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搶錢亂象——國家級研發法人淪為「接案達人」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資策會搶錢亂象——國家級研發法人淪為「接案達人」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不說我還真的不知道資策會接了這麼多案子、不說我還不知道資策會員工數量這麼多、不多我還不知道資策會每年可以賺 50 億。

資策會球員兼裁判,一手制定政策、編列預算,一手與民爭財搶標案,這個方向是不是怪怪的啊?應該要扶植台灣軟體產業發展,成為台灣軟體最強的後盾不是嗎?(責任編輯:陳君毅)

9 月 1 日資策會新組織架構終於上線,但如此就能扭轉資策會長期把持台灣軟體產業資源的亂象嗎?最新一期的《財訊》雙週刊以「資策會搶錢亂象總體檢」為題,深入解析這個國家級研發法人為何淪為與民爭利的接案達人?

八月底,富比世雜誌公布二○一七年全球科技富豪榜,美國前三大富豪分別為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以及臉書創辦人祖克柏,都是軟體產業龍頭;台灣則有三人擠進百大榜,分別為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大立光創辦人林耀英,全部來自硬體製造業。

資策會收入都靠政府,還額外接案養自己?

「攤開富豪名單你就懂了,台灣這麼多年來,經營純軟體業、有規模的企業有幾家?這就是資策會成立三十八年來的成果。」義美食品總經理、也是網擎資訊董事長高志明等不及政府改革,最近他和三十幾位科技業者籌組「台灣數位科技與政策協進會」,乾脆自己找出路,「資訊工業策進會?這麼多年他策進了什麼?」四十多年前,時任行政院長孫運璿與政務委員李國鼎確定了「科技島」的國家級戰略目標,成立兩大研發法人,賦予工研院以扶植硬體產業、資策會以扶植軟體產業的政策使命。

但四十年後,台灣軟體與資訊服務產業在哪裡?

理應作為軟體產業推手的資策會,到底為產業做了些什麼?《財訊》報導指出,資策會正忙著球員兼裁判、與民爭利、還大賺業外收入,把自己變成全台最大的「資訊公司」!

員工數超過 2000 人,資策會成為台灣最大的接案資訊公司?

本應是中立的政府智庫及產業推手,但多年來,資策會不僅沒有因為未達政策任務而被檢討,反而在諸多時空條件與有心人士的運作下,透過承攬政府包案成為台灣最大的「資訊公司」,員工人數超過一千六百多人,若再加上約聘和專案人員,總數超過兩千多人,遠超過國內所有資服廠商。

若以資策會平均每年五十億元的收入推估,其中七五%來自政府補助與委辦,這三十八年來政府在資策會身上累計砸下將近上千億元,但扶植成功的軟體案例卻是少之又少,獲利出場的,大概只有被遠傳收購的 Seednet、被韓商 Naver(LINE 母公司)收購的 Gogolook、上櫃股宇峻奧汀、磐儀科技等屈指可數的四家。

《財訊》雙週刊報導指出,資策會的自我定位失據,數十年來的歷任董事長、執行長等高層都未能有效改善,造成組織愈來愈大、人員龐雜;這些人不專注本業,反而變形成為承攬政府標案的大包商,衍生不少民怨與爭議性業務,優秀專業人員也無法適才適所。

難怪網家董事長詹宏志就曾批判,資策會對台灣網路與電子商務毫無貢獻,建議資策會應先解散。資策會董事會與執行長均為官派,但不管藍綠政府,每個科技與經濟首長都和資策會有著千絲萬縷的交集,兼任任命早已行之有年。經濟部前部長陳瑞隆在部長任內,就曾兼任資策會董事長;科技政委張進福,卸任後直接轉任資策會董事長;現任董事長郭耀煌,同時也擔任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執行祕書。更早之前,前行政院國家資訊基礎建設委員會執行祕書果芸,兩次回鍋任資策會執行長;林逢慶曾以資策會董事長的身分,兼任行政院政委;資策會執行長柯志昇,回鍋一次代理執行長,後來又擔任資策會資深專家、資策會衍生公司資拓宏宇董事長。

而兩位業界赫赫有名的前副執行長龔仁文、黃國俊,也都曾任經濟部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主任。一位業內人士觀察,政府資訊人才不足,資策會又是政府主要資訊系統的規畫者,因此一定層級以上的主管通常都會兼任各部會的資訊顧問或專家,也就能影響各部會與科技相關的政策走向與預算編列。

