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立法院在4月21日已三讀修正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部分條文,追加特別預算新台幣 1500億元,另規定將視疫情狀況,以不超過原預算額度內(2100億元)再編列特別預算,送請立法院審議。勞動部29日也宣布,勞工紓困貸款從 4月30日開辦,每人最高可貸 10 萬元。

不過,據《中央社》報導,國民黨在29日召開的記者會上卻指出,政府的紓困方案讓多數民眾無感,更造成不公平與相對剝奪感。

事實上,政府現採行的紓困,本就是以救急為主,救窮為輔。因此本文作者透過此篇文章,除和讀者討論有關紓困與振興的真正意涵,還要掃除大眾常犯的幾點迷思。(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pxfuel

文/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關於紓困振興政策的討論,在國民黨提出廣發現金的對案之後,民進黨陷入一面倒的被動挨打。大家都在問:「為什麼我拿不到?」、「為什麼只給特定人?」這樣的質問雖然很符合直覺,畢竟有錢可拿誰不要,但是經過深思的話,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所以本篇中,我會先把常見的一些迷思梳理一下,幫助大家理解,為什麼廣發現金來紓困振興,是沒有道理的事情。在下一篇文章中,會提供一個思考的架構,幫助大家進一步評估不同的紓困振興政策。

紓困和振興,是不一樣的事情

紓困和振興,這兩個詞最近經常連袂出現,許多人在使用時也混著用,甚至明擺著認為是同一件事。但其實兩者並不一樣,尤其這次的經濟緊縮是肇因於武漢病毒,區分這兩個概念就顯得格外重要。

為什麼因為是武漢病毒造成的經濟緊縮,區分這兩個概念就顯得格外重要呢?因為病毒造成的經濟緊縮,不是全面性的信用和信心崩潰問題,而首先是某些行業的產品特質和消費型態,導致消費者不敢消費。也就是載客運輸、觀光、藝文、運動賽事、觀光餐飲等等,所謂的疫情海嘯第一排。

疫情未退之前,鼓勵人到這些第一排產業消費,等於是做死。所以這個階段就只能紓困,針對那些海嘯第一排的重災區企業和從業人員,給予現金、貸款、稅費緩徵等協助。好讓他們能撐過疫情的威脅。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協助的共通點,都是「消費者不用向重災區消費,受害者也拿得到」。這階段的目標,是讓重災區從業人員不至於生活崩壞。

疫情消退之後,才能進入振興階段,也就是大大方方地鼓勵人們向重災區產業進行消費。這時候補助的對象雖然還是重災區的人們,但方式可以改了,可以導入酷碰券那樣「消費者向重災區消費,政府按比例補助」的模式。不是全額由政府挹注,而是結合了民間的消費能量。這個階段的目標,是讓重災區行業盡快回到常軌。

那些喊著廣發現金的人,其中一個根本問題是根本沒處理到紓困和振興階段的差別,以為發現金就是卍解。(另一個大問題是沒意識到疫後振興有損害填補的意義,詳後)但其實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目標、挑戰和適合的政策工具,不能一概而論。

紓困要救急為主,救窮為輔

說到要紓困,大家的直覺是「窮人就是需要紓困的對象」。國民黨提出用綜所稅級來作為紓困給付標準,迎合的就是這種直覺。但這個直覺其實並不準確,不能拿來解決問題。

常言道,救急不救窮。這句話不只能用在日常待人接物,也能用在公共政策上頭。對應到疫情紓困,就是要救助那些「受到疫情衝擊,而收入減少的急難之人」,而不是救助「收入少的窮困之人」。

因為對「窮困之人」而言,收入少已是常態,自己早有因應之道(比方減少開支、找張飯票,或者有其他收入來源)。只要不是又窮又急,本來收入就低,受到疫情衝擊又變得更低,那麼日子該怎麼過還是怎麼過。

