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行政院前院長郝柏村30日於內湖三軍總醫院離世,享嵩壽102歲。回顧歷史,國軍史上在位最久的參謀總長、國防部長的郝柏村曾在政治生涯中掌握軍中大權,隨後更放棄軍權成為行政院長,與時任總統的李登輝建立「李郝體制」,此外,郝柏村在自傳中引用國父孫中山曾說過的話:「軍人不可干政,但軍人必須懂政治。」因為軍人是政治的原動力。

因此,郝柏村的逝世將「軍人政治」、「郝李恩怨」劃下句點。郝柏村在台灣政壇影響力多大?他和李登輝之間如何從合作到步步驚心?一起來看。(責任編輯:謝佩如)

隨著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左)的逝世,他和前總統李登輝(右)的恩怨情仇也畫下句點。(圖片來源:wikipedia, CC-Licensed)

從參謀總長當到行政院長的郝柏村,縱橫政軍的傳奇一生宛如一部近代史,今天以101歲高壽辭世,曾有過所謂「軍人干政」的批評以及和前總統李登輝的恩怨情仇,也畫下句點。

郝李政爭如同「現代杯酒釋兵權」

郝柏村是國軍史上在位最久的參謀總長,曾是一代軍事強人。1988年前總統蔣經國過世後,國民黨內分裂為繼任總統李登輝等人的「主流派」,及包括郝柏村在內的「非主流派」,盼拉下李登輝政權,最後無疾而終,是為二月政爭。

後來黨內擁戴李登輝為繼任總統,將郝柏村升為國防部長,隔一年又任命他為繼任閣揆,對照後來的發展,被形容為「現代杯酒釋兵權」。

不過,當時引起各界對「軍人干政」的撻伐,首都早報以頭版刊登「幹!反對軍人組閣」,民進黨也發起反對軍人干政大遊行,但在國民黨立法院多數的同意下就任,開啟「李郝體制」。

郝柏村上任後,以強硬作風著稱,大力整頓治安,提出六年國建,主張建設「十八個現代生活圈」,以及五輕動工、規劃六輕、核四、全民健保等,並主導財稅改革;但也曾下令所有深夜場所必須在凌晨3時前打烊,引發民眾戒嚴疑慮,不久後以「朝令有錯,夕改又何妨」為由,停止了這行政命令。

不過,一山終究容不下二虎,李登輝、郝柏村兩人逐漸產生嫌隙,李郝體制從「肝膽相照」,質變為「肝膽相鬥」。

時任立委的葉菊蘭揭露郝柏村侵犯總統的軍事統帥權,每月在行政院召集參謀總長至軍團司令等高級將領開軍事匯報。

面對輿論對郝柏村的指責,總統府並未伸出援手,時任總統府發言人邱進益轉述李登輝接見軍事將領的談話:「每一個人都應該對國家效忠」、「做任何事情不要看人,要看國家」,話雖未明說,卻像是對郝柏村的警告。

此外,李郝在人事任用上有嚴重分歧,李登輝要晉升屆齡除役的總統府參軍長蔣仲苓為一級上將,但郝柏村堅持一級上將須有重大戰功或曾出任參謀總長,堅持不副署,甚至呈請辭職,導致蔣仲苓升一級上將案,不得不收回。

李登輝後來推動修憲時,特別取消行政院長的副署權,使得總統用人再不受此限制。後來李登輝提名時任國防部長陳履安為監察院長,郝柏村事前不知情,還說是「看報紙才知道」。

1992年立法院全面改選,李登輝以建立憲政慣例為由,要求內閣總辭,但郝柏村堅持,應由國民黨中常會通過才會請辭,雙方僵持不下。

1993年國民大會閉幕時,在民進黨國代與一些國民黨主流派國代大呼下台,郝柏村高呼「中華民國萬歲,消滅台獨」,隨後宣布辭職。

之後,郝柏村槓上以李登輝為首的國民黨「主流派」,與「非主流派」的林洋港搭擋參加中華民國第九任正副總統選舉,遭國民黨開除黨籍。「林郝配」在新黨支持下以無黨籍候選人身分獲得160萬票,以14.9%得票率在四組參選人中排名第三,落選收場。

死仍是中國人!郝對中共不假辭色,至太陽花仍心繫台灣政局

太陽花學運時,年邁的他仍心繫政局,指責「這不是學運,他們攻占了立法院、行政院,這是政變,這是暴動!把過去60年來建立的民主聲譽,破壞無疑,我個人感覺非常痛心。」

2014年,郝柏村更提出「台灣的前途就是中華民國的前途,中華民國的前途由全體中國人來決定」,引發爭議。

郝柏村的統獨立場眾所皆知,他曾在香港轉機回江蘇掃墓時,面對機場嗆聲的民眾說:「我郝某人,一生一世,就是個中國人。我和李大總統不同,他在先總統面前說自己是中國人,如今不說了,我過去說,現在說,將來直到我死,我仍然說,我就是個中國人」。

郝龍斌曾提到郝柏村曾在大病一場甦醒,目光炯炯看著他說:「這輩子有三件事我要一直做下去,就是守護中華民國,發揚黃埔精神,反對台獨!」或許就是郝柏村一生最具體的寫照。

推薦閱讀

【網酸:你們要找的是華佗】邀青年嘴 KMT 還不夠,江啟臣扮孔明海選「數位諸葛亮」向 1450 宣戰

【我們是台灣!不是中國】75 %台人支持護照名改 TAIWAN 以免被誤認,台灣人厭中指數創 15 年新高

【中共滲透全球政治菁英圈】芬蘭華裔市議員遭黨開除,理由:為北京喉舌、推動中國統一台灣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郝柏村百歲傳奇出將入相 曾與非主流試圖扳倒李登輝〉。首圖來源:wikipedia, CC-Licen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