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20歲了!當年只是個副產品,如何在20年後成為「有錢不賺」的網路奇蹟?|數位時代 BusinessNext
維基百科20歲了!當年只是個副產品,如何在20年後成為「有錢不賺」的網路奇蹟?
維基百科20歲了!當年只是個副產品,如何在20年後成為「有錢不賺」的網路奇蹟?

維基百科創辦人Jimmy Wales從來沒想過的是,他一手打造的知識理想國竟然成為21世紀的第一個奇蹟。1月15日,維基百科迎來20歲的生日。近30萬名「 維基人(Wikipedians) 」每天自願獻出時間撰寫、編輯、查究、刪改,這本最大的線上百科全書每分每秒都在被書寫、擦除,或是重建。只要你點擊詞目頁面上的「編輯」,就能從「讀者」變成「編者」。

Wikipedia
圖/ shutterstock

Wales賦予維基百科的使命是「 the free encyclopedia 」——它是一本「自由的百科全書」,也是一本「免費的百科全書」。它始終保持著「對所有人免費」的承諾,沒有資方與廣告,維基百科的收入來自慈善撥款和用戶資助。去年,維基百科籌集到1.2億美元的「善款」,其中85%以上來自於個人的捐獻。

截至2021年初,數百種語言的維基百科條目數量已達到5,500萬。目前,維基百科已是全球造訪量第十三大的網站,排在Netflix和Instagram之前。如今,它儼然是網路上如「基礎設施」一般的存在。在假新聞和陰謀論充斥社群平台的當下,追求中立、可信度的維基百科更是訊息風暴中心的寧靜一隅,人們在裡面能尋得知識的庇護。

wikipedia
圖/ 極客公園

但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最一開始,維基百科只是一個「副產品」。

引入Wiki模式,孕成草根主義的網路奇蹟

2000年,Jimmy Wales和Larry Sanger創建「 Nupedia 」,目的是為了讓各領域的專家撰寫內容並交給同行來評審,最終讓Nupedia成為媲美專業百科全書的存在。但Nupedia的發展過於緩慢,一年過去,只有21篇文章通過審核。創辦人們提議為陷入瓶頸的Nupedia引入一種叫「 Wiki 」的模式。

「Wiki」指的是 一種超文本系統,它能讓特定群體裡的每一個人瀏覽、創建、修改文本,且對不同版本系統進行有效的控制管理,保留下所有的修改記錄。 不過,參與營運的專家們擔心UGC內容會大量破壞訊息的完整性和可信度,大多不贊同引入「人人參與編輯」的模式。

但是,擁抱草根專業主義的奇蹟並沒有被扼殺。這個被認為是Nupedia的補充性工具,改名為——「 Wikipedia 」,並在幾天後就上線了。二十年來,它的確如Wales所希冀的,成為一個「每個人都能免費獲得全人類知識的世界」。

若當時維基百科沒有被創立,恐怕在今日碎片化、商業化的網路世界裡,它根本無法誕生。 」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執行長Katherine Maher曾說道。正因如此,維基百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奇蹟。

wikipedia
圖/ 極客公園

延伸閱讀:集結社群力量的新聞平台,維基百科創辦人威爾斯讓《維基論壇報》成真正異言堂

是訓練人工智慧的文本,也是促進理解的橋樑

2018年的一項研究估計,美國消費者每年願意為維基百科付出約150美元(約4,200台幣)。如果屬實,僅在美國,該網站每年的價值就約為420億美元(約1.1兆元台幣)。

維基百科的未來價值不可估量。有句話說,人工智慧(AI)其實就是數據智慧。在人機逐漸融合的現今與未來,維基百科豐富、中立、具有深度且結構化的文本,將滋養機器學習和模型,這是機器理解人類的前提。人們每天用最多的語音助理,也是以維基百科為基礎所訓練出來的。

相較於其他日進斗金的矽谷企業家,報導稱Jimmy Wales的身家僅有100萬美元,維基百科的歷史,可以說是「有錢不賺」的歷史。

2002年8月,Wales將維基百科的域名「wikipedia.com」更改為「 wikipedia.org 」。「.com」是一個商業網域詞尾,而「.org」代表非營利性組織。值得一提的是,當你在瀏覽器的地址欄輸入wikipedia.com並按下確認鍵時,它依然會固執地轉向wikipedia.org。

