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台灣資訊化落後的元兇:資策會為何完全喪失推動台灣資訊社會前進的功能?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投稿】台灣資訊化落後的元兇:資策會為何完全喪失推動台灣資訊社會前進的功能?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現在你對資策會的印象是什麼?對我來說好像是開設了很多資訊類型的「課程機構」。其實資策會的功能遠遠不止於此,其實它有很多重要的使命,像是推動台灣成為資訊化社會等等。

資策會是如何失去能量、失去主要目標,甚至是被架空,而且要如何重新拿回主導權、重新發揮應該有的功能,都是本篇文章作者亟欲告訴讀者的訊息。(責任編輯:陳君毅)

文:武花魁

近幾年來常常聽到對於資策會是否應該裁撤的言論,新政府上台後也啟動一連串研發法人的改革措施,資策會改革也是其中重要的議題,從大方向來看,資策會的確需要改革,但是改革方向卻不是工研院化。資策會的設立有其獨特的使命,這個使命從現在及未來看來更有其重要性,變成另一個工研院是國家的重大損失。

當初設立資策「會」,而不是資策「院」,就定位了資策會並不是研發型法人的定位。實際上,資策會加入研發能量,也是後來發生的事情,資策會最開始設立的組織,是以推廣、教育以及國家重大資訊建設為主要業務,換句話說,資訊化社會才是資策會當初主要的設立目的及使命

這個不得不讚嘆當時李國鼎時代的先聖先賢高瞻遠矚,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可以清楚的看到整個世界從原子(Atom)組成的物質時代,朝向由位元(Bit)組成的資訊時代,這種由 A 到 B 的全面轉型,影響層面不只在科技及經濟,包括社會、教育、文化與法律等方方面面,現在全球在喊的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就是這個意思,但是以往台灣引以為傲的資訊化社會建設推手資策會在這方面的功能卻逐漸喪失?這是為什麼呢?

台灣企業如何趕上聯網時代企業管理先機? 6/16 經理人關鍵講堂解密  
https://goo.gl/VJvqm5

資策會為何逐漸失去其功能性?

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個原因是以往推動這類推動的工作需要的是溝通協調推廣等軟性技能,這類技能在那些有學問的博士眼中,都是比較沒有價值的,所以這類人才在資策會內部很難獲得重視。

第二個原因是社會上有些公協會覺得這種溝通協調推廣的工作,他們都可以做了,不需要資策會來分這些推廣的資源。可是我們檢視一下近十年來台灣資訊化社會的成果,成績單實在不怎麼樣。電子支付變成全球落後國家,分享經濟很難落實,連國人引以為傲的醫療體系在電子病歷交換上,也沒有做出應該有的亮眼成績。這些都是因為輕忽了推動一個好的資訊化社會所需的前瞻研究、法規調適、民眾接受以及國際接軌等重要環節。

試想如果資策會作趨勢研究的專家可以在十五年前看到電子支付的趨勢,鼓吹政府與民間觀念轉變,同時引進科技法律專家協助修法,再引進國際先進作法,現在台灣電子支付的場景應該會有所不同了

請注意,這裡所講的是資訊化社會,並非資訊產業,重點在於打造台灣成為全球領先的智慧島,這個與資訊產業發展是兩碼事,可是我們政府高官及專家也是常常混為一談。

建設資訊化社會的重點在於解決台灣本身的需求,提昇政府企業人民的運作效率,至於這個資訊技術或系統是不是台灣自己做的,或是這個系統未來是不是能夠變成可以賺錢的生意,不是主要思考點。

重啟資策會,推動台灣成為領先全球的資訊化社會!

發展資訊產業則是另一個思維,是從台灣本身優勢看全球市場機會,做生意是主要思考點。所以當我們說要把 ETC 輸出做生意的時候,實際上,我們要問的第一件事就是 ETC 是否有可輸出性?例如系統是否足夠模組化,便於修改、安裝、維護,系統是否支持多國語言,各國法規調適,與競爭者在成本及價格上的優勢等等,這些都不是當初 ETC 在焦頭爛額幫台灣交通部建設那個很棒的系統的時候所能考慮的,作過系統的人都清楚,作 Project 與作 Product,那是完全不同的出發點及作業模式,所以不是所有台灣作得很棒的資訊化建設項目都具有可輸出性。事實上,要變成可輸出的項目,投入的成本可能是當初建設的數倍。

基於以上,重新啟動資策會推動建設台灣成為全球領先的資訊化社會(或是換個名詞智慧島)這件事是非常值得作的任務,資策會應該至少有一半的能量作這個工作,而且是跟國發會、交通部、內政部、衛福部等部會拿經費,而不是經濟部。這也是與工研院等研發型法人最不同的特色與使命。以往民間資訊服務業者所擔心的與民爭利,其實資策會早就把建置大型資訊系統的團隊切出去成立民間公司了。現在缺乏的,是規劃前瞻應用、協助政府及民間提出好的規格以及配套落實推動的能力,這應該是資策會責無旁貸的任務

那資策會還作研發嗎?台灣的資訊軟體業應該朝向垂直利基型的方向發展,因此資策會若是要在研發上尋找定位,應該朝向資通訊科技與垂直利基領域深度結合的方向發展。

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把目前資策會以技術型研究所命名的方式改為以垂直領域的方式命名,例如智慧製造、智慧醫療、智慧農業等,這有三個好處,第一個好處是產業一看就明白,客戶很清楚,第二個好處是與技術型的研發法人區隔,作為國家研發能量與產業對接的 Last Mile,第三個好處是以行業知識為核心,是越累積越有價值的,以資通訊技術為核心,只能拼命追求最新的,那不是台灣軟體產業應該發展的方向。

最後還想提一點,資策會有許多產業推動辦公室,常常背負很多莫需有的指責與罵名。事實上這些產業推動辦公室的客戶是政府,聽政府官員的想法作事,是很自然的,有能力一點的可以與政府官員討論政策方向,給些建議,沒有能力一點的,就把政府官員的意志執行出來,辦好行政作業,但是本質上是政府說了算。

資策會要凸顯所謂獨立思考的價值,那就要花自己的錢,才能做出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實一年投一、兩千萬對於資策會不是問題,只要選定一兩個題目長期深耕作個十年,就可以發展出資策會自己的聲音,可惜這些年來,這樣的結構在資策會一直沒有被落實,所以被業者說是政府的看門狗或遮羞布,也就不足為奇了吧

現在想談數位領導,對於西方企業來說,重點就只是「轉型」;但對於台灣來說,是「升級」加上「轉型」雙重議題。面對挑戰,你的公司缺少哪些數位發展 know how?立即參與調查,掌握升級商戰策略>>https://goo.gl/cOl4Y2

——

本文經投稿作者 武花魁 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把資策會變成類似工研院的研發法人是國家的損失》。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

延伸閱讀

【投稿】公股銀行員工的告白:我的同事們,對自己快要被淘汰的事實毫無知覺

【投稿】美國軟體工程師的生活:站著開會、效率至上、事情做完就下班

【投稿】先別說 FinTech 了,你知道台灣的洗錢防治等級快連阿富汗都不如了嗎?

【效率暴增上億倍】摩根銀行用 Fintech,36 萬小時工作機器幾秒內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