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家談《貧窮的本質》! | PTT新聞
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諾貝爾經濟學家談《貧窮的本質》!

關於貧窮的成因、及擺脫貧窮的方法論,企業家們、創業者們早就給出過完全正確的答案。

而這是第一次,由經濟學家給出了學理上的科學解釋!

如果說,”思想是由思維方式決定的“,那麽,科學,就是在21世紀迭代創新中華傳統文化之際,最重要的一具“它山之石”!

(一)

來源:陳曉寒

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4日中午,2019年度諾貝爾獎項中的最後一項,諾貝爾獎經濟學獎於瑞典揭曉。

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1961年出生,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福特基金會國際經濟學教授。

2003年,他與愛人一起創建了Abdul Latif Jameel貧困行動實驗室(J-PAL)。

2009年,JPAL獲得了BBVA基金會“知識前沿”發展合作類獎。

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1972年出生,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阿卜杜勒·拉蒂夫·賈米爾扶貧與發展經濟學教授。曾是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經濟顧問。沒錯,樓上的班納吉的愛人就是迪弗洛。

邁克爾·克雷默(Michael Kremer),1964年出生,現任職於美國哈佛大學。是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麥克阿瑟獎學金和總統學院獎學金的獲得者,並被世界經濟論壇任命為全球青年領袖。

獲獎插曲——經濟學者的高冷

據說通知當事人獲獎事宜時還鬧出了不少小插曲,獎項宣布之際是美國時間凌晨,埃斯特·迪弗洛回憶稱,收到評委會電話時,自己還未睡醒,“對方念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全稱,很長的名字。”埃斯特·迪弗洛笑稱,“然後,評委會建議我喝點咖啡醒一醒,他們需要我在不久之後通過電話,接入新聞發布會,回答問題。”

同期獲獎的迪弗洛的老公班納吉當獲悉新聞發布會上只需要一名獲獎人出席就可以時,自己就扭頭回去補覺了。

而另一位獲獎人克雷默平獲獎時正在倫敦出差。他先是收到一條Skype短信,稱有位瑞典同行急著找自己,一度以為是欺詐短信,後來才發現是瑞典皇家學院發來獲獎的賀電。

這就是經濟學家們口中說的“理性人”了吧,感覺高冷的經濟學家對這些獎項沒有絲毫感覺。

獲獎原因

而他們的獲獎原因確實也非常重大,諾貝爾獎官方表示:

三位獲獎人研究的如何減貧的主題,是關乎人類命運的重要議題;

獲獎人用試驗性的研究方法來尋找可靠解決方案,包括貧困的根源是否被掩蓋,如何能夠找到更有效的減貧方法;

三位獲獎人的研究經過時間檢驗,通過乾預措施,對減貧起到了實際的效果。

貧窮的本質

《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麽擺脫不了貧窮》便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合寫的研究成果之一。

這本書已經被看成是研究“貧窮”的巔峰之作。據了解,班納吉和杜弗洛用了15年的時間踏遍了五大洲、18個國家和地區最貧窮的地方做調研,才有了這本“大成之作”,從而通過貧窮的人的生活、教育、健康等生活的多個維度來探究貧窮產生的真正原因。

他們發現處在貧窮狀態中的人和普通人在欲望、弱點以及理性的層面上,實則差別不大。

區別在於,貧困的境遇,導致窮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受限,造成許多小錯誤,並產生惡性循環,

比如在健康方面,疾病預防工作即使再便宜,窮人也還是不會去做,因為窮人往往缺乏必要的醫療和衛生知識,而且他們更關心生病以後要花多少錢來治,所以往往要等到病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才去看醫生。

而這種重視治療輕預防的態度,不僅讓他們一病回到解放前,身體也在飽受摧殘。進而影響到了下一代的身體素質,同時根據研究,身體狀況較差的孩子上學時間較短,畢業之後的薪水也相對較低,從而開始踏上父輩的老路。

貧窮,就如此循環往複無法擺脫。

同時窮人面臨的真正問題不是吃不飽飯那麽簡單,而是沒有辦法獲得全面的營養;沒有收入來源自然沒有退休計劃;不識字於是無法看懂拗口的健康保險產品;沒有社會保險、退休金、養老金,於是孩子是養老送終的唯一希望,越窮越生,惡性循環。

在《貧窮的本質》一書中,兩位用了大量實例提出了一些實用性較強的建議,尋找那些經得起檢驗的扶貧方案,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脫貧的人提供了重要指導。

願世界沒有貧窮

感謝他們對人類的所作出的貢獻,感謝經濟學獎得主進行的研究——減輕全球貧困,大大提高了人們抗擊全球貧困的能力。

我們也希望世界沒有貧窮,讓更多的人能夠擁有一個和諧幸福的生活。

同時也感謝國家,根據《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白皮書,過去40多年中國共減少貧困人口8.5億多人,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

