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這本書:《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

台灣年輕人的厭世感,是一種對處於貧流層低薪生活的自我嘲諷。

這群厭世代分散在許多中小企業裡。這本書具體分析台灣中小企業的病徵,引導台灣脫離低薪問題。(責任編輯:鄒家彥)

文 /  吳承紘

找病因,台灣中小企業為何沒賺錢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以日本為例,當日本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開始面臨土地、勞工與環保成本的問題時,便在 1985 年到 1989 年外移到四小龍。不久之後四小龍的經濟成長,成本也開始上升,於是再移到更便宜的地區,這就是 1980 年代日本第一波外移。而台灣也開始在 1990 年代開始外移,走上和日本一樣的路。這就是產業「雁行理論」(flying-geese model),王健全認為是一個國家產業循環的必然過程。

1. 中小企業根本沒有感受到「需要轉型」的壓力

「但台灣最大的問題是 winner’s curse,贏家的詛咒。」王健全說,因為台灣代工業太成功了,而且有中國可以外移,所以產業不認為需要升級,等於只是延續企業的生命,或是讓應該被淘汰的產業繼續生存,「而沒有新的產業長出來,這才是最大的原因。」

王健全解釋,政府產業政策也出了問題,過去政策鼓勵製造代工,高科技代工,「因為功能性 R&D,都在鼓勵製程創新,但你有去做品牌通路的投資,於是對企業而言,首先是政府、政策鼓勵,接著外移又有補貼,過去的過度成功,讓轉型壓力未曾出現。」

在產業升級不成功,以及之後三角貿易盛行的影響之下,台灣的 GDP 成長就像美國一樣,已經和現實的人民生活脫勾,完全無法感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而中小企業就像是勝利印刷廠第二代張庭如所說的,完全不知道經濟成長到哪裡。

「因此,台灣為什麼中小企業沒賺錢,總體的數字來看,第一個就是說,我們雖然GDP 成長,但因為三角貿易的關係,以鴻海為例,雖然是出口,但在海外生產,所以GDP 跟實況還是有點落差,這是三角貿易的落差。

2. 人口沒有增加也是中小企業出問題的原因之一

第二個,其實這波經濟的成長,有點叫做外熱內冷,成長在大企業。為什麼?因為中小企業大部分都還是內需型產業,而內需型產業在台灣出了什麼問題?我們人口沒有增加,第二是可支配所得沒有增加,幾乎停滯沒有增加。所以人口沒有增加,所得也沒有增加,消費能力就會出問題,內需就會出問題。」

內需出問題,直接受到衝擊的就是大多數以內需市場為主的中小企業,比如勝利印刷廠,衰退相當明顯,也印證了王健全的分析。

3. 中小企業存亡跟觀光客數量也有關?用經濟學告訴你

第三個原因,王健全認為是減少的觀光客。雖然這並不是主流的看法,不過根據高齊民二十年飯店業的經驗,觀光客減少,的確對飯店業帶來衝擊。

「因為觀光客也是一個也是廣義的出口,等於是擴大你的內需。」王健全提到台灣消費力衰退的問題,我直覺想到林全先前接受彭博社專訪時所提到「台灣購買力高」這件事,王健全說,「不是,台灣現在是 M 型社會,你如果沒有看到這個問題就會失真。」

「我舉幾個例子,你用平均數來觀察,就會忽略 M 型社會的本質。如果把所得分成五等分,會發現最後 20% 的家庭是負儲蓄的,入不敷出。倒數第二個 20% 的家庭則是一個月存差不多兩三千塊錢,等於一年存三萬多而已,所以根本不能做什麼。如果一個家庭三四個人,一年只能存三萬多你能做什麼?所以說,其實如果你用消費能力來看的話,前 20%可能很強,但是後面 40%幾乎是入不敷出。