「維基百科20歲了,再過20年,它會變成什麼模樣?」這幾天不少人問起,Wales說:「我想, 對大多數人而言,它還是會和現在一樣。 」在他看來,如今有不少人被困在「訊息繭房」,或者對國家、種族分裂異常狂熱,而維基百科永遠會是那道促進人們理解的橋樑。人們分享知識的熱忱,也正是這道橋樑的磚瓦。

2018年1月,Wales曾蒞臨GeekPark IF大會現場,親自講述了維基百科的往事,並探討知識與平台之間的關係。誠如他所說的,最終你將會明白維基百科為何是一個奇蹟,一個關於革新的奇蹟。

以下為極客公園創辦人張鵬與Jimmy Wales的對談內容

wikipedia
維基百科創辦人Jimmy Wales
圖/ 極客公園
  • 第一個問題是, 為什麼維基百科是一個非盈利組織? 它完全有可能成為一個價值更高的公司。

Jimmy Wales :其實有很多朋友也問過相同的問題,對我個人來說,維基百科是在網路泡沫化後出現的,我們當時沒有太多業務模式的想法,只是想完成這件事情,希望做出一個大家都需要的產品,後來碰到泡沫化,也就沒有錢了。

當然,也有一些志願者,他們覺得應該以非盈利的模式來繼續一些事情。維基百科確實是一個非盈利的機構,我們也確實希望提供高質量的產品給所有人。對於商業方面的考慮,我們做得並不多,而某些讀者所提供的部分捐款,也是我們能持續營運的來源。我認為這樣的模式是可以運作起來的。

  • 你個人非常反對廣告嗎?

Jimmy Wales :對,演講的時候,我會提到廣告的業務模式,我會說這是現在的維基,而不是有廣告的維基。如今能看到網站上插入著許多不相關的廣告,這是我們希望能去避免的現象。對我們而言,大家對事物感到興趣便會查看維基百科的內容,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點。

shutterstock_advertising_328927616.jpg
圖/ Maksim Kabakou via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維基創辦人建新社群網站「WT:Social」,主打無廣告、不用演算法、拒賣用戶數據

  • 您覺得網路訊息的革命,為社會帶來最重要的影響是什麼?

Jimmy Wales :40年前,如果大家打開無線電,裡面提到亞塞拜然有地震,當下你想知道亞塞拜然在哪裡,就必須去圖書館查詢,但大部分人會因為時間和距離的考量索性就不去查了。

如今,民眾可以方便地在網路上查找訊息,迅速了解到它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亦或是經濟背景。我認為這是一個技術所帶來的重要變化——可以從實務角度來理解這個問題,例如你是一個研究科技的人,當有人提到一項新技術,若你想要了解,就可以輕鬆地在維基百科上找到相關訊息。

  • 維基百科讓大眾能透過公正的管道來獲取知識和訊息,相當於是一場知識革命,17年過去了,我相信這個革命仍在進行當中。 當知識變得碎片化,是否該在這個時間點上,重新去定義知識本身?

Jimmy Wales :從某些層面來說,我對知識的看法是非常老派的。知識從程度上來說,其定義永遠是一樣的,而如何獲取、了解訊息則會有不一樣的方式。我經常使用「 Quora 」,它是非常好的工具,卻與維基百科不一樣。

以維基百科為例,若大家希望對於某一個話題、歷史事件有個較為統一的觀點,當有數個不同的說法時,維基百科會整合所有內容再一併呈現;而使用Quora的時候,則是去搜尋一些經驗、觀念方面的訊息。這些訊息都非常重要,只是種類不盡相同。

