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族培養出36個皇后、36個駙馬和35個宰相? | PTT新聞
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王氏家族培養出36個皇后、36個駙馬和35個宰相?

文/趙心放

有個家族,從西漢以來,靠“六字家訓”立世,在歷史上出了36個皇后、36個駙馬和35個宰相,名人名事也不少,讓“富不過三代”的傳統觀念黯然失色。這不是在講《演義》,《二十四史》有明確記載,野史上有關這家族的逸聞更是多多。作為業餘愛好研究文史的筆者,起初也不相信這是事實,認為戲說的成份多,但作過一番系列探索後就點頭稱是了。

(一)創立“六字家訓”的是王氏始祖王吉

王吉(?—公元前48年),字子陽,琅琊皋虞(今山東省即墨市)人,從小十分勤奮好學,曾拜《韓詩》學者蔡義為師,開創《韓詩》王氏學。漢書說他兼通五經,是西漢著名的經學家。

王吉為官十分清廉勤政。在巨石暗礁密布的仕途中,由於心正身不歪,多次得以免災,辭官時毫無積蓄,僅攜帶自己的行裝離開官府,回鄉後衣食與平民百姓毫無區別。

據說是漢武帝朝的著名宰相公孫弘兩次與他不是無意而遇,而是有意而遇,分別送給他了三個字,合起來即“言宜慢、心宜善”六字。公孫弘為啥與他有意而遇呢?估摸是公孫弘通過悄然的長期觀察,認為他人正直有天份,是個可塑之才,在有意培養他吧?

王吉是個從善如流專注修身之人,用這六個字來反思自己在人生旅途上的得失,感覺受益匪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通過學習和對照檢查,不僅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覺悟,也為子孫後代走好人生之路尋覓到了一條好路子。臨終前,作為家訓傳給了子孫後代。

筆者認為,“言宜慢、心宜善”是王吉自己總結出來作為家訓流傳下來的,說靠高人指點,只是一個偽托。用偽托的原因很簡單,由於有了神秘性,避免一些現實中可能出現的麻煩。筆者管見,也有使後代們要有遂天意不可違天意的鞭策吧?

可喜的是,王吉家族的後裔們不僅遵循、而且還發揚“六字家訓”,隨著時光的流淌,比其他家族興旺發達,享有了中華歷史上第一望族的譽稱。

(二)王氏家族後裔王導成就了東晉王朝的建立

為了方便讀者清楚中國歷史的進程,筆者摘錄一段清代人編寫的《中國歷史歌》:“夏商周秦西東漢,蜀漢魏吳三國畔,漢亡於魏魏禪晉,晉遂平吳天下定,擾西晉者為五胡,天下瓜分南北隅,南為東晉居江左……”

王吉處於西漢武帝、廢帝、宣帝、元帝朝代。現在說的是西晉朝代的王導。王導少年時代就勤奮好學、很有膽識,人們稱讚他“容貌志氣,將相之器也。”西晉末年他擔任東海王司馬越的入伍和琅琊王司馬睿的司馬。

西晉瀕臨滅亡時期天下大亂。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大多數人在想方設法巴結有權有勢的人時,王導卻來個逆襲,扶持無權無勢的琅琊王司馬睿。因為王導認為琅琊王是英明之王。他為琅琊王的發展不僅殫精竭慮製訂策略,還著手進行操作。

通過一系列努力,爭取到了軍政大權,擁戴他到江東,將那裡列為建立新政權的根據地。王導的兄弟王敦的影響力在當時比琅琊王大,為了能讓更多人知道琅琊王,爭取當地人的支持,他借用兄弟聲威,在一些重要節日擁琅琊王出遊,他和兄弟幾人則騎馬跟隨在琅琊王的轎子走,讓大家知道琅琊王是王氏兄弟擁戴的新領袖。琅琊王在江東逐步有了威望,當地人紛紛前來拜見。

公元316年西晉滅亡,江東旋即宣布建立新政權,史稱東晉,琅琊王成為東晉開基皇帝。為了感謝王導,開基皇帝封他為宰相,甚至在登基之日提出“命導升禦床共坐”,封其為“仲父”,還經常說“卿,整形之蕭何也”。用現代語言釋意:王導雖然模樣不似蕭何,但水準能力能比肩蕭何。王導真格淋浴了如傾盤大雨般的皇恩喲!