但是對「急難之人」而言,日子原本過得好好的,還以為會有錢繳房租呢,結果收入減少頓失依靠,眼看生活就要掉鏈。對於這些「急難之人」,這時候只需要幫他一把、挺過疫情衝擊,他的生活就可以回到常軌。相反地,他要是沒挺住,不只他自己的生活掉鏈,還會有連鎖反應:房東收不到租少買個包,店家少賣個包就少請個人,以此類推。

所以說,理想的疫情紓困政策,應該要救急為主,救貧為輔。要針對那些「急難之人」來補助,以免他們生活掉鏈,引發連鎖反應。龔明鑫政委一再強調要穩住就業,就是這個道理。政院方案雖然未免繁瑣,但大方向上是沒有問題的。

反觀國民黨,拿107年的綜所稅級來作為109年的紓困給付標準,顯然就走上了只知救窮、不知救急的歧路。況且綜所稅級忽略了退休給付和資產利得,嚴重低估了老人和富人的所得。再加上國民黨連家戶年收200萬的人都要納入補助對象,更是不可思議。

看樣子國民黨不只搞錯方向,該救急的時候跑去救窮。連要救窮,都沒打算搞懂什麼是窮。如此清新脫俗的政黨,讓我只能徒呼負負,大嘆天上人間。

疫情後的振興,不是單純的促進消費

看到一篇文章,提出無謂損失的概念,用來主張發現金好過酷碰卷。現金的無謂損失最少,這個道理是沒錯。但是是不是無謂損失最少,就意味著發現金最好?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搞清楚「這次振興」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

那篇文章的作者和許多人,顯然把這次振興理解成一般性的「鼓勵大家消費」,而忽略了這次的振興,是在武漢疫情後的振興。這樣的振興,是有其特殊性的。要而言之,這次的振興帶有損害填補、風險分攤的性質。

在疫情衝擊下,有些行業站在海嘯第一排受傷最重,比方載客運輸、觀光、藝文、運動賽事、觀光餐飲等等;相對地,許多產業受到的影響甚微,甚至有些行業是逆勢成長。尤其台灣防疫有成,經濟活動大致上維持正常。所以經濟上的衝擊,就更是控制在那些海嘯第一排的行業當中,沒有全面擴散出來。

而就如同震災、風災之後,我們會要挹注資源、重建災區一樣。疫災之後的振興,目的是要重建這些重損行業的活力,而不是一般性的促進消費和經濟。

因為這些行業受損,並不是它們的經營不善,而是行業天然體質所致(涉及人群集聚、不是生活必須)。就好比地震總有震央受災區、颱風總有直撲受災區一樣,這些行業只是正好站在了疫情海嘯的第一排而已。災情過後,我們還是需要這些行業持續運作,來豐富經濟生活和社會財富。

所以我說,疫情後的振興,帶有損害填補、風險分攤的性質。我們誰都不想往災情裡湊,但要是真碰到不幸,我們還是會幫彼此一把。所以震災、風災之後,政府投入資源重建災區,大家都不會有什麼意見,還怪你挹注不夠快、不夠強。

忽視這次振興的風險分攤性質,只用經濟效率的角度來談要減少無謂損失、要發現金,就會顯得很荒謬。打個比方,就是震災、風災之後,不是直接挹注災區,而是說要發現金促進經濟。災區居民說「可是我家破人亡沒工作」,官員還說「反正經濟動起來了,你們找得到工作賺得到錢了,自然就有錢去蓋房子了」。長期而言這道理沒毛病,但這是人說得出來的話嗎?

面對這樣災情有明顯輕重的災難,後續的振興應該是以挹注災區帶頭,災區得到挹注後回復正常經濟生活,自然會拿賺到的錢來購買其他勞務商品,加入經濟交易的循環。而不該是反其道而行,把錢到處撒說要促進經濟活動,卻放著重災區自生自滅。

從經濟效率的角度考慮,要提防的是資源挹注創造出不當的誘因。講白了就是,不能讓損害填補反而變成了大家擺爛不為自己負責的理由:「反正政府會補償,我何必防患於未然」。但這是後話了。眼前該確立的大原則是災區重建優先,而不該無視這次振興的情境,隨著民粹起舞大灑幣,只談空泛的振興經濟。