Twitter也是訊息的來源,只是其訊息更新速度相當快,且它的討論聲量可能是比較高的。因此,有各種不同的訊息來源是非常重要的。

同時,我們也必須要清楚訊息的質量。 大眾應該獲得有質量的訊息,而這關乎於假新聞的傳播。 許多假新聞源自於社群的分享,而事實上,我認為分享的某些人不太負責任,他們在分享給朋友之後,其他人加以轉發,導致假新聞不斷地被傳播,且無法及時被發現。從一些調查中指出,在過去兩年內,很多人不再信任社群媒體上的分享,也許先前都說人是值得信賴的,是因為朋友分享的訊息;而現在有很多人也認為,或許朋友不一定具備好的判斷力,訊息有時也不一定是真的。

shutterstock_fake news_638642296.jpg
圖/ Georgejmclittle via Shutterstock
  • 其實知識也是訊息的一種形式,但知識更加準確,不會產生任何歧義。人們現在都透過網路互相連接,因此期待成為某一種觀點或經驗的專家,這會讓人們感到開心,認為自己能為所有人帶來附加價值。這麼說對嗎?

Jimmy Wales :當然,我認為網路的好處,在於它可以進行公開的對話,這點是非常強而有力的,哪怕存在著一些假新聞,我們最終也會克服這些問題。我們能看到很多井然有序的變化,如Facebook正在修改自己的策略,Google也相當重視訊息的質量,因此他們在重新思考網路上的噪音時,也會慎重考慮人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長久以來,像Facebook這樣的公司,訊息質量等同於Facebook的質量。大眾不希望一登入臉書就看到假新聞,若平台充斥著假訊息,公司也很快會崩潰。

  • 維基百科誕生之時,社會是處於訊息極度短缺的階段,而現在則是有些訊息過載,你認為這是個問題嗎? 訊息過載是否已超越大眾可以忍耐的極限?

Jimmy Wales :對我來說比較有趣的事情是,我們需要考慮維基百科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尤其是在貧窮和富裕國家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何不同?如中國人或歐美人士等,我們有非常過量的訊息,而維基百科是非常精確的,能夠告訴你事實是什麼樣貌。例如希特勒、你去Google搜尋時便可以得到幾百萬筆資料,而當你點選維基百科的超連結,能夠打開希特勒的詞目,相當直觀。

然而,在非洲某處的小語種地區,如果只說當地方言,英語卻不太好,那麼能得到的訊息就非常有限,並不是所有語言、知識都能夠翻譯成方言。

因此在維基百科裡,其重要性並不在於減少訊息過載,而是把大眾語言翻譯成某些地區的方言,這對於某些貧窮的社會是相當重要的。

  • 但對於多數人而言,訊息過量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大多希望可以躲避。 你覺得現在是否為一個合適的時機,讓那些造成訊息過載的平台站出來解決這個問題?

Jimmy Wales :我也是這樣認為的,但對於某些平台來說恐怕是很難做到的,因為許多平台的商業模式就是要保證點擊、瀏覽量。

但對於消費者而言,則是一個質量問題。如果消費者每次上Twitter卻總是看到人們互相爭吵,就會逐漸少了興趣;但若是每次上Twitter就能看到很多有趣的想法,我就會覺得很開心。

當然,想要改變這個情況是非常困難的,我還是比較同情Facebook。可以回顧一下歷史,當時沒有很多媒體和假訊息的問題,也沒有總統當選背後的這類醜聞。大眾開始擔心,Facebook是否控制了我們的世界觀,但其實不然,只是要和Facebook一起解決這個問題是很困難的。

shutterstock_133973003_touch_screen_star.jpg
圖/ Shutterstock
  • 此外, 該如何打擊假新聞與誤導性訊息?

Jimmy Wales :真正的假新聞,對於維基百科是無法造成影響的。有很多人一天會撰寫許多維基百科的內容,而這些人一般是具有學識的,他們知道訊息質量的真偽與好壞。

有一個名為《丹弗衛報》(Denver Guardia)的假新聞網站。看到這個名字,大眾可能會聯想到美國的大城市,再看到「衛報」二字,像是新聞的名稱,人們就會進入這個網站,接收到很多假新聞;而很多在維基百科裡面的人,他們會評估是否聽過《丹佛衛報》,接著用Google搜尋一下,便會知道這是一個假新聞網站,因此不會當作訊息的來源。

我認為人類比演算法更強,是因為人們需要進行無數訊息的比較、研究,例如有新聞說:「教皇支持川普。」大眾會先思考並上網查找,接著會發現教皇支持川普這則消息很奇怪。

所以,這種決定並不是演算法能做到的,而是憑藉人們的經驗,在Twitter或Facebook上分享訊息所獲得的經驗。然而,大部分的誤導訊息以及假新聞,都是由大平台所發佈出來的。

  • 這些大平台是否應該為此做些什麼?

