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作者四處遊歷,到後來在海上貨船工作時,恰巧由一位菲律賓籍的長官帶領,而他也在這趟過程中,漸漸發覺台灣人在國際人才市場上,其實早已經沒有什麼「比東南亞更優秀」這件事情了,只剩下單薄的優越感在支撐我們對國際的想像……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廖秉均

上商貨船工作,是許多台灣人並不熟悉、了解的一份工作。例如許多人認為我們的生活環境很髒亂,其實並非如此──現代的貨櫃船船員的房間寬敞舒適,有許多新式貨船上的房間更如同飯店一樣,運動間、餐廳、KTV室等等應有盡有。

商船的工作亦不同於漁船,許多人問我們是不是可以在出海時順便釣魚捕魚,其實並不然──大多數的商船航行速度遠高於魚群,所以在海上行駛期間不太能夠釣魚抓魚。

我們的工作內容依照船舶性質有不同內容,按照航運業的基本分類有貨櫃船、散裝船兩種,又可依照運送貨物分為運油的油輪、運載礦砂的礦砂船、水泥船、化學船等等,而我則是在貨櫃船上實習的甲板船副實習生。

船副這個職稱很少人清楚,在商船上甲板部門除了船長、水手之外亦有船副此職位,船副的工作主要是負擔船長的管理業務(亦可分為大副、二副、三副),以及實際在駕駛台當班等工作,而我只是個實習生,面對的學習對象長官不只有台灣船員、亦有大陸及菲律賓等船員,船上像是個小聯合國,船員來自四面八方、不同國家。

菲律賓長官,顛覆我的刻板印象

這邊文章,我想從我的菲律賓長官三副開始說起:

在台灣,當我們碰見東南亞人,常有的刻板印象無非是他們是勞工階級。甚至有部分台灣人,會帶著偏見的眼光對待他們。我們願意主動接觸的外國人也常僅限於歐美人、日本人等等,卻忽略了我們地理位置其實離菲律賓及其他東南亞等地更近。

在台灣的生活環境中,我們碰到東南亞人或許不會想要去認識,但若是有個歐美人士或是日本人跟你示好,卻會開心地想要跟他們多聊聊。

在船上我也是第一次與菲律賓人接觸,並且向他學習,一起工作。

菲律賓長官告訴我,許多菲律賓人對於台灣是感念的,他們感念台灣體制對於他們的勞工普遍是友善的(我想是相對於其他勞動條件更嚴苛的國家吧),感念台灣讓他們有工作機會。

不禁想到,其實台灣的經濟有一部份也是靠他們撐起來的,但我們對於他們的不了解或是偏見,對他們是否公平。

也許跟台灣原住民一樣同屬於南島語族,生性樂觀的關係,菲律賓三副在工作期間,臉上總是帶著笑容。他常常告訴我:「你都在船上封閉的環境,更需要每天保持開心的心情,來讓自己振作。」

他也向我敘說起菲律賓的教育:菲律賓的官方語言除了菲律賓語之外,還有英文,他們對於英文的掌控能力也比普遍台灣人高。許多菲律賓高材生礙於政治發展及經濟困乏不得已去外國工作或是當勞工,菲律賓的家族之中,通常都至少有一兩個在外國工作的成員──我菲律賓三副的姊姊就在阿曼,也有親戚在沙烏地阿拉伯。

不禁想到,若是有一天菲律賓國內政局穩定下來,經濟發展順遂,近三分之一至一半在外國工作的菲律賓人回國為自己國家奮鬥努力,那麼台灣的經濟能力是否還能在未來能贏過他們?

生活技能強大、多才多藝的菲律賓人

觀察許多的菲律賓籍船員,他們工作態度仔細、會的生活技能很多,更熱愛生活上的事物。拿船上打掃的小事來說,我看見他們對於公共區域的小細節都不放過,甲板會仔仔細細拖過兩三次,連眼睛看不見的角落他們也會清理;我想起以前的經驗,我們對於公共環境的整潔,則常常是差不多就好。

此外,他們一個人還能包辦許多能力,我碰到的菲律賓船員很多都會剪頭髮、會唱歌玩樂器、喜愛畫畫、下廚烹飪料理、烤肉派對活動,有些還會自己用器具製作大型模型、針織衣服。三副告訴我,這些事務很多是他們從小就開始學習的。反觀我們對於學習,常僅限於課本上的知識。

菲律賓三副亦跟我談起東南亞各國的文化差異,以及他們如何分辨彼此,像是用英文口音及宗教信仰就能大略分辨。

此時的我才赫然發現我了解的「國際觀」好像只有東北亞的日韓、歐美及大陸,對於他們的發展甚是不清楚、也沒什麼聽說,充其量只知道新加坡在東南亞是已發展國家,對於其他國家,就只有「旅遊勝地」的印象。我們很難得去了解這些國家新一代年輕人的想法及理想、規劃,以及現在他們的發展。

國際人才市場上,台灣人早已不比東南亞朋友吃香

在東南亞現在的經濟崛起中,當我們以為別人還在我們後頭,海上商船實習後才清楚,有些東南亞的船員薪資早已比同期台灣船員高。而他們的薪資更逐年往上增加,我們則是處於停滯緩慢調升。許多歐美航運公司如今也更願意選擇在東南亞各國栽培船員。

再往更大層面看,海運界並不是上述情況的特例,其他產業相較於台灣,更願意往東南亞發展。從人才角度看,東南亞各國的年輕一代,他們的能力不一定比台灣差,有些甚至比台灣好。

我們真的更該清楚東南亞各個國家的人種、文化及發展現況,不要再僅限於對日韓大陸美國的片面理解。不妨問問身旁的朋友:「你能說出多少個東南亞國家(東協十國)。」當我們希望別人支持台灣,試想我們有去了解過他們嗎?

放向成見,在台灣的社會有著一群來台灣奮鬥的東南亞人,他們或許有些生活習慣文化差異是我們不適應的,但他們一定有著我們可以去學習的地方。跟他們多聊聊天、多互動,理解他們,或許能改變你我的許多想法及刻板印象。

【關於作者:廖秉均】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商船系畢業,在 2015 年利用學校海上半年實習期間走訪 12 個國家,望以自己的親身故事與大家分享大家不甚了解的台灣海運界發展狀況,以及一些特別的經驗,身旁結交的朋友也因為這個科系及實習期間認識了韓國華僑、大陸朋友、東南亞朋友,也想給大家帶來我這些朋友的觀點,航行其間停靠的國家,也碰到許多外國人交流有關於台灣的事務及印象。

結交朋友不分國籍不需要刻板印象,而是實際接觸才為真實,放下偏見能讓自己的交友圈國際觀更廣。

目前實習期間已到訪國家為英國、荷蘭、法國、德國、埃及、約旦、沙烏地阿拉伯、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新加坡、大陸、台灣
親身旅遊國家為韓國、日本、泰國、大陸

《關聯閱讀》

過去只看中日歐美、忘了鄰居,如今我們該如何落實「新南向政策」?
新南向?先認清事實吧──「我來自台灣」在泰國,品牌光環早已褪色
與「精通三國語言、月領3K」的嘟嘟車司機晚餐,驚覺自己是何等幸運
(本文經合作夥伴換日線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海運貨輪「跑船」實習的日子──我的菲律賓長官〉。)

延伸閱讀:

我們都是歧視共犯:用歐美眼光看世界,卻從不願意認識身邊的東南亞移工
從海倫清桃說謊看台灣人心態:批評別人很容易,但承認自己心底的歧視很困難
南向之前,你了解他們多少?東南亞不是一個整體,而是充滿多元差異的「馬賽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