全額補助難以刺激民眾掏錢

還有一種論調,認為就算大前提是「要針對受災產業進行補助」,但是酷碰券的政府補助比例太低,不如用類似消費券的方式,直接全額補助讓民眾拿去用,這樣民眾才有感。

問題是,民眾有感不是政策效果的唯一指標,我們必須綜合考慮其他因素,才能正確評估政策效果。具體來說,政府補助比例的多少,會影響到兩個關鍵要素:「消費乘數」,政府補助一塊錢,帶動多少的民間消費;「參與誘因」(也就是民眾有感),有多少民間消費,因為政府補助而動起來。

然而這兩個關鍵因素是反向連動的。政府補助比例越低,雖然消費乘數會變高,但是參與誘因也會變小。政府補助比例越高,雖然消費乘數會變低,但是參與誘因也會變大。

舉兩個極端的狀況。如果政府補助1%,消費乘數雖然是99,但是民眾無感,沒有意願參與配合,那麼補助帶動的消費也是零。如果政府補助100%,雖然民眾搶著要參與配合,超級有感,但是錢全都是政府預算,那麼補助帶動的消費還是零。

如果折衷讓政府補助50%,剩下一半民間自付呢?那麼消費乘數是1,對折的價格也會產生出相當的吸引力(從企業的角度來講就是競爭力)。那麼我們就能期待政府補助,的確會帶動民間消費。想要最大化帶動效果,就要調整補助比例,尋找「消費乘數」和「參與誘因」的最大乘積。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對應著不同的政策補助比例,政策帶動消費的效果會呈現為上圖的倒U型曲線。因為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消費金額,會真的配合政策投入消費」,所以這條倒U曲線的頂點在哪裡,難以事先預測。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曲線的左右兩端,政策帶動效果最低。

而像消費券這樣的政策,問題就在於全額補助落在倒U曲線的右端。只是讓民眾過了一把「參與式分配預算」的癮,並沒有讓民眾自己掏腰包挹注。就算人人都跑去用,0乘上100還是零,所以全額補助不會有帶動民間消費的效果,只是政府在忙著撥款買單而已。

用有限預算創造最大帶動效果,這個道理國民黨只是裝不懂

至於民進黨現在提的政府補助10%,雖然不保證是最有帶動效果的甜蜜點。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價格降低(九折)會使需求量增加,這些增加的需求量乘上9倍的消費乘數,得出的政策帶動效果會是正的。民間的消費會被政策帶動參與挹注,而不只是政府在忙著撥款買單而已。

尤其政府預算有限,要用有限預算創造最大帶動效果,合理的做法是將補助比例設訂得稍微低一點。如果預算執行進度良好,民間消費有被政策帶動,那麼就是在有限預算之下,得到了最大的消費乘數和帶動效果。

如果預算執行進度落後,民眾配合意願低落錢發不出去,那麼就知道這樣的補助比例,是落在了倒U曲線的左側山腳。到時候再提高補助比例,提升參與誘因,往帶動效果的山頂調整也不遲。

總好過一開始就把補助比例往高裡設,到時候預算執行進度超前,恍然大悟是落在倒U曲線的右側山腳也來不及了,錢都已經發出去了。而且要降低補助比例,民眾的反彈會更大,就只好摸著鼻子把錢發完,沒有往山頂調整的機會了。

這些道理,我不相信國民黨真的不懂。只是別有所圖,故意裝傻罷了。下一篇的結尾,我會回頭來談談國民黨真正的企圖。

推薦閱讀

【國民黨想「亂發錢」還裝監督?】KMT 版紓困方案 3 缺失,讓稅繳越少領越多、單身領得比結婚的人多

【發現金,卡實在?】紓困特別條例今立院闖關,政府撒錢上千億救經濟,這次你拿得到嗎?

【各國撒錢不手軟】一張圖看懂各國紓困方案:美發 3 輪錢民眾仍喊「不夠」,英信評調至「負向」還是要發

(本文經原作者 真暴民的時事筆記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xfu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