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光飲食記憶誌》新書發表 記錄關山好味緒 - 客家電視台

《電光飲食記憶誌》新書發表 記錄關山好味緒

【 陳君明 關山 】 2022-07-05

東臺灣研究會和關山鎮電光里、北藝大合作,進行電光飲食文化記憶的訪調,以「溪流、漁撈」,「山上、採集」及「聚落、節慶」三大主題,出版《食在一起:電光飲食記憶誌》,5日在關山鎮電光里舉辦新書發表會,書中特別收錄了,臺東少見的傳統粄食「假柿子」,電光里每戶居民都能收藏一本,供後代認識長輩們記憶中的味緒及故事。

活動中心旁的廚房,忙著準備電光里文健站及關懷據點,老人家們的中餐,部落的老人家這時拿出一袋,早上剛到深山裡採的黃藤,剝皮、切塊、煮湯,這道阿美族常喝的「藤心湯」,隨著村莊裡年輕人減少,取藤不易,許多人已好久沒吃到藤心湯。

關山鎮電光里民 吳正福:「(很久沒有吃藤心了嗎?),有喔!現在很多那個老人,沒有辦法去山上採,但是小孩都不在啦!」

花了3年多時間,東臺灣研究會與電光社區、北藝大合作,進行食物文化記憶訪調出版,記錄10多位居民,生命裡最懷念的傳統料理,記錄下動植物食材、生長環境、文化脈絡及料理方式,由於電光主要以阿美族及客家人為主,因此也收錄了阿美及客家的傳統飲食,輔以阿美語、客語等母語相互對照。

關山鎮電光里民 蘇文達:「大家才不會忘記,什麼內容都有在那裡面,我就覺得我不曾,我就今天第一次看到這本書。」

電光社區發展協會執行祕書 潘寶瑩:「其實每個家族當然都有每個家族的故事、味道、記憶,然後可是它都值得去記錄、收藏。」

北藝大藝術教育中心主任 王寶萱:「這真的很棒,很值得被記錄下來,而且不只是社區的孩子,甚至是外面的、臺北的,我們藝術大學的學生,都覺得對他們也有很多東西,可以讓他們學習。」

東臺灣研究會也強調,這本書記錄著,在電光這片土地遷徙居住,各族群的飲食文化記憶,而這些飲食文化,隨著環境惡化食材難尋、文化斷層、勞動力減少等因素,恐會消失在日常餐桌上,整理資料出版書籍,將有機會留下供後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