Jimmy Wales :是的,我們應當更加小心、更加謹慎,尤其是要求他們去做出任何改變,亦或是修復問題的時候。例如Google投資很多錢並進行新聞的創新,以應對不同的問題。我認為這既是一個社會和商業的責任,更是一個對服務質量負責的問題。

但是,現今訊息的傳播速度太快了,人們有時會在其中獲取一些真相,有時也需要去適應這類假新聞以及誤導訊息所造成的影響。對於這些平台而言,他們需要打破過去的系統體系,而目前尚未找到一個新的平衡。

  • 有些時候,事物並不是黑白分明的,有些誤導性訊息是基於事實而來,讓人難以區分。每次著手干預時,可能會產生額外的錯誤,你是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Jimmy Wales :我認為還是需要一些較有想法、經驗,且願意聽取其他意見的人去做一些綜合和妥協。

社會裡應該要有這樣的機制,讓大眾做出探討是相當重要的。社群平台在這方面並沒有做起來,例如Twitter,大眾只是把想說的話放在上面,卻沒有一個平衡的機制。關於這點,還是要謹慎一點。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不該是由Twitter決定事物的對錯與否,因此我不確定大眾應該怎麼做,暫時沒有解決的方案,但是在維基百科,我們希望至少有做到平衡。

  • 對於訊息革命,你的態度是樂觀還是悲觀?

Jimmy Wales :我是比較樂觀的人,但有些時候則是悲哀性的樂觀。對於新聞質量、訊息質量這方面,我是較為樂觀的,因為確實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花錢購買新聞,一些假新聞、垃圾郵件的問題,基本上已透過演算法或是一些有效的安全機制來解決。

過去某些業務上的問題,現在則有了新的嘗試—— 付費機制的產生 。多付一點,立刻能得到高質量的訊息;少付一些,則要靠點擊來獲取消息。我認為大眾已經意識到,以付費模式來換取高質量的訊息是非常有意義的,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

  • 談談 Wikitribune 吧,我們知道你在這方面花費非常多的時間,這個項目究竟要完成什麼?

Jimmy Wales :對於Wikitribune,我從五年前就已開始思考域名的問題。我們知道,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其實是非常重要的,而新聞的成本結構確實昂貴,因此這之中必須要有一些創新。從成本方面來看,應該讓高質量的社群一同參與,協助完成某些工作,不需要付費請專家來做而社群本身就願意做的事。

此外,讀者也能善用群眾募資的方式,邀請新聞的專業人士來執行需要專業度的事情。總結來說,這樣的平台仍希望是沒有廣告的,而是透過讀者付費來營運,讀者付費的話,我們則有義務為大眾提供他們感興趣的訊息。我們也是慢慢地學習並了解讀者,這個項目非常有趣。

責任編輯:文潔琳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關鍵字: #維基百科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獲客成本下降、業績倍增!LINE成效型廣告投放(LAP)如何助攻品牌戰勝市場挑戰?
獲客成本下降、業績倍增!LINE成效型廣告投放(LAP)如何助攻品牌戰勝市場挑戰?

LINE在台灣擁有驚人的2100萬用戶數及九成的滲透率,作為全台最大的社群平台之一,LINE的成效型廣告(LAP)也是企業品牌、廣告主必備的行銷解決方案。憑藉廣大的用戶數量、高度使用率,LINE的受眾幾乎涵蓋所有年齡層,且都是真實有效的真人用戶,因此廣告投放上能觸及到不同類型族群,十分廣泛。

此外,LINE的廣告投放門檻相對容易,品牌只需要擁有LINE官方帳號即可免費申請廣告帳號,且投放操作簡便好上手,即使是小額預算也能輕鬆入門。最重要的,LINE可以透過埋設LINE Tag追蹤到過網站的消費者,幫助品牌取得洞察並且瞄準特定受眾佈局再行銷策略。簡言之,無論是追求業績轉換、新客成長、會員經營,LAP能幫助品牌瞄準LINE生態圈裡數量廣大、輪廓多元的用戶,實現行銷目標。

