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銀行業防疫解決方案:開放銀行實現「無接觸」服務,提升紓困金的發放效率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投稿】銀行業防疫解決方案:開放銀行實現「無接觸」服務,提升紓困金的發放效率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疫情觸發社交隔離潮,消費者避免出門,銀行業該如何接觸客戶,在恰當的時機點提供服務,維繫客戶關係,同時降低客戶前往實體銀行的頻率,不僅節省客戶時間,也有利防疫?近年開始風行的「開放銀行」就是解決方案。(責任編輯:郭家宏)

隨著疫情對經濟衝擊的日益嚴峻,日前中央銀行楊金龍總裁破天荒的親筆給各銀行董事長,希望大家能配合政府的紓困政策,給予中小企業專案融通機制,協助度過疫情難關。若是再加上各部會照顧不同族群,各樣的融資金額合計高達七千億元。這麼龐大的金額與紓困對象,如何很有效率且符合徵信精神核貸出去,對各銀行可能都是一大挑戰,特別是疫情期間要求大家保持社交距離,儘量不要出門。

開放銀行可幫銀行業實現「無接觸服務」

過去跟銀行申請貸款,大概就是要填好一些表格,再準備相關證明,然後親臨銀行找行員辦理。也許有人會問,難道沒有更有效率的作業程序,難道不能做到「遠距無接觸」辦理。事實上以開放銀行的資料分享,搭配銀行的數位化轉型,絕對能夠減少「消費者旅程」,並進行無接觸辦理,同時 KYC(認識您的顧客徵信作業)不打折。

以英國的開放銀行為例,有貸款需求的消費者,以手機 APP 同意開放分享其各銀行帳戶的進出資訊。第三方服務機構彙整這個消費者的帳戶資料後,向各銀行取得貸款利率的報價,消費者就從其中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辦理貸款。因為消費者帳戶資料是以 API 來進行交換,不用影印或掃描存摺,所以效率高又無變造問題。各家銀行拿到消費者帳戶資料後,依其存款流動情形進行信用評分,決定可申貸金額與利率。這些程序都是作業系統依客觀具體資料進行審查,快速又不會有人為誤差。

而這次紓困對象有許多是自營作業者或小企業主,他們申貸的金額不大,若以傳統的作業方式,不管從防疫的角度,或是行政效率,可能都很難令人滿意。這也是為什麼今年初中國大陸疫情最嚴重之際,在各地封城行動的催化下,銀行掀起一波「無接觸」服務熱。甚至還有一百多家銀行參與「無接觸貸款助微計畫」,無須人工接觸的進行貸款的申請、審核與撥款。

建立開放生態系,讓客戶得到無所不在的銀行服務

疫情期間實體分行可能關門,或是消費者不敢出門到銀行,那麼要如何打破空間隔閡,並提供不間斷的金融服務呢?除了上述借用現代資通科技提供無接觸服務外,建立開放生態系,將金融服務融入生活的場景中,讓消費者隨時隨地都能享有金融服務則是未來趨勢與要求。此次疫情測試著金融業目前提供服務的能力,考驗金融業對未來服務模式的想像,也讓未來趨勢更為明顯。

現在消費者對於客製化的需求越來越高,也希望能有一站式滿足所有需求的服務。因此銀行若能轉型為提供各種服務的平台或市集,精準的滿足消費者的各種需求,不再只是透過自己的管道行銷自己的產品的封閉系統。這些銀行的協力廠商在此平台上提供各種商品與服務,同時也為銀行召來新的顧客,為銀行開創一片新藍海。

雖然開放銀行會帶來競爭,更方便消費者比價,因此銀行的傳統產品或服務的利息與服務費收入會減少,但在其平台上的協力公司會招攬更多新消費者來消費,銀行可對此收取平台使用費或轉介費,甚至是廣告費。也就是說銀行的角色功能要轉變成整合外部業者,然後建立一個提供豐富服務的生態系。

採取資料驅動的作業模式,以兼具效率與風險管理

簡化作業程序是大家的理想,但要如何達到提高效率,同時又不會犧牲風險管理呢?基本作法是要採資料驅動的作業模式。要有客觀,並且是機器可讀可處理的資料,以做為決策依據。相關可運用的工具例如大數據、人工智慧與生物辨識等等,近來都有顯著進展。這對於精準行銷、經營分析與風險管理,應該都會有異於過去的做法與效果。另外 5G 普及後,其在遠距提供親臨的現實感,這對未來身份辨識作業的變革提供許多想像空間。

需要為發明之母一直沒變,疫情限制了我們的肉身行動範圍,但卻也激發我們突破此限制的想像力。一但疫情結束後,疫情期間所發展出來的創新服務模式,也就成為新常態,再也回不去了。

作者:
陳鴻達,台灣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

(本文經投稿作者 陳鴻達 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疫情、開放銀行與數位化轉型〉。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首圖來源:Flickr CC Licensed

更多關於金融科技的資訊

【台灣數位金融推手】專訪金管會主委顧立雄:開放銀行勢在必行,金管會本身也要數位化轉型
0.3 秒快速領錢的關鍵在人臉辨識!NEC 強勢展出六大金融科技解決方案
【FinTech 獨角獸】三步驟完成「中小企業貸款」,英國 AI 純網銀 OakNorth 估值破 840 億