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於永康商圈的茶空間「萃釅」,於今年五月開幕。圖片來源:萃釅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在台北市飆高溫39度的難耐午後,捷運東門站出口後方巷弄間的一家茶館,卻透露出無比舒適的氛圍。這裡屬於永康商圈的一部分,卻沒有鬧區的吵雜,反而多了一股靜謐。

按了電鈴,女主人穿過庭院前來開門,優雅地將訪客帶進典雅的茶空間。「您好,讓您久等了。」清脆、帶著自信的聲音,與茶館的風格相輔相成, 26 歲的張舒涵經營這家店不到三個月,卻完全感覺不出生澀,大方地向客人介紹店內的特色。

茶空間「萃釅」庭院空間。圖片來源:萃釅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舒涵的老家在南投,家中世代經營茶產業,曾祖父和祖父皆為茶農,父親則開了一家茶莊,而她的「茶空間」又跟父親的傳統茶行,有著不一樣的獨特味道。

「我認為『轉型』仍然要有文化的根基,我希望能留下那股人情味。」舒涵邊擺上菜單邊說,語氣中帶著一股不可小覷的決心。「我要把來店裡的客人都照顧得很好。」

低頭仔細一看茶單,這是一份按照發酵程度、用顏色區分的茶品列表,讓人剎那間以為自己來到西洋咖啡廳,而不論是茶單還是店內裝潢,都採用簡單、低調、乾淨的樣貌,極其貼近現代年輕人的生活品味。

「通常當你進去一間傳統茶行,老闆會很親切的奉茶、沖泡茶、話家常,讓你喝完茶、深刻了解後,再來選購茶葉。不過,我看到現在的年輕人,相較於過去的模式,更習慣看Menu、像西餐一樣一人一份進行消費。因此,我的店,想要朝這樣的模式發展。」舒涵緩緩說起她觀察到的現象。從小就在茶莊長大的她,比一般人清楚都市消費者的習慣,也更能敏銳察覺「茶」和「人」之間的情感變化。

採取簡約風格設計的茶空間,讓民眾品茶沒有壓力。圖片來源:萃釅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不過,大學時代在美國留學的舒涵,沒有想過有一天會「繼承家業」,甚至當初還選擇了與茶產業根本沒有任何關係的心理系就讀。也不知道是巧合,還是上天冥冥之中早有安排,舒涵的美國室友竟是促使她走上「茶」這條道路的開端。

「我的室友超愛喝茶!」舒涵笑著回憶這段往事,「每次回台灣,我媽都會把我的行李箱塞滿茶葉,才放我出國,有一天,我室友不小心發現了,就要我每天泡茶給她喝,作為交換她會幫我打掃做飯。這麼划算的交易,我當然立刻答應!」

張舒涵是專業侍茶師。圖片來源:張舒涵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在茶香中長大的她,此刻,「茶」不再只是水或飲料,從幫室友泡茶開始,舒涵回頭省視自己的文化。如今,對各種茶的特色朗朗上口的她,泡茶的技術也早已進化,是一位專業的「侍茶師」。

「餐廳裡會有『說菜』服務,我們這裡也會有一段介紹茶的過程,告訴客人產區是哪裡、特色是什麼、製作方式是什麼,以及你可能會喝到什麼樣子的風味。」隨著金黃剔透的茶水倒入精巧的瓷器,侍茶師用清晰的口吻開始介紹:「這是來自阿里山有機茶區的蜜香烏龍,它會帶有綿密的水蜜桃香和蜂蜜香,尾韻有微弱的腰果甜…。」

圖為侍茶師倒茶示意圖。圖片來源:萃釅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目前台灣並沒有統一的侍茶師證照考試單位,而是由各個私人茶學院進行訓練,但要完成一整套訓練課程並不容易,除了要學習茶的種類、製作方式,還要知道怎麼管理茶園、處理病蟲害問題,甚至連產品如何包裝,都得親自上陣。舒涵在完成大學學業後,就一股腦兒投入這些訓練,不僅考取泡茶師證照,也通過行政院茶改場的國家級評茶師檢定,並誤打誤撞進入餐廳,正式開啟侍茶師的生涯。

「我畢業後沒有很確定自己要做哪種行業,但不知道為什麼,就很直覺的跑去研究『茶』。」說到這,舒涵自己也覺得有趣,或許對她來說,能看到自己珍愛的「茶」帶給他人喜悅,是人生最大的成就感。

「『茶品管理』是侍茶師的職責,但在服務貴賓時,最重要的卻不是品茶能力,而是能夠體察他們想要什麼。」為了更了解客人的喜好,舒涵最喜歡用聊天的方式引導賓客嘗試不同的口味,店內的設計也運用許多巧思,營造溫馨、具有隱私的場域。

萃釅設計出具有隱私的類包廂空間,供不同需求的客人做選擇。圖片來源:梁雁攝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台灣茶具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民眾喝茶的方式也逐漸改變,過去年輕人幾乎只會在家跟長輩一起泡茶,近年卻開展新的風氣、躍身於餐廳,甚至發展出「茶餐」的概念。

張舒涵的茶空間時常會與餐廳合作,提供專業的侍茶服務。圖片來源:萃釅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餐』跟『飲』或是所謂的『飲食文化』,都在暗示『吃的』跟『喝的』密不可分,而每一款『茶餐』搭配都有其特色及意義。」舒涵的茶館和侍茶師團隊,目前就有跟餐廳進行合作,提供用餐者更高品質的茶餐體驗,「你先品飲一口冷泡紅玉紅茶,感受到其中的甜糖香,和鰹魚小塔開胃菜一起享用後,茶特有的薄荷和肉桂香就更加突出,增加了料理香氣的層次。」

從舒涵情感豐富又不失活潑的語調中,彷彿我們的唇齒之間,也正品味著台灣茶和料理相搭的美好滋味。不過,比起茶餐盛宴,舒涵的目標其實很簡單,就是要讓年輕人願意坐下來喝杯茶。

「年輕人會覺得咖啡是從歐美來的、很時尚,但茶其實並不輸咖啡呀!所以我就用一點咖啡廳的概念帶到這個茶空間裡,剛好這裡是東門商圈,如果能成為外國遊客了解『茶』的平台,我也是覺得不錯,但我更希望能培養在地客人,讓更多台灣人重新愛上喝茶。」

傳統產業之於轉型創新,年長世代之於年輕族群,熱鬧市區之於靜謐茶廳,外國遊客之於在地文化,這些,都在張舒涵緩緩倒出的茶湯中,柔和且溫暖地混合。在台灣,傳統產業轉型是一條艱難的道路,但這位年輕女孩的眼裡,卻閃耀著不會輕易放棄的光芒。如今,台灣這塊寶島非常需要年輕人這股堅定和熱忱,才更有辦法在新舊之間激盪出嶄新的火花,而張舒涵之於台灣茶,正是扮演這樣的角色。

下一篇報導,《報橘 BuzzOrange》將帶讀者了解「茶餐」的奧秘,究竟什麼餐點該配哪種台灣茶呢?「以餐佐茶」能成為新的品茶潮流嗎?

推薦閱讀

【報橘專訪】西進的代價:當中國商人偷走「珍奶秘方」,台灣手搖業者能用「在地特色」打出一片天嗎?

「你怎麼喝出來是越南,還是台灣的?」—— 2 技術讓茶農用越南成本,打造出台灣滋味

陸客驟減並不影響日月潭紅茶商機——因為最愛這些茶葉的是日本遊客!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萃釅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