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腦中風是什麼?一次了解出血性腦中風症狀、治療以及如何預防 - 康健知識庫

什麼是出血性腦中風?

出血性腦中風又稱為腦出血或腦溢血,主要是由於腦血管破裂,產生血塊壓迫腦細胞及影響供血,雖然出血性腦中風在腦中風中佔較少比例,死亡率卻明顯較高。

疾病成因多為長期高血壓高血脂導致動脈血管硬化,血管壁因此變得脆弱,一旦血壓突然升高,脆弱的血管壁即有破裂的可能;或病人本身使用抗凝血劑治療心臟病,血液較難凝固,一旦出血所造成的傷害也更為嚴重;其他少見的原因例如:血管瘤、腦瘤、動脈病變等腦部或血管的疾病所引起的腦部血管出血、酒精或藥物的濫用等,都有增高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 

出血性腦中風會根據出血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症狀,例如大腦淺層出血會出現頭痛、半側下肢或上肢無力;大腦中的枕葉出血則可能只有對側視野半盲等,如果出血的範圍太大時,病人會出現嗜睡,嚴重會有昏迷的情況。尤其出血部位在接近腦幹的橋腦時,容易波及到維持生命機能的腦幹,死亡率會大幅提升。出血性腦中風多為手術治療,內科療法主要做為輔助用途,或病人無法手術時使用。出血性腦中風重在預防,一旦發生就算痊癒也會對腦部造成一定的損傷。

出血性腦中風症狀

出血性腦中風會往往與出血部位有關,常常是腦溢血後而出現不同的症狀:

 

  1. 大腦淺層部位出血:發生緊急中風時會伴隨頭痛的症狀,同時根據不同的區域,痛的地方也會不一樣。如果是大腦中的額葉出血,則頭痛會僅止於前額;大腦中的顳葉出血,頭痛的區域會感覺在耳朵以上的區域疼痛;腦出血可藉由頭痛的反應進行推測,但頭痛並非只有出血才會引起。。大腦淺層出血的臨床症狀跟深部出血者不同,症狀通常比較屬於局部性,大腦額葉出血可能僅出現半側下肢或上肢無力;大腦左邊顳葉出血可能會引發失語症;大腦頂葉出血則可能半側身體麻木;大腦枕葉出血則可能只有對側視野半盲等。如果出血範圍太大時,病人會出現嗜睡,嚴重甚至會失去意識而昏迷。這類型的病人通常不見得會有高血壓病史,治療可不採用外科手術,只需要內科治療。
  2. 小腦部位出血:小腦掌管人體的運動與平衡,常出現的症狀有突發性的頭痛,並伴隨嚴重的運動失調、失語症、眼顫、眩暈以及嘔吐,阻塞性腦症及顱內壓上升。
  3. 橋腦部位出血:橋腦部位靠近腦幹,而腦幹是人體生命中樞,如果橋腦部位出血的時候,會危及病人性命。通常橋腦出血會造成意識突然喪失、四肢癱瘓、呼吸不規律,通常是呼吸變慢,這時候病患的瞳孔會變成針狀,伴隨有不正常的發燒,眼睛運動歪斜,此時需要進行緊急搶救。
  4. 大腦深層部位出血:大腦深層區域包括基底核、視丘、下視丘等部位,這些構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記憶功能,病人會出現短期記憶嚴重下降的狀況,引起失智的問題,同時此區也是神經傳遞訊息必經之路,如果發生出血時,病人會產生半側無力、半側麻木或對側視野半盲,噁心、嘔吐也極為常見,有時會因腫塊效應而有同側瞳孔擴大現象。

出血性腦中風治療

  1. 內科療法:使用降腦壓的藥物以及控制血壓,給予水份以維持電解質平衡等,由於現今外科手術較發達,內科療法主要做為輔助或是針對無法外科的病患使用。
  2. 外科手術:外科手術可分為傳統手術或是立體定位吸除法,傳統手術即為將腦部血塊清除的方式,而立體定位吸除法則是以一支有螺紋的抽吸器插入血塊的中心點將血塊絞碎吸出,其優點為對腦的傷害較小,缺點是不能止血,無法完全清除血塊,可能會有腦水腫的風險。

