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關注這個議題】

對現代人來說,「宮廟」兩個字或許不復以往神聖,反而代表黑道、角頭勢力,甚至被懷疑為台灣毒瘤與阻礙台灣進步的絆腳石。

然而,廟宇祭祀慶典曾經是日本人深深著迷的在地文化,甚至成為許多外國觀光客熱愛一睹風采的「台灣味」,究竟宮廟是什麼時候開始變質的?(責任編輯:黃梅茹)

毓慶林, CC Licensed

文/

其實早期的臺灣宮廟慶典文化, 是神聖、莊嚴、大眾化的, 也是臺灣文化的本體。 先看看這兩支日治臺灣時期的繞境慶典影片:

  • 1930 臺南繞境

  • 1937 臺北大稻埕繞境

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 慶典就是祈求神明庇祐、全城一起歡慶。 地方的仕紳、頭人, 會以身作則誠心捐獻, 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所有的服裝、陣式、音樂、禱文、建築, 都有一定的規範。

而儀式慶典就是構成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很重要的部分, 大家看看希臘的神殿、日本的神社、泰國的佛寺、義大利的教堂、墨西哥的亡靈節、紐西 蘭的毛利舞, 人類文明本身就是從宗教信仰的儀式開始發展。

我們再來看看日本時代臺灣宮廟的建築照片:

  • 基隆媽祖廟

  • 臺北保安宮

  • 臺北劍潭寺

  • 臺北龍山寺

  • 彰化龍山寺

  • 臺南西來庵(余清芳西來庵事件後被拆除)

從這些照片, 我們可以看出當時臺灣人的信仰中心, 是莊嚴而神聖的空間場所, 是世代臺灣人傳承的文化場所。 而且根據現存臺北保安宮和鹿港龍山寺的照片看來, 以前臺灣的宮廟信仰根本不是現在這麼俗艷和扭曲, 建築都相當講究, 用色質樸、典雅、精美。

  • 現臺北大龍峒保安宮 (2003 年得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保存獎)

  • 現彰化鹿港龍山寺

當時還有專門研究推廣臺灣文化的特輯、專刊:

  • 立石鐵臣所繪

  • 《民俗臺灣》雜誌

去除掉後期變質的黑道介入、宗教斂財、情色俗化, 臺灣人的文化其實就如日本時代所看到的, 是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底蘊。

紅龜粿、石獅、竹馬、暮鼓晨鐘、臺語禱念、漢字祭文、南北管、道士、嗩吶、月琴、廟 口獻神布袋戲、歌仔戲、廟埕廣場, 這些,就是我們臺灣文化的部分底子。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時候開始變質的呢?

臺灣文化受到戰後部份去臺灣化的政策影響後開始變質。 國民政府於民國37年公布《查禁民間不良習俗辦法》, 引起當時社會譁然。 明令禁止的項目有崇拜神權迷信, 而『崇拜神權迷信』包含以下行為:

一、以卜巫、星相、巫覡﹑勘輿為業者。
二、崇奉邪教開堂惑眾者。
三、供奉淫神藉以斂財者。
四、設立社壇降鸞扶乩者。
五、舉行迎神賽會者。
六、妄造符咒、圖讖、預言,或散布此類文字、圖畫者。
七、印刷或販賣傳播迷信之書籍、傳單及圖畫者。
八、藉符咒、邪術醫治傷病者。
九、假託神權迷信,從事其他非法活動或秘密結社者。

反正只要跟臺灣本地文化連結的都要禁止, 但是禁止迎神賽會對於當時的臺灣人也不太能接受, 省諮議會臺北市黃啟旺等4名議員, 曾建議當局勿用權力嚴禁迎神賽會, 以加深官民之隔閡而動搖民眾對國家之忠誠。

一部分的仕紳頭人、知識分子被殺、流亡, 剩下的知識分子因為避免仕途、事業受影響, 也盡可能的避開主持廟務活動, 上層支持著臺灣文化的人消失了, 下層黑道、地方角頭逐漸滲入。

臺灣語言開始被視為低俗而不入流, 臺灣戲劇開始被京劇、川劇取代, 臺灣樂器也逐漸被所謂的國樂代替。 臺灣文化開始出現斷裂, 以前是全庄、全城同慶, 戰後是掌握資源的中高份子排擠、迴避、鄙視原本屬於臺灣的文化。 這也許就是鳩佔鵲巢、乞丐趕廟公, 漸漸地, 平和、莊嚴、神聖的臺灣文化變得劣質、俗艷、迷信。

我們該做的應該是重新掌握臺灣信仰文化的詮釋權, 讓這些文化恢復以往榮光。 這些文化, 是臺灣建構民族性和自我認同很重要的一部分, 《返校》、《通靈少女》都是奠基在臺灣文化之上的優秀作品:

  • 《返校》城隍廟大殿畫面

  • 《通靈少女》海報

https://www.facebook.com/TheTeenagePsychicHBO/photos/a.1623982091230620.1073741826.1623981704563992/1677031352592360/?type=1&theater

日本動畫《攻殼機動隊》甚至出現過臺灣宮廟文化的大量畫面:

這些文化, 包含臺灣漢人宮廟信仰和臺灣原住民歲時祭儀, 是我們在國際上的身份識別, 不應該被有心人士掌控話語權。

臺灣文化本身沒有錯, 有錯的是錯誤使用臺灣文化的人。

(本文經原作者 empire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Re: [問卦] 宮廟文化是不是台灣的毒瘤?〉。)

推薦閱讀

痛批歌仔戲「低俗趣味」禁唱、強迫改國語,看 40 年前國民黨如何扼殺本土文化
為什麼八點檔、霹靂布袋戲不能是文創?因為台灣人打從心底鄙視自己的本土文化
將外婆口中的歷史搬上漫畫舞台——《北投女巫》不談女巫,談當代青年與台灣認同的曖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