(二)

來源:中信書院

什麽樣的人是真正的窮人呢?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貧困線。按照美國的標準來說,每天消費只能控制在99美分以下的人就是窮人。貧困人群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多,比如社會文化有貶低窮人的習慣,文學作品經常把窮人描繪成又懶又饞的人,這樣的誤解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的許多脫貧政策也是建立在誤解之上的。

本書的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他們調查了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從一系列具體的問題出發,詳細解讀了我們過去對貧窮和窮人的誤解,以及窮人在做選擇的時候會遇到的不友善,並提出了解決貧窮問題的具體辦法。

全書結構

第一部分:慈善的誤區。

第二部分:貧困群體的困境。

第三部分:應對貧窮的具體方法。

第一部分:慈善的誤區

窮人很難脫貧,主要是因為很多慈善組織的做法是建立在誤解的基礎上的,沒有考慮到窮人真正面臨的難題。我們將從饑餓、健康、教育、人口這四個方面來看窮人真正面臨的難題,以及這些難題產生的原因。

首先,很多扶貧政策,往往將貧窮和饑餓這兩個詞掛鉤,認為窮人就是吃不飽飯的人。所以,這些政策會主張直接發糧食。但是,絕大多數人窮人並不是吃不飽飯,窮人面臨的真正問題是沒有辦法獲得全面的營養。這會影響到他們下一代的智商和前途,世代無法擺脫貧窮。

其次,在健康方面,有觀點認為只要我們在貧困國家加大公共領域的投資,預防疾病,就可以讓窮人更健康。但真實的情況是,預防工作就算再便宜,窮人還是不會去做,他們隻關心生病以後要花多少錢來治。

到了治病的時候,窮人更喜歡那些要價高但只會開抗生素的醫生,而不是選擇真正有幫助的免費醫療服務。因為大多數窮人都不具備最基本的生理知識,他們聽不懂醫生的解釋,而注射抗生素會讓他們立刻感到好轉。

第三,在教育問題上,我們一直以來都有一種錯覺,認為窮人家的孩子不上學是因為沒錢。事實上,在絕大多數國家,小學、甚至初中都是免費的,但還是有很多孩子不願意上學。

窮人的孩子不上學,原因一是學校教育質量低下,老師缺席,高年級的學生還讀不懂低年級的課文,上學純粹是浪費時間。原因二是很多家長不知道教育的好處,因為教育的回報往往是在十幾年之後,這讓很多家長看不到投資的價值,同時也不想放棄孩子現在能掙到的錢。原因三是我們的學校大多以培養精英為己任,很多孩子在起步階段就因為趕不上進度而被放棄了,所以很多孩子不喜歡上學。所以,在教育問題上,光建立學校、聘用教師是遠遠不夠的。

最後,人口問題。有觀點認為人口增長會讓一個窮國變得更窮,因此,降低生育率會讓窮人的境遇變好。很多發展中國家也有相關的人口政策,但是這並沒能阻止窮人生更多的孩子。因為窮人一般都沒有社會保險、退休金、養老金,對他們而言,孩子是養老送終的唯一希望。所以,他們會越窮越生,惡性循環。

第二部分:貧困群體的困境

1.保險難

貧窮人群在生活中總是面臨很多風險,一次旱災一場暴雨,生個病出個意外,就能讓他們的生活陷於困境。但是他們很少買保險。同樣,保險公司也很少給這個群體提供服務,原因有三。

首先,他們很難對窮人進行監督。窮人有了失業保險,可能會故意不好好工作。其次,因為一般來說只有那些覺得自己有危險的人才會參保,所以保險公司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將保費定高一點,這樣一來,貧困群體就更猶豫不前。第三,保險公司很難預防那些明目張膽的欺詐行為,所以會傾向於把貧困群體排除在外。

2.貸款難

貧困群體常常缺錢,但是他們在借錢的時候,很少選擇銀行,而是直接去找高利貸。因為銀行也對這個群體很不友善。

銀行之所以不願意接待貧困群體,主要是因為他們貸款金額太小,而要做背景信息調查又要花很多錢,同時,他們違約的幾率確實比較大,銀行不願意承擔這樣的風險。

於是,貧困群體不得不轉向高利貸等非正規渠道去借款,他們的生活也經常因此被拖垮。

而現在,小額信貸機構看準了這個市場,正在試圖通過給窮人提供貸款來解決貧困問題。不過,小額信貸也面臨著一些問題,比如貸款的人少,違約率高,利率也高,而且負面新聞纏身。