因此,同一批人在政府單位制定政策,甚至還審查預算、發包政府標案;到了資策會後,搖身一變,卻成了承包政府標案的專家。他們知道政府會開哪些資訊服務標案、也一定能標到含金量最高的標案,也知道怎麼做最能拿到標案。從資策會去年度決算數字看來,「業務收入」裡有七五%就來自政府,另外二三.四%的名目雖自民間委辦收入,「但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民間企業在承包政府標案後,再轉包給資策會執行。」高志明言之鑿鑿地說。

一手制定政策、編列預算,一手承接標案,資策會球員兼裁判?

而台灣採購公報也顯示,近五年資策會每年都可以拿到近百個政府標案,衍生公司資拓宏宇一年也能拿到百餘個標案,統計下來,光這兩家公司每年就吃下政府兩百多個標案,領走三十億元政府發包的專案經費

一手制定政策、編列預算,一手承接標案,明顯已是球員兼裁判的行為。近年來資策會業務愈做愈大,從軟體研發跨足行動服務乃至於數位行銷、服務創新,無所不包,不但與民爭利,也和外貿協會或商發院搶標案,單一個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就做到數百人規模,有「小資策會」之稱,相對壓縮民間企業的生存空間。

《財訊》雙週刊報導指出,資策會常用孫公司或是民間「友好」公司去標案,得標後再將部分業務分包給資策會或其衍生公司。一位軟體業者透露,政府採購法規定,規畫、設計、執行不能是同一家公司或其子公司,因此如果該系統已委由資策會做前期研究與規畫,資策會就不能再承包執行標案。但由於政府會委託資策會找審查科專計畫的學者專家,於是民間企業得標前,須先支付資策會規畫作業費;得標後,再跟資策會買研究後的技術,資策會可以再賺一次,名目就變成所謂的「民間委辦收入」,但不見得是因為資策會技術特別好,而是受制於權力關係。

此外,資策會也會使用另一種手法:委託某大學團隊做一個系統開發專案,完成後智財權歸資策會,若後續有廠商要做維護,或要找該教授合作,也要支付給資策會技術權利金;又或是將計畫最後評估部分讓資策會賺。就有廠商不滿,「產學合作應該是讓產業和學界直接合作,而不是卡一個法人從中抽佣!」但還是有為數不少的廠商甘願付規費,也樂於接受資策會「指導、輔導」,只因為「把功勞做給資策會,之後你提案或是拿政府科專計畫的機率就高很多,」一位廠商無奈表示。三十多年來看著資策會從研發法人淪為接案達人,台灣最大純軟體公司叡揚科技董事長張培鏞也很感慨。他指出,接案只要服務招標者,做出符合標案規格的系統即可,但作品很難複製到其他國家;而套裝軟體雖然研發很困難,只要產品力、行銷力夠強,就能賣到全世界各地,「明明人才濟濟,卻只挑容易的做,把老鷹養成小雞。」

近來政府全面啟動法人革新,重新釐清經濟部十六個研發法人的定位與角色,讓工研院院長仲明兼任資策會執行長。高志明曾質問資策會董事長郭耀煌,「究竟政府是要你改變資策會,還是要讓工研院改變資策會?」郭耀煌只能苦笑說:「這是上面安排的。」高志明直言,政府往往以為,讓好人才兼任就可推動整合,事實上卻讓改革者裡外不是人,顧此失彼,完全被牽制住,「上面的人用得不對,再怎麼改也沒用。」

——

《TO》補充說明,資策會成立時有其目標功能如下: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是中華民國經濟部成立的一個財團法人機構,主要是為了推動臺灣的資訊科技發展而成立,一直以來即為中華民國政府資訊通訊相關政策之智庫,對於資訊相關政策法律制定均參與極深,其研究的項目均帶有一定的官方色彩。

——

本文經合作夥伴 財訊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資策會搶錢亂象-國家級研發法人淪為接案達人 》。)

延伸閱讀

【投稿】台灣資訊化落後的元兇:資策會為何完全喪失推動台灣資訊社會前進的功能?
資策會 2018 年科技趨勢報告:台灣 AI 潛力比中國強,是喔?
【投稿】誰綁架了台灣的行動支付:原來 Apple Pay 擋到央行肥貓財路,才被阻擋在外 8 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