此後,王導官居宰輔,總攬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國政。“王與馬,共天下”是對當時國情的真實寫照。

歷代史學家們對王導給予了充分肯定,說他在兩晉之際的多事之秋,擁立東晉抵抗外辱,華夏民族得以獨立,傳統文化得以延續。王導將王氏家族的輝煌發展到了巔峰,成為天下王姓的千古佳話。

(三)同天不同地的王祥和王覽兄弟,一個是中華孝悌榜樣,一個的後裔是舉世聞名的書法大家

王祥步入仕途後隻做到太尉、太保,比王導差得多,但他的影響力絕不亞於王導喲。他以孝悌著稱,是中國歷史上的二十四孝之一,經典故事“臥冰求鯉”,《世說新語》裡說得詳盡,在此不贅述。

看著哥哥經常受母親的虐待,父親的橫眉冷眼,同父異母的弟弟王覽求情不成後,小倆口兒就心甘情願和哥哥嫂嫂一起受罰。後母去世時,王祥為其守喪痛苦不已,面容憔悴只能靠著拐杖才能站起來。幾十年來,人們一直被他的這份孝心所感動。在言教和身教的引導下,王氏家族的後代個個德才兼備哦。

王覽的曾孫王羲之便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位。王羲之從小喜歡書法,每當別人對他寫的字品頭論足時,他不但不會怪罪,還會虛心請教。16歲那年,他被太尉郗鑒相中選為“東床快婿”,從此步入仕途。王羲之在仕途的經歷並不輝煌,趕不上他的先祖們,但他那手好字卻是代代相傳,登上了國粹之堂。公元353年的一天,王羲之與朋友飲酒賦詩時,即興寫的那篇《蘭亭集序》。有28行,324字,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被譽為“書聖”,兒子王獻之書法造詣也不同凡響,世人合稱為“二王”。

(王羲之,蘭亭序)

(四)王邦直是明代的清官和著名的律學大師

王幫直(1513—1600年),字子魚,號東溟,自幼天資聰穎,文思敏捷。他是個出名的大孝子。父親王鎬在山西臨縣任教諭期間病逝。根據當時的習俗,兒子要光著腳留著須護送父親的靈柩返鄉。為讓後人牢記父母養育之恩,一日三餐前還要上土地廟焚香報名(俗稱報廟)。王鎬在世時,為官清廉有口碑,他的很多學生知道其去世的消息後,都紛紛在路上燃香焚紙拜祭恩師,王邦直一路走一路替父親跪地叩首謝孝。頭被磕破了,腳底磨出大血泡,磨破後血水未乾又沾上土,化膿發炎,疼痛鑽心,但他用布條纏上傷口又繼續趕路,走了整整2千里路。

明代嘉靖年間,他以歲貢出任鹽山(今屬河北省)縣丞。任職期間曾“上書言事,極切時弊”,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問題歸納成十條建議,世稱《恤民十疏》,得到當朝皇帝讚賞。

由於他當官的地方是不毛之地,不僅老百姓貧窮,官府收入也十分有限。據史料記載,當時縣衙是“門窗破爛難避風,屋頂看天不避雨”。王邦直自掏腰包,變賣家鄉的田產,給衙役們補發俸祿,找來工匠修葺衙門。他清正廉潔,秉公執法,有次發現一個綽號叫“蓋天虎”的惡霸欺行霸市,強收保護費的事後,設計捉拿了“蓋天虎”,為當地除掉了一害。

後來他遭奸佞誣陷,被罷官回鄉。他獨居一小屋精心研究聲律,20年足不出戶,對廣泛收集的歷代音樂著述進行探索比較後,撰成中國古代著名的律學著作《律呂正聲》。全書共60卷。萬歷年間,翰林周如砥將該書收藏於國史館。

(五)筆者述評

王氏家族後裔們的故事多多,限於篇幅,在此不贅述。

王吉言宜慢、心宜善的“六字家訓”,粗看平淡無奇,細思卻哲理深邃,確實是為人處事的金玉良言和不二法門。年輕時,志存高遠,激情澎湃,說話表態既想爭人先也敢去為人先。言語不當、禍從口出就難以規避。三思而後言,就可以避免不少問題的發生。成年後,具備了一些學識、人脈和經濟資本,就比較心高氣傲了,對於不順自己心的事,就容易采取各種辦法去你爭我鬥,使得自己煩惱頻頻,不得安寧。想到“人之初、性本善”的傳統,自覺地從善如流,很多事放得下,自己就能心安理得。

“富不過三代”這句俗話,筆者認為對財產而言,是正確的。因為不保值增值只是消費,終究會坐吃山空。但對於人生哲理而言,若能世世代代繼承發揚光大,受益是無止境的。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四川閱讀悅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簽約作家。

《紅樓夢》裡王熙鳳不是一個合格的管理者?

孫可望與李定國同為張獻忠的養子,因何反目成仇?

清明時節說說蘇東坡的《寒食貼》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