出血性腦中風保養重點

  1. 出血性中風是非常嚴重的疾病,而腦出血的病人絕大多數是由高血壓引起的,因此血壓的控制格外重要。
  2. 術後的病患由於行動不便,照護者應協助病人維持呼吸道的通暢、抽痰,並做好腸胃道、泌尿道的照顧,防止褥瘡及深部靜脈栓塞,以及後續的持續復健,並注意氣溫,因為急遽的溫度轉換也會導致腦中風復發的可能。

出血性腦中風進展

因為高血壓或高血脂等因素,導致腦中的動脈發生硬化,血管變得脆弱,一旦血壓突然升高,血管壁則可能破裂出血,並出現頭痛、臉部、手部或腿部麻木無力,尤其以單側發生為主,之後會出現意識混亂,甚至失去平衡、暈眩昏倒

出血性腦中風併發症

  1. 吸入性肺炎:腦中風病人因意識障礙,嘔吐,吞嚥困難, 可能併發吸入性肺炎,為了預防肺炎的發生,應定時為病人翻身拍背,臥床姿勢最好採取側臥或半俯臥。
  2. 褥瘡:由於腦中風病患大多喪失意識或無法自由移動身體,脊椎骨突出部分長時間接觸床面,血管容易受到壓迫就不易流通而怎阻塞,長期下來會造成組織壞死,形成褥瘡。
  3. 心臟疾病:可能會併發狹心症、心肌梗塞等心臟疾病。
  4. 水腫:長期臥床缺乏運動的患者,由於血液轉流回到心臟的速度較緩,血液中的水分向外滲漏,致使水腫。

出血性腦中風常見致病原因

  1. 高血壓:長期高血壓可導致動脈的中的血管壁肌肉層與彈性層發生結構性的退化,血管壁因此會變得脆弱。並且血壓一旦突然升高,脆弱的血管壁即有破裂的可能。高血壓是造成腦內出血的主因,通常破裂在較小的血管中,相比另外一種蜘蛛膜下腔出血,情況較為輕微。
  2. 抗凝血劑的使用:部分心臟疾病病患會使用抗凝血劑以防範心肌梗塞或阻塞性腦中風,但抗凝血劑的使用卻會增加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
  3. 其他:血管瘤、腦瘤、動脈病變或腦中硬腦膜竇與靜脈栓塞引起之腦出血、酒精或是藥物濫用等都有提高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其中血管瘤容易引起死亡率較高的蜘蛛膜下腔出血,如果體檢中發現,務必要持續追蹤病情。

出血性腦中風好發族群

  • 肥胖
  • 高血壓
  • 酗酒
  • 藥物濫用
  • 使用抗凝血劑藥物

出血性腦中風預防重點

  1. 控制血壓:高血壓導致的血管壁破裂,即為腦出血最主要的成因,因此有高血壓的病人,都應按時服藥控制血壓。
  2. 良好生活習慣:應盡量避免過大的壓力,飲食正常,避免肥胖,維持良好體態以及運動習慣。

出血性腦中風診斷方式

  1. 電腦斷層攝影:電腦斷層是最主要診斷出血性腦中風的方法,可用於觀察血塊的大小及形狀,且能排除其他病因。
  2. 血管攝影:血管攝影是當電腦斷層攝影顯示血塊位置異常時,例如血管瘤或是動靜脈的血塊等,則血管攝影可達到輔助診斷的功效。

出血性腦中風就醫提醒

初期就醫階段,病人和家屬應該知道:

  • 對於病人的症狀,醫師認為的診斷是?
  • 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 出血性中風是怎麼得到的?
  • 治療方法有哪些可選擇?不治療會怎麼樣?
  • 出血性中風還會繼續惡化?會對身體造成那些問題?
  • 生活需要注意那些事情?需要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
  • 何時要複診或進一步檢查?

 

已經確診出血性中風,照顧者應該知道:

  • 有那些症狀平常要注意?
  • 需要長期服藥?未來有機會減少藥量或停藥?
  • 藥物副作用是什麼?服藥要注意哪些事?
  • 需要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
  • 下一次複診或追蹤是什麼時候?

看診科別

請注意,並沒有任何一種或一組方法適用於所有病人,一般表格內建議的治療方法並非絕對不變, 請您務必與醫師充分討論。

康健文章

常見問題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