3.儲蓄難

貧困群體有各種各樣存錢的辦法,比如成立互助小組,大家互相監督;將錢換成東西,為了蓋房子,掙到一毛錢就換一塊磚,等到攢夠一堵牆,就砌起來,然後再用同樣的方式攢夠剩下的三堵牆和房頂。但是,他們不喜歡去銀行存錢。

原因一,銀行的取款手續費太貴了,就比如有些地方取100塊就要收兩塊錢手續費,而利息可能只有一塊錢。這樣很不劃算。

原因二是自控力的問題。我們的大腦對現在和未來的處理方式是不同的。我們總會覺得明天的自己要比今天的自己更理性,所以我們會在今天買下我們想要的東西,卻認為明天我們就會把錢花在更合理的地方。這一點,所有人都一樣,只是對窮人而言,自控力差的危害更大些。

4.做生意難

首先,很難借到錢來擴大規模,又沒有保險,風險很大。其次,因為缺少資金,所以只能做些小生意,勉強糊口,賺不了多少錢。第三,為了應對風險,貧困群體往往會從事很多種職業,做生意的同時可能還有別的工作要做,沒有精力和願望擴大生意的規模。

第三部分:如何應對貧困

要給貧困人群提供正確的信息,讓他們做正確的事。比如讓他們知道營養的重要,比直接發糧食要好;宣講衛生健康常識,對他們的健康非常重要。

政府和慈善機構應當適當地助推,給貧困人群提供便利,比如政府補貼,銀行降低取款收費,保險公司免費給窮人提供保險。

要推動小的社會變革,減少腐敗和玩忽職守,讓對貧困人群有益的政策能夠落實下去。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改變窮人的信念。有時候,人們之所以能做成一件事,就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行。因此,對窮人而言,擁有脫貧的信念是很重要的,這會激發他們去做很多事,來讓自己擺脫貧窮。

貧窮的問題已經存在了好幾千年了,雖然政府和慈善機構都在為解決貧窮而努力,但是我們依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要消除貧窮,就必須要傾聽窮人的心聲,理解窮人的生活方式,只有基於這樣的理解,我們才能找到貧窮的原因,進而找到應對的方法。

(三)

貧窮或富裕,是個長期投資問題

作者:CakeDeCaviar

我們為何貧窮?相信很多人心裡都有這個疑問,老感覺自己擺脫不了貧困,跨越不了階級的鴻溝。尤其對年輕人來說,這種焦慮的情緒似乎更明顯。我們抱怨父母沒能創造很好的生活條件,責備自己的能力不足,導致怎麽努力都沒辦法往上流。

這本書恰恰給了我們答案——貧窮的本質在於:窮人不願意投資未來。什麽叫投資未來?也就是你對自己的人生要有長期的規劃。道理看似簡單,但很多人都不樂意去做,因為“未來”對於他們來講,太遙遠而且無法預測,各種的不穩定導致他們感到害怕。而害怕導致他們不想去承擔任何風險,所以止步於此。

現實生活中,相信大家會發現一個現象: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為什麽那些有錢人好像也沒做什麽,但是就是有錢?為什麽我天天努力搬磚,精打細算地把錢存起來,但錢也沒有變多,反而越來越少了?這到底為什麽呢?就是因為我們的“窮人思維”。

認識很多朋友,情願把錢花出去,也不願意把錢存起來,或者拿去做任何投資。他們口頭常掛一句:“船到橋頭自然直”,甚至將自己的行為美化作:活在當下,享受眼前。但有趣的是,他們並非不在意自己的未來,並非願意一直停留在這種階段。

可他們就是害怕,所以不願意犧牲一小部分的現在換取更多的未來。關於健康,他們不願意花費一點點的錢去做周年身體檢查,也不願意購買保健品,更不願意購買保險。結果呢?一到生病了,就只能動用儲蓄,嚴重者就是變賣資產或借高利貸去治病。到頭來,不僅錢沒了,健康也沒了。越是富有的國家,保險系統發展越成熟。

關於教育,他們不願意投資自己或者孩子教育,像很多時期,一些農村的人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上學,甚至逼迫孩子輟學打工賺錢,好快點養家糊口。結果呢?他們一輩子困在農村裡,為了養老而生了一大堆孩子(別忘了養兒防老的觀念怎麽來),最後孩子卻淪為工廠的打工仔打工妹。

為什麽有錢人可以越來越有錢?就是他們會“投資”!君不見,有錢人一早就為孩子配置好各種保險,安排好升學路線,從一開始就贏在起跑線上。窮人呢?他們不是沒錢,他們是一點錢都不願意花在未來那裡。

所以,窮人最大的問題就是“看”不到未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