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研究作為新南向政策的途徑

圖片來源:網路

蔡英文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希望拓展台灣在印太地區的國際關係。學者指出,台灣研究就是台灣的軟實力,應推廣到新南向政策的國家。

台灣研究作為軟實力,結合新南向政策,拓展台灣國際關係

台灣世代教育基金會的研究員葉皓勤(Marcin Jerzewski )與胡莎娜(Sana Hashmi)在外媒《外交家》(The Diplomat)投書,以〈把台灣研究帶到美國之外,就是現在〉(暫譯,Time to Take Taiwan Studies Beyond America)為題,分析台灣研究如何作為新南向政策的利器,促進台灣在印太地區的外交關係。

該文指出,台灣的相關機構在世界名校如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等,提高台灣研究的預算,吸引來自太平洋兩端的研究能量。但是,為什麼同樣的活力,沒有出現在台灣新南向政策的國家?

高等教育被視為國際上的關鍵軟實力,如果只是把台灣研究這個能促進國際關係的催化劑,瞄準於單一目標美國,稍嫌可惜。

2016 年,總統蔡英文的政府開始推行新南向政策,該政策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拓展與東南亞國家的聯繫,突破中美台的三角重圍。但即便在經濟上,台灣與印太夥伴關係有所增進,在文化上卻還有進步空間。

葉皓勤與胡莎娜提到,新南向政策所包含的 18 個國家,包括經濟結構或領土大小等背景都很不同,而就是因為它們之間有所差異,使得新南向政策能夠化為將台灣研究拓展至國際的基石。

該文以印度、印尼和澳洲為分析案例。

印度——在當地設置教育機構,吸引研究人才來台

分析指出,印度當地的東亞研究,目前都專注於中國,甚至印度外交部的第一內部智庫——當代中國研究中心(Center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也著重中國研究。這是由於印度目前的首要安全問題就是來自中國。這樣的狀況,使得印度對台灣研究興致缺缺,學者和專業人士對華語學習、高等教育以及工作機會,比起台灣,都偏愛中國。

該文建議從在當地辦設教育機構開始著手。美國和歐洲國家,都在印度當地設置智庫或文化中心,吸引學生和專業人士到他們國家。台灣則有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與清華大學合作,在印度推動一些教育機構,創辦華語教學的台灣教育中心。

印尼——用相同的多元族群背景推動台灣研究

分析指出,印尼與台灣關係匪淺。首先,台灣有許多印尼移工,根據台灣勞動部統計,到今年 2 月,共有 26 萬印尼勞工在台,佔台灣移工的 36%。

第二,印尼有很大群的中國社群,他們之中包含不同族群,這成為台灣研究的利基。中國裔的印尼人包含福建、客家、潮州與廣東等 4 大族群,但是北京推動的中國研究,大都專注於華語,而保有客家、福建文化等研究空間的台灣研究,更適合這些族群。

以族群聚落舉例而言,台灣桃園跟印尼山口洋這兩個姊妹市的輝映關係,對推動客家研究很有幫助。桃園的楊梅區是客家文化的熱區,山口洋有 70% 的人口是中國裔。基於 2010 年的《客家基本法》,台灣政府有義務推動客家文化與語言,將台灣變成「客家研究的國際中心」已經變成主流的學術與政治論述,因此應該把它納入台灣研究並予以推動,而印尼可以作為這個概念的理想基地。

澳洲:兩地留學互動,促進台灣研究機會

文章指出,作為印太地區主要的民主國家與經濟體,澳洲與鄰國保持經濟與文化層面的連結,這讓澳洲得以拓展它的亞洲知識。再加上近期北京威勢漸長,澳洲會逐漸發展對台灣的新研究興趣。

台澳的留學關係熱烈。澳洲是台灣的第 2 大留學地,去年有 1 萬 8 千個台灣留學生前往澳洲。澳洲方面,由政府推動的新可倫坡計畫(New Colombo Plan),鼓勵學生於印太地區進行研習及從事實習工作。2020 年,該計畫帶了 364 個學生來台,顯示兩地學術交流的資金與機會不是完全依賴台灣方,澳洲的台灣研究將能從此計畫開枝散葉。

將台灣研究結合新南向政策,要做要快

分析強調,目前將台灣研究重心放在美國,可以理解。第一,美國目前是台灣最重要的盟友,將來也會持續維繫。第二,在美國的台灣研究,也可能因為西方擁有較大話語權,而跟著茁壯。

但是,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風險高,而且該研究領域也逐漸飽和。新南向政策的原初目標,就是拓展台灣的外交關係,如果台灣不快利用機會,找到更多方法鞏固與新南向政策的外交關係,以及與那裡的人們連結,將會失去寶貴的機會。

推薦閱讀

美國與中國若因台灣海峽爆發戰爭,澳洲軍方官員:可能派潛艦、戰鬥機配合美軍行動

【強運解決澳洲鳥事】失聯瀕危水鳥在台南現蹤跡,鳥友:另類台灣之光,我們沒漏氣!

【中國在澳洲投資銳減】澳洲 2020 年少賺中國 16 億,6 年來投資新低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