減法飲食當道,「原味時代」用LAP找新客,獲客成本只要15元

對於新創品牌來說,要提升品牌能見度、突破成長停滯期,可說是品牌存亡的關鍵。例如養生食品品牌「原味時代」,由一對姊妹創辦,以講究單純無添加、簡單實在的減法飲食理念,跟上近年健康飲食趨勢,使用友善環境的天然食材取代化學添加在,為健康與環境一起變健康的產品理念,在市場上開創新天地,卻也面臨了市場拓展和客戶溝通的挑戰。為了善用有限資源,原味時代選擇透過LAP加好友廣告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

首先,原味時代將LINE官方帳號作為品牌的自有流量池,從基本的會員經營做起,包括宣傳新品上市、活動促銷、催單等,接著開始強化LAP廣告投放,聚焦加好友的推廣;透過LAP精準投放,原味時代一路優化獲客成本,成功創造平均15元就能獲得一位新好友,相較其他廣告平台的成本效益更高。

獲得客戶流量與數據後,原味時代繼續趁勝追擊,利用LAP為廣告滾動式優化,逐步提高品牌曝光和業績轉換率。例如在「99購物節」前一個月加碼LAP廣告預算,把握時機讓品牌好友數在一個月迅速成長,以此帶動活動檔期的業績,創造2倍銷售成長。

以LAP加好友廣告作為品牌長期經營的利器,並結合LINE官方帳號的長期經營,原味時代精心策劃每檔活動設計前、中、後的行銷任務,透過緊密的優化策略,提升客戶互動和轉換率,成功示範如何實現廣告效益最大化,帶領品牌邁步成長。

1.jpg
原味時代利用LAP觸及廣大LINE生態圈用戶,迅速獲得好友成長,為購物節檔期佈局銷售成長商機。
圖/ LINE Biz-Solutions

快速集客!荷卡廚坊透過LAP廣告實現MGM高效擴散

根據尼爾森調查,消費者更傾向相信來自親友的口碑推薦,因此口碑行銷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策略。而為了在競爭激烈的食品市場找到精準的消費者群,荷卡廚坊與傑思·愛德威合作,發起MGM(member get member)活動,吸引舊會員邀請新會員加入品牌,透過口碑提升品牌信任度和宣傳效率。

首先,荷卡廚坊與傑思·愛德威透過LINE官方帳號舉辦發票登錄活動,以此收集顧客輪廓,接著更進一步運用LAP廣告實現MGM策略;根據過往的操作經驗,情境化的MGM活動比起單純的抽獎分享更有可能帶來好友成長和有效名單,同時也降低加入LINE官方帳號的獲客成本和封鎖率。

因此,荷卡廚坊的MGM活動以情境化設計為核心,將濃湯杯麵產品結合兒時回憶「傳聲筒」的意象,推出了「荷卡濃情傳聲杯」,邀請用戶可自由選擇互動情境與傳達內容,完成邀請2位全新好友加入,即可抽荷卡廚坊濃湯麵。如此透過LINE輕鬆點擊發送互動訊息的互動,一方面加強產品印象,一方面也大幅增加活動擴散率。最終整體活動擴散率超過3倍,且平均每1人分享,連結被點擊的次數就高達4次,成效可觀。

4.jpg
荷卡廚坊將童年「傳聲筒」的回憶結合「濃湯杯麵」產品,融入溫心文案,推出「荷卡濃情傳聲杯」讓好友互相分享傳情,帶動品牌擴散率。
圖/ LINE Biz-Solutions

透過LINE成效型廣告投放(LAP)的精準策略,「原味時代」和「荷卡廚坊」兩個品牌有效控制了獲客成本,也一舉提升業績轉換率和品牌影響力,成功戰勝市場挑戰、讓品牌脫穎而出,不僅再次印證精準定位和廣告優化在行銷中的重要性,也證明了LAP能為品牌帶來無限商機與飛躍成長。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