但是前面的是所得多,但是他的消費傾向是低的,沒有時間消費。」王健全等於間接反駁了林全的說法,「所以你現在談 M 型社會,你用平均數來看會曲解了經濟的真相。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下沉台灣的四個困境

企業沒有轉型,尤其是服務業,影響台灣薪資的程度更高。

台灣有六成就業人口在服務業,這六成當中只有10% 在高階服務業,其他的50% 都在中低階服務業,薪資當然很難提升。

王健全認為,服務業沒有轉型進行高階化,也沒有國際化,恐怕都還是在低薪中打轉。「因為百分之六十的人都在服務業嘛,年輕人幾乎七八成都在服務業嘛,所以當然薪水都很低啊!」

台灣沒有外資導致現在的低薪困境

王健全總結,「所以我才說台灣經濟面臨四個困境,一個就產業外移,一個是專上教育投資太多,第三個就是服務業沒有鬆綁,規模太小,沒有辦法做跨境的服務,最後一個是我們沒有外資。」

「外資進來之後,都會提供比較高的薪水啊。」除了台灣本地企業的營運,外資(FDI)往往也是經濟的重要指標之一。根據王健全的研究,目前台灣的外資在亞洲只超過三個國家,「哪三個?一個叫北韓,一個是巴基斯坦,一個叫孟加拉。」

王健全用手指一隻隻按下代表數字,按到中指時,他顯得相當無奈。

根據經濟部最新的統計數據,台灣自 2009 年後的 FDI 逐漸萎縮,2015 年的 FDI 只有 24 億美元,年減 14.9%,比台積電一座 12 吋晶圓廠的三十億美金還要少。而同年全世界的FDI 成長到 1.76 兆美元,大幅成長 38%,其中新加坡是台灣的 27 倍,香港則是驚人的 73 倍。台灣產業不振,法令的限制,讓外商投資的意願越來越低,也更難以帶動本地的薪資成長,以及產業的升級。

「外資不進來啊!外資不進來第一個就是市場太小,人口所得沒增加,再來就是沒有 ECFA,沒有區域整合去當大市場跳板。所以你就知道台灣有多慘。」王健全有些激動。而在內外夾擊之下,台灣企業失去轉型契機,加上政府產業政策的失準,面對全球化的競爭,二十年來台灣企業漸漸失去優勢,即使仍有優秀企業,依然無法撐起整個台灣經濟,乃至於現在的低薪困境。

主要國家外人直接投資概況
金額(億美元)

主要國家外人直接投資概況
年增率(%)

主要國家外人直接投資概況
占 GDP 比重(%)

企業向外投資只是治標不治本

因此,林宗弘在他的研究論文裡很明白地下了結論:「從台灣經濟發展與台商的興衰經驗來看,企業追求向外投資、利用規模經濟與政商關係壓低生產要素成本,只是短期求生之道,不是國家或廠商在創新與獲利方面長期領先的良方。面對全球競爭,台商並沒有走出一條活路,反而給未來的政策制定者與廠商留下較為負面的歷史教訓。」完全道盡台灣企業的痛處。

很明顯,即使企業必須負擔一部分轉型升級的責任,但政府缺乏整體的經濟戰略,導致長達二十年的薪資停滯,這點仍是難辭其咎。

因此,總統蔡英文在 2016 年的 520 就職演說中首次提到:「⋯最重要的,我要特別強調,我們的年輕人處於低薪的處境,他們的人生,動彈不得,對於未來,充滿無奈與茫然。」,並宣示「雖然我沒有辦法立刻幫所有的年輕人加薪,但是我願意承諾,新政府會立刻展開行動。」不但是首次,也是第一位總統在這樣重要的公開場合,宣示要處理青年低薪問題,絕對是歷史新頁。

然而前行政院長林全在蔡英文就職週年前夕,兩次宣稱低薪問題短期無解,等於間接否定蔡英文在就職演說的宣示。目前為止, 蔡英文針對青年就業和低薪方面的政策,只有教育部於 2016 年 12 月宣布推出的「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再也沒有其他政策或宣示出現,即使最重要的就職週年,也沒有任何公開演說。因此,蔡英文對於她所宣示的處理青年低薪問題, 過了一年是否等於宣布跳票?

