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風者」順利升空!一文揭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的太空任務與使命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獵風者」順利升空!一文揭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的太空任務與使命

台灣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原訂台灣時間 10/7(六)上午,在中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搭乘法國亞利安公司的 VEGA 火箭升空,但在倒數最後一刻因監測數據微幅超標而取消。國家太空中心在 9 日(一)凌晨,宣布於台灣 10/9 上午 9:00 再次挑戰升空,如今終於成功了!

這場發射倒數,國家太空中心(TASA)都有在官方 Facebook、YouTube 上全程轉播,你有一起見證到台灣這歷史性一刻嗎?

不論你是否看了轉播,或許你會好奇這顆衛星的來頭,它究竟肩負了什麼樣使命、到外太空後的任務是什麼?《TO》彙整了獵風者衛星的小知識,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它吧!

(編按:本文於 10/9 更新發射進度)

獵風者衛星進入太空。圖片來源:取自 TASA YouTube 頻道。

獵風者衛星命名和任務有關,還能貢獻全球資料

古希臘神話中,海神波賽頓有一個小孩名為「Triton」,是指海的信使,它擁有駕馭風浪的能力。而「獵風者衛星」(Triton)的任務,就是從太空解讀海洋風浪,也因此得名。

根據 TASA ,颱風生成的關鍵資料在海面上,但海洋上無法設置觀測站捕捉,而衛星能大面積、高頻率的觀測,可補足氣象資料的缺口。目前,台灣已有「福衛七號」蒐集南北緯 50 度之間包含溫度、壓力、水氣的大氣資料,但少了風的資訊,而這正是獵風者的升空任務。

獵風者衛星示意圖。圖片來源:TASA

獵風者上頭搭載了「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能夠分析浪高、反演海面風速,為科學研究和氣象預報提供當今非常缺乏的海面風場資料,能提升颱風路徑、強降雨等預測準確度。初期,獵風者蒐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低緯度帶資料,也是劇烈天氣生成的區域。

除了貢獻與台灣人密切相關的颱風路徑資料,獵風者每日能提供近 7 萬筆數據,也能對全世界氣象觀測預報做出貢獻。

8 成以上台灣製造!獵風者將驗證台灣太空研發實力

值得注意的是,獵風者不僅能貢獻風場資料,它包含酬載儀器共有 82% 是由台灣研發製造。這是繼福衛五號之後,第 2 顆台灣自製衛星,也是第 1 顆台灣自製的氣象衛星。TASA 表示,若加上地面設備,共有超過 20 家國內研發單位及廠商參與

此外,獵風者身上有 10 項台灣自主設計製造的關鍵元件與技術。升空後,它除了執行海面風場的觀測任務,也將驗證台灣的關鍵技術。如果這些技術在太空環境運作良好,便取得了進入國際太空產業不可或缺的「飛行履歷」(flight heritage)。

根據 TASA 資料,獵風者上頭搭載的 GNSS-R 是近 10 年才興起的研究,而台灣在短時間內自行研發這項儀器,代表了台灣除了遙測衛星之外,也有研製氣象衛星的基礎能力。

◆ 延伸閱讀:Google Pixel 8、Pixel Watch 2 在台登場!台灣團隊秀給你看 AI 相機、自研晶片滿滿亮點

獵風作衛星整流罩封裝過程。圖片來源:取自 TASA
獵風者衛星搭乘的是圖中 VEGA 火箭升空。圖片來源:取自 TASA

AI 不會取代你,但懂用 AI 的人會!
訂閱《AI TOgether》趨勢週報

感謝訂閱!隨時注意信箱的最新資訊

歷經近 10 年,獵風者終於要讓「台灣製造」飛向太空

根據報導,獵風者原本是台美合作福衛七號的其中 1 顆衛星,但因計畫轉變,後來獨立成單獨的衛星計畫。

獵風者衛星從 2014 年完成初步設計、2015 年完成關鍵設計,在 2017 年開始組裝,直到去年(2022 年)組裝完成,並在今年通過審查。今年 7 月起運典禮,更由總統、行政院等人列隊歡送,運至南美洲法屬圭亞那的「圭亞那太空中心」。

獵風者歷經近 10 年的發展過程,終於在今年 10 月升空,可以說是圓了台灣的太空夢,見證了「台灣製造」飛向太空的關鍵時刻。

立即免費報名「AI Innovation Day:2024 AI 創新日」

廣達技術長暨副總經理張嘉淵&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署長呂正華,帶你看 AI 如何引領百工各業的復興!

獵風者衛星發射全程直播。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科技大觀園》TASA Facebook 1TASA Facebook 2《自由時報》總統府《遠見雜誌》。首圖來源:取自 TASA YouTube 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