果。

梅克爾也讓我們開了眼界,什麼是執政高度,什麼是寬宏視野,什麼是擇善固執。

相對地,在野黨與媒體不必顧慮國家的長久利益,以及為此必須付出的代價,他們只需要在教條化的價值堡壘中,做容易的事,只顧自我感覺良好即可。

因此,我們必須對「國家機器」的負面意涵,分一點到那些自稱監督「國家機器」的公民團體上,這些不必負責的單位組織,各以自身偏狹的主張,侵蝕國家整體利益。

後果是,不只人權,我們曾經深信的新聞自由,也在被部分媒體遭到濫用而逐漸失去公信力。

德媒動輒以「香港人對德國失望」,儼然以香港代理人自居,渾然不顧支持「港區國安法」的港人,也有對人權的另一番看法。至此,人權基本教義偽善的一面昭然若揭,反倒凸顯梅克爾政府在價值議題上可貴的謹慎與理智。

而這一份理智,使得德國無須面對香港政治難民的議題,相對地,英國政府就不得不處理,而處理方式卻只接納香港富裕階級或高端勞工,「人道」不了年輕的示威群眾。那麼,德英兩國,是誰在人權議題上被扣分了呢?

突出自己偽善的,當然是英國。

政情風雲變幻,梅克爾是否能將此立場堅持到最後,尚未可知,但最起碼,此時此刻她做了一個艱難而可敬的決定。

從德國政府的態度,反觀蔡英文政府面對「港區國安法」與自己的「國安五法」態度上的曖昧,以及處理政治難民作法上的極度保守,矛盾而不入流。

蔡英文的二律背反

蔡英文,大概是全球在香港事件上獲利最豐的政客,選前,各種撐港活動與信息充斥,滿口仁義道德,選後,當必須應對香港政治難民議題時,語焉不詳 ,設立一個專案機構拖時間,明顯敷衍的表現與選前的甜言蜜語完全不相稱。

英國媒體立刻注意到台灣當局耍花槍,並直指問題核心是「接納示威者」,而非「引入有錢人」。當然,不是只有台灣對兩者大小眼,英國,澳洲亦然,這現象使得西方媒體又遇到了一堵穿不透的牆,他們希望看到的「美麗風景線」被隔在牆後。

英媒意圖抽絲剝繭地弄清楚蔡英文的香港方案,官方或側翼公民團體給的說明繞來繞去,究其實,就是無法給出已接納的示威者人數。說來說去,外媒在台灣就是無法得到一部「難民法」的具體承諾。

說穿了,現行以「港澳條例」處理,與以「難民法」處理最大的不同,就是後者需要審查辦法的細則與完整程序,缺乏彈性,前者則充滿自由心證。

結論是,真政治難民是進不了台灣的,因為這種難民通常不會(或無法)經過合法管道逃難來台。既如此,就稱不上「政治庇護」。

弔詭就在這兒,一般而言,「難民」是指外國人,但根據「港澳條例」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岸四地的人民彼此都非外國人,法理上說,也就沒有難民問題。這現象讓蔡英文政府有了藉口逃避難民法,但好笑的是,開口閉口「中國」的蔡當局,現實上也沒把陸港澳人民視為「本國人」。

換言之,陸港澳民眾到底是本國人或外國人,端視當下最有利執政黨的說法是什麼。選舉的時候是「一邊一國」,處理難民的時候是「兩岸一家」。

其實,真講人權,真想人道,還愁沒有政治術語可解決法理問題嗎?

於是,為了逃避另訂難民法,「港澳條例」必須存在,但此舉形同承認「一國兩制」仍健在,政治口水又不能一致。這種荒謬性,也只有綠營邏輯能自圓其說。

綜觀以上可知,在香港議題上,人權問題不過是相罵本,內裡
全是政治意識形態問題,也難怪馬英九調侃蔡英文自己搞個「國安五法」也是不遑多讓,還好意思批評「港區國安法」?蔡英文的回應嚅嚅囁囁,大意是說,反正有民主就可搞國安法,沒有就不能。精準翻譯是不是 —— 台灣有民主,所以可以搞威權?

正常智商無法理解以上這些二律背反式的錯亂邏輯。

梅克爾與蔡英文層次天差地別,寫在同一篇文章裡委屈了梅克爾,只能說羨慕德國人有一個理智而心存良善的領袖,在天下大亂時仍不動如山,堅持為國家的長遠利益忍受詆毀。

人權並非唯一值得重視的價值,德國政府一再提及處理氣候變遷的問題,中國的合作十分重要,等於委婉質問德媒,難道環保議題不是值得重視的價值?而德媒彷彿充耳不聞。

想一想,台灣人至今,仍搞不清楚蔡英文口中的「台灣價值」是什麼。

大寫的尷尬,應該給蔡英文。

照片來源:AEP、蔡英文臉書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為什麼大家都說本票不要亂簽?

【投書】財政部八朵花、六朵花都佷嗆辣 百姓要當心了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