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超徵4500億 「天文超徵」能還稅於民?專家:關鍵在政府數字管理失靈 | 信傳媒

稅收超徵4500億 「天文超徵」能還稅於民?專家:關鍵在政府數字管理失靈

財政部

財政部日前公告今(2022)年前11月全國賦稅收入初步統計,累計實徵淨額3兆797億元,年增加3696億元或13.6%,已比全年預算數高出3554億元;財政部預估今年超徵稅收將達到4500億元,再度挑戰歷史最大超徵金額。由於「稅收超徵」數額過於龐大,是喜是憂,引起各方關注。

「稅收超徵」指的是,稅收實徵數超過預算數金額,並不代表財政有盈餘,很多人誤以為「超徵」就是政府「多收」納稅人的錢,但其實「超徵」的意義是,實際徵得的稅收比原先財政部預估的金額還要高罷了。

(更多新聞/國人一出生就扛債28萬...專家解析史上增幅最大總預算 立委憂「大國債時代」來臨

營所稅、綜所稅、營業稅超徵,貨物稅、土增稅仍短徵

攤開今年前11月的全國賦稅實徵淨額統計,其中,包括營利事業所得稅、綜合所得稅、遺產及贈與稅、期貨交易稅、營業稅、印花稅等稅目,目前實徵到的稅額已經超過全年的預算額,也就是達到超徵的情況。其中,營所稅及綜所稅分別超徵約2837億元、約910億元;營業稅也同樣超徵約805億元;不過,貨物稅、證交稅、土增稅、菸酒稅至今仍是「短徵」。

事實上,2015年總稅收超過年度預算數約1878億元,當時曾經寫下歷史上的超徵紀錄,但卻在2021年被打破,2021年總稅收超過年度預算數約4034億元,稅收超徵數創下歷史新高,沒想到如今財政部再度預估,今年超徵稅收將達到4500億元,有望再度刷新紀錄。

政大財政系教授陳國樑指出,2015年當時因財政健全方案,當年超徵稅額1878億元,創下歷史超徵數字,「當時這個數字我們財稅圈都覺得不可思議」,沒想到近兩年更是來到了「天文超徵數」,簡直是「超益求超」。

(更多新聞/2017年稅收破2兆創新高 蔡政府應該感謝張盛和?

稅收預估方法落後、官員心態保守,財稅學者認為是「超徵」主因

一般來講,實際稅收與預估稅收的誤差基本上每年都一定會有。但近幾年來,「超徵」數字不斷加大,也讓人好奇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超徵」,為什麼數字有越來越大的跡象?

陳國樑指出,很多人以為超徵跟經濟景氣有關係,實際上絕對不是,因為這幾年景氣預估並沒有很大幅的上下修正,但卻同樣造成超徵。他認為,主要原因可能在於兩個部分,一是政府對於稅收預估的方法落後、二是預估的心態上本身就偏向保守。

陳國樑表示,政府對於稅課收入的預估,多半是用預估稅收額,搭配對經濟的客觀預測與過去經驗加以調整所產生,但它並沒有透過嚴謹的計量模型去估算,僅能算是人為的估算,沒有總體計量模型、也沒有正規的預估流程;其次是,官員多半以保守的心態預估,以避免後續景氣一旦出問題,實際稅收進不來,造成短徵,「有時過度的保守,其實就是人為操弄。」

陳國樑強調,超徵現象呈現出政府數字管理的失靈,今年度賦稅預算數2兆7242億元,以財政部所估的超徵4500億元,等於超徵數占預算數高達16%,數字實在太過誇張,背後可能顯現的是,預算程序功能不彰、政府施政不效率。

(更多新聞/小英發紅包》國人平均至少揹23萬債務 哪裡來的紅利?

「天文超徵數」要還稅於民?問題是政府還在舉債

也因為超徵數字不斷創高,因此常有不少民眾質疑政府為何不退稅?更有民間團體高喊,這些政府多收的錢,等於不當得利、違法所得,是對人民財產的不當掠奪,因此應該「還稅於民」。

「超徵『還稅於民』這種說法事實上是不對的。」陳國樑認為,超徵並不代表政府就有多的錢,更重要的是,今年國內的債務有沒有增加,如果有,即便有超徵,還是顯示不夠用,自然也沒有還稅於民的討論空間。

攤開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內債)累積,從趨勢來看仍有增加的情況,2021年債務未償餘額為5兆7097億元,2022年預估債務餘額可能突破6兆元。

陳國樑舉例,假設明年要花100元,預估賺80元,剩下20元則預計舉債;但真正到了明年,發現可以多賺10元,但剩下10元還是得舉債;如果在錢已經不夠用的情況下,還要「還稅於民」的話,等於每一個還稅於民都要借款,而且借的都是下一代子孫的錢。

財政部長蘇建榮先前已表示,沒有「還稅於民」的規劃,由於總預算加特別預算還有赤字,因此稅收大於預算數,將一部分用來減少舉債或還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