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c de Triomphe, Wrapped》(中文:包覆凱旋門計畫)(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Official臉書)

從 9 月18 日開始,全法國人都在關注凱旋門,2021 最偉大的藝術計劃《L’Arc de Triomphe, Wrapped》(中文:凱旋門,包裹),凱旋門第一次成為一個巨大的蒙太奇藝術。

(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Official臉書)

此藝術計畫為著名藝術家雙人組保加利亞裔美籍藝術家克里斯多(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與摩洛哥裔美國藝術家珍克勞德(Jeanne-Claude Denat de Guillebon)夫妻的遺作。延續藝術家生前一貫的作風,不接收任何資金的贊助,保持創作上的自由,也不向觀眾收費,所有費用皆由 Christo & Jeanne Claude基金會,以販售個人藝術作品的所得支付。

Christo 和 Jeanne Claude 兩人以大型裝置藝術作品而聞名,他們的代表作是將人們熟知的公共建築物包覆起來。1995 年起,他們與德國政府周旋了 24 年《Wrapped Reichstag》,將整棟德國國會大廈包裹在銀色布料之下。

Christo 和 Jeanne Claude 兩人以大型裝置藝術作品而聞名,將人們熟知的公共建築物包覆起來是他們的代表作,1995 年的《Wrapped Reichstag》,與德國政府斡旋了 24 年,將整棟德國國會大廈包裹在銀色布料之下。(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Official臉書)

凱旋門正被「打包」的過程。(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Official臉書)

包裹凱旋門的過程也是人們觀賞作品的一個環節,基於法國人出名的「慢動作」,此作品完成速度之快,讓民眾跌破眼鏡。(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Official臉書)

為什麼要「包」這些東西呢?

「包裹」是 Christo 和 Jeanne Claude 創作裡很重要的行動,小至物品,大到建築、島嶼、海岸,但為何要「包」住這些東西呢?

平時人們習以為常的景物,被包裹後遮掩、隱藏了複雜的細節,卻更容易顯示最基本的形體與特徵;壯闊的建築瞬間具有柔軟、輕盈的特質。醉翁之意不在酒,藝術家「打包」作品,是希望透過「改變環境」影響人們的感知。

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 的地景藝術有個共通性:都是以「布」作為創作材料。布料具有柔軟、感性的特質,並且可以無限延伸,以大面積「暫時」改變環境。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觀眾必須親臨現場才能感受到當下的藝術,這份藝術的影響力之深遠,即使撤除藝術作品,被包覆的本體恢復原樣,人們舊地重遊仍會想起 Christo 和 Jeanne Claude 帶給他們重新看待這個環境的經歷,環境不再只是原本的環境,更具有想像力及無限延伸的可能性。

藝術家怎麼想呢?

Christo曾表示,這件作品將讓巴黎凱旋門「像個活生生的物體」,會受到風的刺激,並會反射光線。 

「就像古典雕塑一樣,我們所有的包裹項目都不是堅實的建築,它們隨風移動,它們在呼吸。」

「包裹所使用的面料非常性感迷人,就像皮膚一樣。」

「我和我的團隊認為,當你意識到這(件作品)真的是活的,當你意識到它的脆弱性和美感,會感到相當不可思議。」

Christo 曾於《紐約時報》中說:「對我而言,『美』是創作過程中涉及的所有事──包括工人、政治、溝通、建造所遇到的困難、與許多人打交道,整個過程都是『美』的一部分,我很喜歡這個過程。」

《凱旋門,包裹》的草圖(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Official臉書)

《凱旋門,包裹》裝置計劃,以 2.5 萬平方公尺的銀色可回收聚丙烯織物, 7 千公尺長的紅繩包裹,凱旋門包裹起來的日子總共 16 天(9/18–10/3)。Christo 和 Jeanne Claude的地景藝術作品,因規模相當大,展出的時間也相對短暫,作品皆使用回收材質的布料,將其覆蓋於河流、海岸、島嶼等自然環境,曾被多次質疑不環保。對此,Christo表示,他們在創作《Surrounded Islands》前不但邀請專家評估環境,也於過程中在 11 個島嶼清除了40 噸的垃圾。

(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Official臉書)

從年輕執行到老的批判者

出生保加利亞的 Christo 為逃離極權體制,在 21 歲時來到法國巴黎,與 Jeanne Claude 展開浪漫的藝術創作歲月,他們倆後來以「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為名共同創作。

早在 1961 年,德國建蓋柏林圍牆,當時的巴黎正進行對阿爾及利亞戰爭的抗議遊行,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當時的作品《Wall of Oil Barrels – The Iron Curtain》,在巴黎街道築起「鐵幕」,刻意露出油桶上的品牌商標(如SHELL、ESSO、BP) ,表達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希望透過公共藝術促進人們思考。

作品《Wall of Oil Barrels – The Iron Curtain》,在巴黎街到築起「鐵幕」,刻意露出油桶上的品牌商標(如SHELL、ESSO、BP) ,表達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希望透過公共藝術促進人們思考。(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Official臉書)

當時他們向巴黎政府申請公共藝術裝置時寫著:「這個『鐵幕』可以在街道上的公共工作期間用作路障,或將街道變成死胡同。最後,其原理可以擴展到整個區域或整個城市。」

包裹凱旋門從發想到完成,跨越半世紀

Christo 於 1960 年代到巴黎時,就在凱旋門附近租屋,當時就萌生了將最具法國代表性的地標包裹之創作構想。兩位藝術家雖在這一年間相繼過世,但卻留下了他們一心想要完成的作品。

無數的人來到凱旋門下,除了拍照打卡,也坐在凱旋門下拿起畫筆紀錄這一刻、撫摸換了新皮膚的凱旋門、調皮地拉一拉打包紅繩。兩位藝術家送給了全世界一個最浪漫的禮物。

包覆凱旋門計畫只展出 16 天,無數的人們來到凱旋門前,觀賞 2021 年最偉大的藝術作品。(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Official臉書)

人們來到凱旋門,用自己最自在的方式與作品互動。(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Official臉書)

人們來到凱旋門,用自己最自在的方式與作品互動。(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Official臉書)

Christo 和  Jeanne-Claude 的包覆凱旋門計畫,如同是送給大家一件大禮物。(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Official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