青年立委如何解

許毓仁:思考基本工資可能性

雖然蔡英文看起來對這個議題似乎沒有進度,但執政與在野黨立委卻似乎動作積極。因此,除了早些時日曾採訪過的國民黨新科立委許毓仁,提出思考「basic income」(基本工資)的可能性,他也首先發難,3 月 17 日在立法院內以青年低薪議題質詢行政院長林全,是否能夠透過資源配置等方式,在未來五年內有效地提高人均所得,五年內達到在亞洲具有競爭力的薪資水平,以避免人才外流,這是林全也是第一次對青年低薪問題表態。

我似乎看到了一些希望,如果青年低薪議題能從朝野開始形成共識,並接著影響行政部門,那麼或許會有機會,至少行政機關不再迴避青年低薪議題,並開始蒐集相關的資訊進行研究,進一步影響社會正視厭世代低薪問題,而不是先入為主地扣上「草莓族」、「不爭氣」的大帽子。

因此,為了瞭解執政黨其他立法委員對於青年低薪的態度,我拜訪了以新創為主要問政領域,現年 37 歲的新科立委余宛如。

余宛如:改變「不尊重專業」的心態

余宛如的研究室內,一如她曾經經營過咖啡館的背景,明亮而開闊活潑的空間,以及年輕的助理團隊,讓這裡的氣氛與其他立委研究室顯得格外不同。由於余宛如的專業是在新創領域,因此,我把拜訪的重點放在產業轉型、新創與青年低薪議題的連結上。

余宛如認為,台灣的產業無法順利轉型,原因很多,但她觀察到的一個原因就是所謂的「文化」與「心態(mindset)」。

「台灣簡單講就是不尊重專業這件事情。當然還有很多面向的文化,這是其中一塊,第二個就是說,做生意都學人家皮毛,這種事情很多國家都會犯,可是我們要從成功的案件裡面看見到底人家是怎樣去改造。我覺得這些東西就是台灣一直都沒有的DNA。再來就是國際化。我知道很多的企業第二代,他們都很有心,也知道危機感在哪邊,可是為什麼他們失敗了?像剛剛講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就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趨勢在哪裡。」余宛如說。

除了企業本身需要有轉型的動機和要素,追根究柢,攸關產業轉型、新創以及各種政策推動的「法規鬆綁」是余宛如認為的第一要務,而法規鬆綁也是許多學者和企業主所極力推動的概念,但同時也是誤會最深的議題。

而最讓余宛如感到荒謬的則是《產業創新條例》。

《產業創新條例》在六年前上路,這六年來 fintech 成為新興產業,但支付卻遲在今年才跌跌撞撞上路,「所以我們當初的產創條例完全跟不上時代,它沒有創新的絲面。」余宛如說。

「我就舉裡面有一個很恐怖的條例,內容是要去援助因為天災人禍什麼的企業,我就想說天啊這是產業援助條例吧,怎會放在產業創新條例呢?但產業創新條例就真的這樣幹。」余宛如驚呼。

「所以你就知道,台灣從來沒有真的產業創新的思維。能夠做的第一間事情就是法規先鬆綁,再來談產業轉型,這是最低成本的。」

 

(本文書摘內容、圖片出自《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由 月熊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bryan…,CC liscened。)

台灣真的有這麼差嗎?

中研院大示警:台灣面對經濟奇蹟崩潰的時候到了——台灣這 20 年真那麼失敗?
台灣從 2000 年以後就沒進步!現在連中國也懶得恐嚇我們了
我在傳產看見台灣輸人的原因:老闆只會搞「愛拚就會贏」那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